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未来30年的中日经济问题及展望——中日贸易的发展前景
在分析未来30年的中日经济发展前景时,我们有必要考虑上一个30年中影响中日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基本条件不发生很大的变化,中日经济就有可能继续健康发展,反之有可能出现后退。影响中日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反映在人力、物力、财力等三大方面。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意味着把人力、物力、财力从低效率的领域转向高效率的领域。这种转移不仅限于国内,而且跨越国界。因此,未来的30年中日经济关系是否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是否能够通过促进商品、投资和人员等基本要素的流动,更有利于实现两国间、两国企业间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经济结构的高度化,从而达到“双赢”的最终目标。
要素禀赋的差异使中日两国谁也离不开谁
在中日经贸往来中,贸易、即商品流动的增长最为引人注目,在促进两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日贸易额由1978年的48.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2260亿美元,30年期间增长了49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年鉴』历年版)。对中国而言,日本从1993年以来连续十多年成为中国的第一贸易伙伴。不仅中日贸易发展速度高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长水平,而且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所占比重也很高。1993年后,中日贸易始终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左右。虽然2005年后,美国、欧盟分别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一贸易伙伴,但丝毫也改变不了中日贸易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对日本而言,日本对中国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2002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商品出口国,2006年后,中国成为日本第一贸易伙伴。过去30年中,带动和促进中日贸易飞速发展的原因很多,我主要想指出以下两点:
第一,和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中日两国具有要素禀赋的明显差异,而这种比较优势的差异是促进中日经贸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是世界人口、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使中国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先进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的资本,适合发挥资本、技术优势、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最终形成中日之间互补型分工体制;
第二,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尽管历史上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两国人民同样使用汉字,共同的文化基础,地理上的优势是两国经贸发展的基础条件。
未来30年中日经贸摩擦将继续加大
我认为在未来的30年中,以上所指出的影响和支撑中日经贸发展的基本因素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反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市场会进一步开放。随着中国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所得水平的上升,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大国。其市场规模有可能超过美国,具世界第一。
我在中国加入WTO的2001年时曾大胆对中国加入WTO后的中日经贸关系作过预测。我认为“中国加入WTO后,日本是最大的受益国,中日贸易将飞跃发展”。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现在中日贸易对日本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远远超过美国。我认为,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中日贸易在2025年后,有可能超过4,000亿美元,中日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率有可能由2005年的18%提升到25%左右。日本对中国贸易的依存程度将和现在台湾对大陆的依存程度相似。届时,中日经济的一体化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经济摩擦将取代政治摩擦
但不可否认,随着中日贸易额的扩大,中日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会越来越激烈。经济贸易摩擦会影响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1990~2000年期间,中日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棉纺品、农产品等属于中国的“强项”产品,日本的“弱项”产品。例如,1994年,日本要求中国限制向日本出口大蒜、生姜和鲜蘑;1995年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棉纱、棉布实施设限调查;2001年4月日本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香菇、灯芯草实施为期200天的临时进口限制措施等。但随着中日两国企业水平分工的深化,中国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会进一步提升,中日贸易摩擦很可能由中国的“强项”、日本的“弱项”产品扩大到日本的“强项”产品,即产生摩擦的产业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日贸易摩擦将呈现出与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相似的特点。双边经贸摩擦将取代政治摩擦,成为妨碍中日经贸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个措施解决中日未来三十年关系
我认为中日经贸摩擦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更有利于促进中日企业的相互理解,促进中日两国产业转型,产业高度化的进程速度。80年代的日美摩擦便是最好的例子。为了使未来的30年中日经贸合作顺利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提高对日出口商品综合竞争力
所谓综合竞争能力是指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传统的非价格因素竞争力和新的非价格因素(如商品的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环境标准等)竞争力。中国商品在日市场还缺少综合竞争力,像这两年对日出口中出现的加工食品问题便可说明这一点。要通过制定和修改技术法规和标准,尽快和国际接轨,提高对日出口商品的综合竞争力。
加速和日本缔结FTA(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区域合作
中日两国是亚洲地区的大国。为抗衡美国霸权,减少因过分依赖美国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中日两国应求大同存小异,加速缔结FTA的进程。
在日本建立中国出口加工贸易区
鼓励中国具有实力的企业对日投资,例如在冲绳等地区建立“中国出口加工特区”;以其达到跨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增加对日出口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