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乐乎

观点

郭田勇:次贷危机昭示未来金融业发展新格局

2009-02-27 09:17:14 文/郭田勇 网友评论 3条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在总结了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三个教训。

美国次贷危机自爆发以来其影响在全球不断扩散,众多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被卷入其中,全球金融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原有的金融业格局将因此发生很大的改变。本次华尔街危机带个我们的教训是沉重的,随着危机的延续,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场危机进行反思,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金融创新的“双刃效应”、混业经营和监管三个方面。

第一个教训是金融创新的“双刃”作用。近几年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在一段时间之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此次的华尔街危机显示出了金融创新高风险的一面:首先,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经过复杂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产品,大概除了设计者本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其真实价值。金融机构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给这些票据标高价,赚取高额手续费和利润。其次,金融创新产品有与其转嫁风险的功能,在转移自身非系统性风险的同时造成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这在金融创新的机构自身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的情况下非常严重。

第二个教训是单一经营模式比混业经营应对危机风险的能力更差。本次危机,受到严重损失的不仅仅是贝尔斯登、美林、雷曼的这类投资银行,还包括UBS和花旗集团等一些顶级金融机构则横跨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大领域的金融“巨无霸”,这说明随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取消,美国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机构业务趋同性或者相关性增强,使得金融风险在各类机构之间的传导更加容易。作为本次元凶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以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通过证券化之后其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商业银行领域。但是更重要的是,混业经营目前暴露出的风险也显示出其合理性。由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具有不同的周期,综合化经营削平了收益的波动,有利于其保持稳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在此次危机中,那些损失最惨重的是独立的投资银行以及固守基础银行业务规模较小的银行,它们没有足够的规模和多样化的业务,来消化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违约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损失。那些从事综合性业务金融巨无霸和业务较为单一的机构相比受到的冲击较小,更容易渡过难关。

第三个教训是金融监管的重要性。监管体系也一定要能够跟得上创新和混业经营趋势。以美国此次金融业危机来看,监管当局并没有及时意识到衍生证券所蕴藏的巨大风险,也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导致危机扩大。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监管体系发生了重大调整正是这一趋势的顺应。

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危机往往成为契机。在华尔街的旧体系瓦砾之上,新的金融业格局正在形成。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格局或许可以简单概括为:更加安全的经营策略,新的混业经营格局,相适应监管体系。虽然我国银行业受到次债危机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我们绝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而应当从此次危机中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吸取经验和教训,积极顺应未来金融业新的发展潮流,在强化监管的条件下稳步推进业务创新和综合经营,适时推进海外扩张。

首先,从经营策略的变化看,一方面是金融创新更加稳健。金融创新并没有错,错的使用金融创新的方法。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运用金融创新的手段对质量不好的基础资产进行过度包装。使得原本不值钱,或者有风险的资产,通过进行分拆打包,分割出各种不同的产品,以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因此,随着监管的加强和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调整,未来的金融创新将会更加注重基础资产质量,更注重风险的控制。

金融危机爆发增加了人们对金融创新的普遍担忧,但是和美国金融业创新过度刚好相反难的是,我国是金融创新严重不足。所以处于转型阶段中国银行业来说,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不能因噎废食。要继续加强金融创新,拓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在整个收入结构中的比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必然受到严重制约,必然需要加强金融创新,拓展盈利渠道。同时,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防止金融创新的过度使用,特别注重基础资产的质量,防止金融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这一途径得到放大;另一方面也要在不断提高自己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能力,让创新和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

其次,混业经营来看,混业经营有加速的趋势,但内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具有不同的周期,综合化经营削平了收益的波动,有利于其保持稳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自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于1999年被废除之后,商业银行进而得以从事证券业务,并最终有实力与贝尔斯登和美林等投资银行竞争。然而随着危机的爆发,投资银行依赖的回购贷款和其他基于市场的融资手段成本越来越高昂,不依附于拥有充裕存款的大型商业银行的独立投资银行能否继续生存已经成了问题,华尔街开始质疑投资银行过度依赖杠杆和自营交易的旧有经营模式。美国银行并购了美林证券、摩根大通接收了贝尔斯登;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依然积极寻求与商业银行联合以求自保.。因此,简言之,如果原来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是表现为商业银行进军投资银行等非传统业务,则当前的混业经营趋势则是以投资银行回归商业银行怀抱为特征的。

就中国银行业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比高达85%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单一性和过度依赖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混业经营拓展盈利模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要要综合经营,实现收益来源多元化。而且,当前主要国际金融机构都实行综合化经营,面对国外同行的竞争,我国金融机构方面的要求;二是商业银行在不同业务领域将面临不同的公司治理与管控标准,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因此,银行开展综合业务经营之前首先要在技术、管理、流程等方面做好准备,确保综合化业务经营从一开始就驶上健康的轨道,在发挥协同效应的同时有效规避各类潜在的风险。三是要特别注重风险的不同业务领域的传递,注重不同业务之间风险“防火墙”的建设。

最后,从金融监管来看。首先,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未来大发展趋势是能够横跨证券、保险、银行所有行业的大监管体系。在我国越来越清晰的混业经营趋势下,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由机构监管向功能与目标监管转变,努力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现象,增强应付突发性系统风险的能力,要更应当贴近市场第一线,在有金融机构经营的地方就要保证有监管,从金融机构细节上的小问题抓起,以防从个别向普遍演变,形成大金融机构的经营隐患。其次,必须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率,但当风险足够大时,分散风险的链条也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此次次贷风暴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避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开发,从而控制风险的规模,从总体上提高监管体系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就短期来说,要逐步加强目前“一行三会”监管模式之间的协调。

已有人鼓掌
我有话说

$one.get("nickname"):鹦鹉学舌,味同嚼蜡。

$one.get("nickname"):鹦鹉学舌,味同嚼蜡。下去吧。

郭田勇简介

孟晓苏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经济学博士。

曾在人民银行烟台分行工作,现在中央财经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近几年发表论文60余篇,并有专著五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10多项。2001年获中国金融学会全国优秀论文奖,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江平:政府应给市场经济更多空间

江平:政府应给市场经济更多空间

李玲: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重中之重

李玲: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重中之重

王浵世:银行业发展重在练好内功

王浵世:银行业发展重在练好内功

改革开放三十年

发轫于安徽小岗村17个红指印、奠基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整整过去了30年。

斑驳的文案、博物馆陈列的新旧三大件、像狗一样摸爬滚打过的民营企业家,一个个高潮已摆进了历史。只留下一长串硬数据证明时光并没有白白流逝:中国GDP跃居全球第四、人均收入上升到2360美元、百万富翁总人数超英赶美……
是的,一个30年过去了,但追求富强的心,追逐幸福的脚,还在不断前行。

下一站,我们共同去迎接、去见证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的辉煌灿烂。

网友祝福中国经济

$one.get("nickname") 119.134.*.* 2008-11-27 11:51:06发表
国内教育,卫生都不过关,这反映在国民素质上。

$one.get("nickname") 222.175.*.* 2008-11-27 11:51:01发表
我来祝福中国!

$one.get("nickname") 122.4.*.* 2008-11-27 11:49:51发表
重新雄起

$one.get("nickname") 59.39.*.* 2008-11-27 11:45:43发表
做好自己,筑就中国.

$one.get("nickname") 121.32.*.* 2008-11-27 11:45:10发表
我来祝福中国!

$one.get("nickname") 221.10.*.* 2008-11-27 11:44:44发表
中国,雄起!

$one.get("nickname") 117.22.*.* 2008-11-27 11:43:49发表
sb

匿名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742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