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报道_201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

香港论坛:新改革 新图景

文字实录

文章实录:

14:38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共聚香港·九龙,参加网易为您倾力打造的经济学家年会。这里是香港论坛:新改革、新图景的现场。我是本场论坛的主持人、财经媒体人谢梦。

作为中国经济领域无论是规格、权威性最高的专业财经论坛之一,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的观点交锋、思维碰撞,历年来都是年尾把脉中国经济大势的重头戏。年会更是以敏锐的触觉和庞大的嘉宾阵容,抓住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现实内容,为参会者提供智力支援。

今天上午,在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北京的主会场,精彩观点频现,我为大家简单的梳理一下。

网易CEO丁磊在开幕致辞上谈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改革开放回到主流语境,令人欢喜。北大的厉以宁教授也表示,要建立市场经济就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谓开启了中国改革的新征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香港可以为大陆改革提供哪些借鉴?香港又如何实现自身的再次腾飞?泛珠三角的合作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前景?相信这些问题都将在今天下午得到最权威,最详实的解答。

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嘉宾,首先欢迎支持本次论坛来自主办方的领导——网易副总编辑陈峰先生。还有来自内地及香港的学者、金融机构负责人,他们是: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香港特区政府前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先生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先生

香港恒生银行执行董事冯孝忠先生

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先生

建银国际首席经济师刘红哿女士

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先生

中国银行(香港)经济研究处主管谢国樑先生

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总监刘宁荣先生

欢迎各位的到来。

14:38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主办方领导,网易副总编辑陈峰先生致辞。

!

14:38

陈峰: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14:40

陈峰:我代表网易公司欢迎各位莅临201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香港论坛。

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令人欣慰的是,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仍然会在改革轨道上继续前行。不久前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官方为中国改革勾勒出了新的路线图。因此,我们本届年会的总主题设定为“重建改革逻辑”,旨在强调要从“重调控”转向“重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内地每一次经济改革进程中,香港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如今,随着内地改革的新一轮启步,香港将如何凭借其国际金融、贸易、服务业中心的平台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制度完备、法律体系和专业服务健全等诸多优势,既能为内地改革提供良好的参照作用,又能分享新一轮改革的红利?

今天,在北京会场,我们邀请到了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与嘉宾进行跨洋视频对话,同时也邀请到了厉以宁等近60位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与大家分享他們的精彩观点。在这里,我们也很荣幸地请到了内地及香港的知名学者作为演讲及讨论嘉宾,相信他们将以渊博的学识与非凡的智慧,为我们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

网易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并在门户网络以及移动新媒体业务方面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我们已经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四届网易经济学家冬季年会和一届夏季论坛,我们希望借此构建起一个平台,为中国经济发展汇聚顶尖智力动能。

预祝本届经济学家年会香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14:45

主持人:接下来,进入我们期待已久的主题演讲环节。首先为我们带来主题演讲的是: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前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先生。刘教授于1993-1997年获中国政府委任为港事顾问,1993-1995年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任为香港特区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1996-1997年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02年至2012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2003年起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委员

15:07

刘兆佳:今天,很高兴到这里跟大家见面。过去几年我比较关心国家发展究竟给香港带来了怎样的机遇,现在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

我们也知道,单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不足以全面了解国家的改革开放对香港带来的机遇和影响。我希望大家同时要看几份重要的文件,这几份文件加起来就可以提供比较全面的信息。也可以为香港提供借鉴,让我们抓住相应的机遇。例如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有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中提到的政府工作报告,这几点加起来,就可以提供全面的了解国家改革开放为香港带来的机遇。

国家的发展有几个要点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国家对改革开放的力度前所未有的大。三中全会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和国家安全,都有重要的改革内容。国家已经下定决心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另外决定强化市场体系,将市场的作用定义为决定性的作用,就是说市场在国家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另外还有是增加内需,通过内需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过分的依赖出口和投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为主的经济,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经济,让其他所有制的经济共同的发展,而且可以跟国有制经济混合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在香港大家对此是非常清楚的,强化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中国的产业结构推向现代化,从而跟国际接轨。开放更多的投资渠道,让国有和民营经济同时迎接国际化。

