VOL.615

金赛银"毒资产"借道平安 投资犹如"接飞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
网易财经
代路 汪峥
爆料邮箱: jusazodu@163.com 责任编辑:胡非非

今年国庆期间,平安人寿被曝由其业务员向客户兜售的巨额金赛银理财产品无法兑付。平安方面此后回应称,出现兑付危机的金赛银产品,是由深圳金赛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而非平安发行,且系个别业务员违规销售。平安方面已向投资人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通过司法途径向责任主体金赛银公司追偿。投资者则质疑:平安的营销渠道,为何会被名不见经传的私募金赛银打通并利用?而比平安自身管理问题更严重的是,此次事件的背后,存在着一条"有毒资产"转嫁链条: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出现危机,转由第三方私募接盘,私募公司利用平安集团的销售渠道募得巨额资金,最终挪作它用,导致原本已经存在问题的资产链条断裂。

10月10日下午3时,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北京平安大厦主持紧急会议的消息,在名为"平安还钱"的微信群内传开。

在群内186名投资者看来,这是他们屡次维权的"成果"——由于从平安人寿购买的多种金赛银理财产品无法兑付,今年9月至10月,他们已五次赴北京平安大厦进行抗议。

国庆长假第一天,有媒体曝出由平安人寿业务员兜售的巨额金赛银理财产品无法兑付的消息。日前,平安方面回应网易财经,称出现兑付危机的金赛银产品是深圳金赛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金赛银")旗下的基金产品,并非平安公司产品,且系平安人寿"个别业务员违规销售";同时表示,已向投资人提供法律援助,通过司法途径向责任主体金赛银公司追偿。

投资者则质疑:"个别业务员"为何能动用平安银行的平台,以平安集团的名义举办多场活动、在新媒体端频繁发布涉事理财产品,而平安集团却一直毫无察觉?

比平安集团自身管理问题更严重的是,网易财经发现,此次事件的背后,存在着一条"有毒资产"转嫁链条: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出现危机后,转由第三方私募接盘;私募公司金赛银通过动员平安员工"接飞单"等方式,打通了平安集团的销售渠道,募得巨额资金,最终挪作它用,导致原本就存在问题的资产链条断裂。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金赛银兑付危机,突出反映了从信托与第三方理财产业链条,到保险公司营销渠道存在的信用问题。

投资地产项目债权如同"接飞刀"

金赛银理财产品"所募集资产用于受让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对湖南中顺置业有限公司长沙心星大厦项目信托投资债权的价款",投资的不是信托产品,而是信托公司对房地产项目的债权。业内人士直言,这等于变相为信托 "接飞刀"。

此次陷入兑付危机的金赛银理财产品,几乎看不到与平安集团的直接关联性。

投资人向网易财经展示的"理财产品",为一份"深圳金赛银资产投资基金企业(有限合伙)"的合伙协议,该协议由金赛银公司与投资人在北京签订。协议中注明,合伙企业的总出资额为3.5亿元,首期为5000万元,"所募集资产用于受让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信托')对湖南中顺置业有限公司(下称'中顺置业')长沙心星大厦项目信托投资债权的价款"。

这款合伙基金,投资的不是信托产品,而是信托公司对房地产项目的债权。业内人士向网易财经直言,这等于变相为信托 "接飞刀"。

而从前述合伙条款中,也看不到明确的风险控制与增信措施,主要依托执行合伙人金赛银公司来操作把控。

今年5月,深圳证监局对金赛银公司发出了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指出金赛银公司存在将自有财产与他人财产混同于基金财产投资、单只基金投资者超过法定数量、向不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资金募集行为不规范、未按规定对基金进行托管、登记备案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等乱象。

而在4月,业内已传出金赛银公司资金链断裂的消息。时至9月,金赛银公司实际控制人王维奇已经不见踪影。

相比现在的无法兑付,金赛银公司之前的包装赚够了投资人的眼球。

据金赛银公司官网介绍,该公司"为国内首批拿到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的基金公司","截至2014年底,已发行产品20余支,管理基金规模150多亿元人民币,子公司深圳金赛银并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股票代码200916)"。

