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乐乎
 

盐荒之后,酝酿十年的食盐专营体制改革戛然而止。


近日,牵头食盐专营改革的发改委与工信部两大部门的食盐改革的工作已经完全处于停滞状态,何时再次启动遥遥无期。

抢盐事件平息后,食盐专营制度被中国盐业总公司及中国盐业协会宣扬为“成功平息抢购”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多位行业专家及职能部门内部人士向网易财经表示,如果不是食盐专营制度的存在,即使抢盐现象发生,灵活的市场也会有迅速的补货能力,危险的盐荒现象根本就不会出现。…[详细]


    长期以来,以中国盐业总公司为总代表的盐业公司垄断了食盐采购、销售、执法,而徘徊十年的盐业体制改革一再被拖延。

 1 期  编辑:刘利平

特别策划 盐改搁浅

  “抢盐事件平息之后,国务院在4月份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了2011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对于年年必提的盐业改革问题,在这次会议的文件中却消失了。”工信部一位内部人士告诉网易财经。“食盐专营被认为是盐荒平息的制度优势,盐改回到原点,改革已完全停滞。”

  1996年,为保障食盐加碘,国务院颁布《食盐专营办法》行政法规,确定食盐国家专营制度,中国的盐业由此成了标志性的垄断行业。

  按照该办法规定,我国食盐产品的生产由政府特许的部分企业按政府下达的计划进行,食盐的批发销售则只能由政府制定的惟一一家经销商,即盐业公司来执行。由此,食盐产品的生产商只能把产品按政府确认的价格卖给各地盐业公司,而不能直接在市场上销售。

  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推进,食盐体制改革也从2001年开始推行。据了解,截至2008年,从最初的国家经贸委盐管办到发改委工业司提出的食盐流通体制改革方案,不同部委提出过5次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形成最后的草案。2009年3月,在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快盐业体制改革。之后,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成立了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去年12月份,发改委与工信部联合提出了一个‘1+1方案’,并已报批国务院,即允许特许经营继续1年,1年内逐步允许食盐生产企业进入食盐销售市场,但最终还是未能上会(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中心学者、反垄断法专家毛晓飞告诉网易财经,他长期从事盐业产业实地研究,并参与了第一次涉及盐改的提案制定。

  毛晓飞表示,改革最强大的阻力就是来自于中国盐业总公司及中国盐业协会。“后来方案一再妥协,先后改为‘1+2方案’‘1+3方案’,但最后还是未能推出。”据其透露,目前具有食盐体制改革权力的职能部门也已处于停滞状态,改革毫无推进的可能。

  “获悉对盐业专营正着手研究改革后,以各种名义甚至发动部分老员工写信抵制,从主管领导、国家发改委、一直上书到国务院。”在原国家经贸委主管盐务、现国务院国资委企业监事会担任监事的陈国卫如此描述中国盐业总公司在阻止盐改方面的不遗余力。

  但是,让食盐改革最终停止脚步的却是发生于今年3月16日至3月21日期间的抢盐事件。因日本核辐射危机恐慌,从3月16日开始,全国范围内引起食盐抢购潮,多个地区的商场、超市出现食盐缺货现象,盐荒蔓延,情况一直持续到3月21日才得到缓解。

  在中国盐业总公司内部的宣传墙里,网易财经看到其对这一事件做出总结为“各食盐定点企业加班加点,全力满足销区调运需求,全国食盐专营体系持续保持高速有序运转状态。”

  在中盐总公司看来,就是因为食盐专营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够“及时、高效地处置食盐突发事件”。

  经此一役,所有食盐改革的声音亦瞬间被食盐专营的“优越性”冲淡。“此前职能部门还会经常就食盐改革做一些研讨会,总的来说还是不断进步的,但是抢盐事件后,现在任何涉及盐改的讨论都没有了。”毛晓飞告诉网易财经。其透露,一些学者即使是对于食盐专营改革接受媒体的采访,也会遭到盐业公司的告诫。

食盐生产企业只能生产50公斤包装的食盐,而不能生产可直接销售的小包装食用盐。各地盐业公司所做的工作就是将50公斤包装的食盐换成500克、400克不等的“中盐牌”或地方盐业公司品牌的小包装食用盐。
特别策划 盐荒原罪

   毕其功于一役。抢盐事件平息之后,“迅速战胜盐荒”的中国盐业总公司与各地盐业公司已不再担心在未来的数年内会被剥夺食盐专营所带来的特权。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抢盐事件平息后,中盐协会与发改委体改司领导在随后的一个内部会议上交换了意见。“双方从最初观点矛盾冲突,到现阶段开始理解行业意见,采纳协会建议,也就是说明年肯定还是专营,最快全面放开也要等到2016年”。

  说服原本负责牵头组织食盐专营改革的发改委体改司做出如此决定,中盐协会最新、最有力的“铁证”就是食盐专营是成功平息抢购事件的重要制度保障。

  那么,抢盐闹剧在短时间内被平息真的是由于食盐专营制度的优越性吗?多位专家对此给出了几乎一致的看法:盐业公司只是打好了一场公关战。他们认为,如果不是食盐专营制度的存在,即使抢盐现象发生,灵活的市场也会有迅速的补货能力,盐荒根本就不会发生。

