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开启
2月23日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网站悄然挂出了“北京版楼市十一条”的调控细则。其中,对建设各类政策性住房的两个50%的详尽规定,被看做是地方政府今年推开保障房建设大门的实质一步。
北京地方版十一条指出:今年将增加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全市政府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投资不低于1000亿元。加大政策性住房建设力度,调整住房建设用地供应结构,2010年各类政策性住房用地占全市住房供地的50%以上,新开工建设和收购各类政策性住房占全市住房新开工套数的50%以上。
此前举行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区长林抚生透露,唐家岭改造方案酝酿采取建设共有产权出租房的模式,为当地居住的流动大学生解决居住问题。保障房第一次近在咫尺。
去年年末,发改委首次公开表态,将在2010年拿出全国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建保障性住房。而后,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也反复强调今年“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保障房供应计划,北京市政府更是将2010年住宅供地的一半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
从今年地方两会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广州目前将达不到保障房条件的“夹心层”细分为内外夹心层:内夹心层指达不到廉租房条件、又买不起经适房的家庭,外夹心层指达不到经适房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家庭。针对“内夹心层”,将推出公共租赁房;对于“外夹心层”,正在研究多种路径,如提高工资中的住房消费分量,包括住房补贴、公积金等。上海市暂不出台限价房,但政府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建立公共租赁房机制。
而一些更深层次的调整也在进行中,在1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一次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内部会议则显示将对保障房进行结构性调整:今后限价房将不会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大量建设,仅限于房价较高的城市;对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也不会做强制要求,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经过此次调整后,政府部门的思路已逐渐明晰:保障房将主要以租赁形式出现,对象也重点锁定低收入人群。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