在此次出事的金赛银理财产品上,也正是金赛银公司推出了与平安集团相关的一系列精美"包装",让投资人将维权的矛头最终对准了平安集团。

平安集团营销渠道成痛脚

平安集团品牌部人士对网易财经说:"最近不少乱七八糟的p2p公司私下去找各个保险公司代理人,拿高额佣金返回吸引人。他们希望通过代理人的人脉资源去推销产品,但如果出问题了,自己又不想担责。"

从涉事理财产品的包装手段来看,金赛银公司做足了功夫,千方百计想向投资人展示项目与平安集团的关系。

首先,在项目的推介材料中,以大篇幅展示了"平安银行负责资金往来,专款专用";而在投资人购买的金赛银公司的一款"泰州罗兰金都产品"推介材料中,更突出了项目方在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保的"建筑工程一切险"保单,该保单显示投保金额达1853万元。

对此,平安人寿相关负责人后来向网易财经解释说:"平安产险承保的是金赛银公司的建筑工程险、财产一切险等财产险险种,所承保险种与理财产品毫无关系,也没有对其理财产品的兑付进行任何担保。"

除了书面材料外,金赛银理财产品还通过多名平安人寿业务员,进入平安集团的营销渠道,并向平安的客户进行广泛推广。

在平安银行向其客户推介的理财产品一览表中,名为"金赛银财富五号"、"金赛银张家界"等理财产品,与其传统理财产品如"日添利"、"尊贵智慧资产管理类"等并列。这无形中给人以金赛银系列产品为平安系官方产品的印象。

据上百位投资者的汇总,向他们销售无法兑付的金赛银理财产品的平安人寿业务员人数多达200人,分别来自北京的西单、通州、延庆、昌平、丰台等营业部。

投资者向网易财经提供的各种活动照片显示,平安人寿业务员曾以各种平安官方活动或会议形式展开频繁的营销,向客户推介金赛银理财产品。相关活动包括"2014年度中国平安最强全明星金牌客户经理表彰答谢庆功宴"、"中国平安客户答谢酒会"等。

新媒体工具,也成为平安人寿业务员向客户推介金赛银产品的阵地。多位投资人向网易财经展示的手机微信朋友圈页面显示,平安人寿业务人员在朋友圈持续展开金赛银理财产品的推介与相关活动的邀请。

多名投资者称,甚至在今年4月金赛银公司传出资金断裂的消息后,平安人寿业务员仍继续向客户推荐金赛银理财产品。

对于投资人的控诉,平安人寿有关负责人对网易财经表示,在金赛银理财产品兑付危机中,相关产品实为平安人寿"个别业务员违规销售"。

"公司明令规定不准走私单,不准卖别家产品,"平安集团品牌部人士向网易财经解释说,"尽管平安集团风控向来严格,但是外部一些组织有预谋去利用公司品牌,真的令人防不胜防,目前只能说查到一个处理一个。"

上述解释无法令投资者信服,他们质疑:为何"个别业务员"能够动用平安银行的平台,以平安集团的名义举办多场活动、在新媒体端频繁发布产品,而诺大的平安集团却一直毫无察觉呢?

一位不愿具名的平安内部人士亦向网易财经透露,此次参与兜售金赛银理财产品的平安业务员,"的确不是一个,全国有几十个。"

此外,据界面报道,由平安业务员向投资人推销的理财产品,除了金赛银公司的产品出现兑付危机,由北京慧融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恒达信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发行,通过平安渠道推销的理财产品,亦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理财产品,为何能由平安的业务员通过平安的销售渠道公开售卖?平安集团品牌部人士对网易财经说:"最近不少乱七八糟的p2p公司私下去找各个保险公司代理人,拿高额佣金返回吸引人。他们希望通过代理人的人脉资源去推销产品,但如果出问题了,自己又不想担责。"

一位要求匿名的销售人士告诉向网易财经,在营销领域,存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完全由销售人员的人脉驱动的营销网络。

新华信托或是最大获益者

在金赛银公司募资入股罗兰金都公司之后,新华信托华惠123号信托计划对罗兰金都公司的信托贷款或籍此得到偿还,信托计划也完成了兑付。而平安集团的客户,目前正在为这个项目埋单。

网易财经发现,作为此次金赛银理财产品兑付危机事件的焦点之一,金赛银公司涉事的几个产品,背后均有新华信托的影子。

前述"深圳金赛银资产投资基金企业",投资的标的是"受让新华信托对中顺置业长沙心星大厦项目信托投资债权的价款"。这就意味着,新华信托原本曾以信托计划形式参与了长沙心星大厦项目,却形成了债权,最终以把债权转让给金赛银合伙企业的方式实现了退出。