  “对于抢盐事件,中盐一再对外宣传是食盐专营的作用,给自己表功,但是事实恰恰是相反的,只因为食盐专营才导致了盐荒的出现,食盐专营这种制度对市场的反应是相当迟钝的。”毛晓飞认为,中盐总公司宣传食盐专营解決了盐荒是在混淆视听。

  毛晓飞介绍,在盐荒事件发生后,当市场需求突然增加时,盐业公司不得不临时向食盐生产企业下达生产指标,食盐生产企业在得到生产指标后才能够生产。就是这样一道环节导致了市场出现了一个食盐销售的真空期。

  事实上,在抢盐事件发生当天,中国盐业总公司办公厅主任杨春燕在接受网易财经采访时不经意间的抱怨亦认证了毛晓飞的分析。据其透露,在盐荒期间,一些食盐生产企业由于生产指标固定,为保证全年生产的持续性,在盐荒发生后并不愿意加大产量。“抢购风潮发生后,为安抚民心,中盐总公司对外宣称中国食盐储备充足。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抢盐事件平息后,在中盐总公司内部的表彰大会上,中盐总经理茆庆国表示。

  “如果实现市场化,食盐生产企业可以自主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反应、加大产量直接向市场投放。”毛晓飞介绍,其此前曾在海南的食盐生产企业做过长期的实地调查,食盐的生产工序并不复杂,真正耗时的是生产完后到销售的过程。

  据网易财经调查了解,通常情况下,食盐生产企业只能生产50公斤包装的食盐,而不能生产可直接销售的小包装食用盐。各地盐业公司所做的工作就是将50公斤包装的食盐换成500克、400克不等的“中盐牌”或地方盐业公司品牌的小包装食用盐。

  即使是在下一步的销售运输环节,在绝大多数地区,目前同样被各地盐业公司所垄断。食盐专营制度规定只有取得“食盐准运证”的运输公司才能合法的运输食盐。

  上述工信部匿名人士告诉网易财经,各地盐业公司本身的销售运输渠道并不具备这种突发应急能力,都是按照正常的市场情况去部署的。“盐业公司的运输渠道是单一的,只能运盐,并不走其他商品物流渠道,这导致其效率低下。”

中国盐业总公司目前在全国22个省市共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46家,职员数量超过6万,自称“亚洲最大盐业企业”。
最后的稻草——加碘?
特别策划

  “在众多垄断行业中食盐体制的改革并不复杂,也是最没有风险、改革设计方案技术含量最低”。陈国卫如此直言。但是,为何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技术难题”的改革在酝酿十年后最终却还是回到原点?

  在抢盐事件发生前,中国盐业总公司与盐业协会用来说服权力部门最主要的理由就是“一旦食盐专营放开以后,食盐的质量会下降,边远地区的碘盐供应会成问题。”

  但是,据上述工信部匿名人士告诉网易财经,在其实地的考察中,所谓的食盐加碘目前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是由食盐生产企业直接完成。

  毛晓飞也表示,其曾为此做过专门的课题研究,在工厂中的实地考察中亦发现,所谓的加碘工序并没有盐业公司宣扬的那么复杂。他介绍,国家早已有食盐加碘的相关标准,食盐生产企业完全不需要盐业公司去执行所谓的加碘工序,“食盐加碘无须食盐专营”。

  “目前,我国的质检、卫生和工商部门已经具备一支完整而富有经验的检查队伍,完全可以从生产到流通环节,对企业、餐饮和商店等各个主体,就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和检查。”

  网易财经亦从市场了解到,对于食盐碘含量,目前市场上售价20元左右的“碘盐检测试剂”可以在5秒钟之内对食盐中是否含碘做出判断,甚至可以对含碘程度不同的0、20、35、50mg/kg碘盐做出准确甄别。

  然而,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各地的盐业公司负责这一检测的专门队伍就超过25000人,每年为维护垄断专营花费巨大。据了解,海南省盐业公司每年支出的盐政费用,包括检测、稽查和宣传高达1千多万,而山东省甚至高达2个亿。

  即使如此,自称担当食盐加碘“历史使命”的中国盐业公司似乎也并没有履行好这一职责。

  据了解,在我国南疆偏远地区,由于缺碘导致的大脖子病依然广泛存在。据新疆亚心网2010年报道,新疆尚有20个县(市)未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而在当年,据公开报道,新疆将对于碘盐价格补贴经费却高达2149万元。

  网易财经了解,对于我国南疆等偏远地区,由于运输费用高昂,当地的盐业公司并不愿意花高额成本将食用盐运送到这些地区,而当地的人民觉得市场上的盐太贵,通常是食用自己生产或到市场购买价格低廉但缺碘的土盐、原盐。

自1988年成立起,中国盐业协会与中盐总公司一直合署办公。前四届理事会和中盐总公司均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特别策划 往期回顾
热线:010-82558584 Email:money#service.netease.com(将#替换为@) 分享到:
| 财经首页 | 回到顶部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742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