区域合作和发展,现在贸易全球化碰到越来越大的问题,区域合作越来越重要,西方国家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建构不太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无论是TPP还是美国和欧洲的区域合作。现在中国和东南亚也正在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除了加强市场的重要性外,也希望社会和民间团体和非政府机构,能够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最后就是城镇化的建设,从而增加内需,使中国走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这一点是密切相关的。

从香港的立场来说,香港可以做怎样的事情。我想有三类事情可以讨论。积极的参与国家的金融体系改革和建设,香港有完善的金融体系、法律制度,跟西方金融和制度是相似的。香港的金融人才可以协助国家进一步的走向现代化,并且提供支持。

高端服务业带给香港的机遇,国家准备放开现代服务业准入的标准,香港的现代服务业,例如建筑设计、会计、审计等等可以进军内地的市场。

对于香港现代服务业目前进入内地有很多的限制,我希望这些限制和门槛逐步的减少。现在还不能投资国有企业,现在国家认为可以搞混合经济,为国有企业对外开放以及香港投资国有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香港可以提供农业、金融、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文化等领域的支持。

顺应内地走出去的策略,香港企业可以和内地企业走出去,共同建立国际性的品牌。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而且是全球工厂,但是国际性的品牌不多,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的提高,因此建立国际性的品牌是非常重要的,香港作为国际赢商中心可以给予相应的支持。

现在大家谈得比较多的就是协助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如何加大香港人民币的数量,增加不同类型的人民币的业务。为国家探索人民币走向国际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和应该面对的问题找出一些答案。

参与东盟的合作,目前在全球的自由贸易区争夺过程中,现在香港应该抓住中国和东盟10国的机遇,虽然香港还没有加入中国和东盟10国自由贸易区,但是我相信中国承诺香港以某种成分进入区域合作中,香港应该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推动东盟十国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香港还可以参加粤港澳自由贸易区,目前处于研究的阶段,还没有头绪,假如真的可以出现粤港澳自由贸易区的话,香港肯定也会在其中通过自由贸易区更好的进入内地和利用内地所能给予的机会。争取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香港可以参与金融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这些是香港所拥有的特长或者是我们的专长,从而使国家现代化的开放过程中,使香港获得发展。

香港可以提供社会服务、福利、教育、医疗、婴儿、养老、扶贫等等。大家认为香港是小的政府,很多的社会服务是由政府直接或者是间接的通过非政府组织或者是民间团体和传统的社团提供服务,如何强化社会职能,一方面发展社团服务的作用,香港为国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如何才可以积极的把握以上的机遇,这里多说一些。机遇虽然是来自于国家,不等于香港可以自动的享受这些好处,必须要自己积极努力的将工作做好,将机遇把握好。

如何积极的努力工作,现在要努力的落实“十二五”规划,现在已经过了一半,香港首次认真的参与国家的规划。香港的问题很多,因此落实“十二五”规划过程中,很多的事情还没有完全的做好。

特别是发展新产业方面,国家承诺香港发展新的产业,但是目前这方面取得的成绩不多,如何落实好“十二五”,更好的落实国家的承诺,还有给予香港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因此香港要更加一把劲才可以做得更好。

马上就要进入“十三五”规划,香港要在此过程中,积极的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各方面的情况,积极的思考香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将香港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予以配合。香港在未来发展的时候,从而将香港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融合在一起,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足。不仅仅是香港政府内部研究的能力不够,社会上的人太多关注于政治的问题,很多的时间都浪费在政治摩擦中。我担心的问题是,香港是否准备好利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机遇,从而作为香港发展的基础,从而做好“十三五”规划的工作。

特区政府要加强沟通和了解,彼此了解产业发展的方向,如何将这一工作做得更好,就会使香港借助于国家的发展把握好发展的机遇。

上海自由贸易区对我们是机遇也是挑战,意味着国家进一步走向国际化,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如何将发展的机遇把握好,使得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通过跟香港的合作更好的建设起来,香港在此过程中取得好处。