网易财经进一步调查发现,新华信托曾在2012年2月发起过一个名为"新华信托•华惠96号•安科智慧债权(心星大厦)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的发起缘由是:中顺置业对安科智慧城市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安科公司")欠债,新华信托拟发起信托计划募集资金2-4亿元,购买安科公司对中顺置业的应收账款和对心星国际大厦的投资。作为增信手段,中顺置业将长沙心星国际大厦整栋在建工程及土地使用权抵押给新华信托。

而据网易财经了解,长沙心星国际大厦项目近年一直处于停工状态。最终,上述信托计划没能由安科公司偿付本息,而被新华信托转让给了金赛银公司发起的合伙企业,金赛银则利用平安集团的渠道兜售出去,由北京的平安集团客户接盘。

同样,另一款由金赛银公司运作,通过平安集团渠道推广的"罗兰金都购物公园"产品,亦与新华信托脱不了干系。

今年1月,名为"深圳金赛银并购投资基金(泰州罗兰金都购物公园项目)"的项目,经由平安公司渠道兜售给投资者。按照推介材料,该项目拟募资7亿元(首期3亿元),用于投资泰州罗兰金都购物公园有限公司,用于对"罗兰金都购物公园"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

网易财经发现,早在2013年7月,新华信托发行了一款"华惠123号•泰州罗兰金都购物公园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项目募资2亿元,向罗兰金都公司发放贷款。作为增信手段,罗兰金都公司将项目的土地及在建工程抵押给了新华信托。

一年之后,金赛银公司出资入股罗兰金都公司。随着金赛银•泰州罗兰金都购物公园产品的募资,原本被抵押给新华信托的项目和土地,又抵押给了金赛银的合伙企业。

由此可见,在金赛银公司募资入股罗兰金都公司之后,新华信托华惠123号信托计划对罗兰金都公司的信托贷款或籍此得到偿还,信托计划也完成了兑付。而平安集团的客户们,目前正在为这个项目埋单。

"有毒资产"风险由谁埋单?

一条"有毒资产"转嫁链条逐渐清晰: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出现危机后,转由第三方私募接盘,私募公司利用平安集团的销售渠道募得巨额资金,最终挪作它用,导致原本已经存在问题的资产链条断裂。

前述由金赛银公司接手操盘的2个项目,均始于新华信托的"华惠"系列。事实上,新华信托自2014年起项目风波不断,尤其以"华惠"系列产品为甚。

2014年,新华信托的"华惠50号•绍兴万豪酒店特定资产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华惠119号•珠海宝塔流动资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均一度传出兑付危机。

2014年下半年,新华信托开始内部大力抓整改,"重点抓兑付"。有信托从业人士告诉网易财经,时至今日,新华信托的业务部门人员已大面积更换,业务也全面收缩。

现在看来,新华信托在2014年出现兑付问题的产品,或以金赛银这样第三方私募募资接盘的方式转嫁了风险。但是风险只是得到了转嫁,并没有消失。

而像金赛银公司这样的第三方私募,尽管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号称取得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但这种资质并不能成为信用与安全的保证。

同样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天津联银恒通公司,已因挪用投资人资金引发了兑付纠纷,并波及到其第三方渠道、在美国上市的钜派投资(详见网易财经此前相关报道,http://money.163.com/special/yixiancailiao_all/)。

而金赛银公司也没有例外。据多名投资者介绍,事发后他们通过银行渠道查证,发现募资款项只有极少部分被金赛银公司划至投资项目方账户,另有巨额资金被分为多笔,转至某车行、某贸易中心、包头的某农业公司等处,最终去向成谜。

至此,一条"有毒资产"转嫁链条逐渐清晰: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出现危机后,转由第三方私募接盘,私募公司利用平安集团的销售渠道募得巨额资金,最终挪作它用,导致原本已经存在问题的资产链条断裂。

最终,谁该为这条"毒资产"链条转嫁而来的风险埋单呢?

针对众多金赛银理财产品投资者的维权,平安人寿方面回复网易财经说,平安方面正通过法律援助帮助投资人维护权益,建议投资人通过司法途径向责任主体金赛银公司追偿。

责任编辑:胡非非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

栏目文章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