积极的推进粤港澳的合作,香港跟粤澳是邻居,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从而使现代服务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如果可以建立粤港澳自由贸易区的话,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吸引和拓展海外是非常重要的,过去几年香港过分注重于香港和内地,但是忘记了香港的重要性,主要是香港可以将内地和国际联系起来,因此今后要强化香港和海外之间的联系,发挥香港作为内地和国际联系桥梁的作用,使香港作为海外进入内地的桥梁或者是内地走向海外的窗口。

吸引内地人来香港,作为走出去的桥梁,也要多一些聘请内地的人才,一方面香港跟国际有联系的人才不少。从政治的角度考虑,让内地的人到香港,可以多聘请一些年轻的人才,也可以减少两地融合的过程中的怨气,因为本地年轻人认为两地融合有一些怨气,如果让这些年轻人参与其中,可以减少摩擦,降低两地融合的抗拒。

加强人力培训,特别是年轻人才。香港的发展特别需要年轻人才,随着近年来香港的发展,人才不足的问题,逐渐的浮现出来。如何加强人才的培训,特别是推动香港成为内地和国际桥梁的人才,我敢说,我们的人才不是很充裕,如何加强人才的供应,对香港也好,对国家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除了培训人才外,还要大力的输入人才。无论是内地人才还是国际人才,到目前为止,香港队于输入外地人才抗拒不大。但是对于输入内地劳工抗拒的声音比较大,但是输入高等人才抗拒不大。

越来越多的香港企业和人才到内地发展,现在得到特区政府支持的力度不是很大。应该进一步的予以推动,我们也需要强化香港和国际金融商贸和经济联系,强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积极培养东南亚联系的人才,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大学中研究东亚和东南亚的人才是非常的稀缺,一些懂东亚和东南亚语言的人也是非常稀少,这种情况下,考虑到亚洲地区,东南亚地区对香港的重要性是越来越大。如何加强东亚和东南亚人才的培养,对香港而言也是一种需求。进一步的营造香港和内地的氛围,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两地经济不断的融合,带动了香港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不少的问题。部分人未能在合作中获得好处,另外部分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了影响,社会上有一股反对香港和内地进一步合作的敌意氛围,政府和社会应该如何办?

一方面要好好的将这种氛围改变过来,另一方面采取措施,使更多的人在两地合作中获得好处,使他们从反对合作变成支持合作。香港与内地深化合作还延伸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在不断的发生,例如两地同胞往来越来越密切,要从前瞻性的角度予以研究,化解问题,扫除两地经济合作带来的障碍。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15:08

主持人:接下来让我们迎来第二位演讲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获英国Leeds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和法学学士。曾赴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英国发展研究院访问研究。曾在英国Leeds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任教。英文杂志"China Economic Journal"创始主编。

卢锋教授主要研究开放宏观经济、农业经济、经济发展等领域问题,卢锋教授担任或曾任中国政府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人社部、农业部等部门咨询专家。

15:36

卢锋: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2014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香港论坛,我们知道35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激活了中国人民潜在的创造能力,中国取得了年均GDP增长将近10%的成绩,人均美元GDP收入从350美元增长到去年6000多美元。我们从前瞻性的角度来看,中国在今后的15年到20年仍然会保持高速的增长,并且对发达国家保持追赶的状态,并且会持续的改变全球经济的格局。其中,非常关键的瓶颈挑战就是解放思想,推动改革,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从这个角度,我谈三点问题。

第一,用具体的数据为大家描述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过程中,第二,中国的宏观数据,然后简单的评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第三,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议的发布,以及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发布的信息,我个人认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大幕正在拉开,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哪些,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看法。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我们作为后进的国家,对前沿和发达国家是追赶的速度,我们用几种数据观察追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表现,中美工业增加值以美元对比,2009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第一次超过了美国,带来了相关的问题,例如PM2.5也是跟此有关的,跟大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同小可的。美国在上世纪初赶超了英国,变成了最大的国家,中国第一次超过了美国,变成了最大的国家。但是我们工业的结构和技术含量,工业的前沿创新能力,效率和水平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总量的赶超,我个人觉得在大历史的背景下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数据。

第二个数据就是增加值,内部系统贸易的活动,制造业的增加值就是贸易的价值,这跟工业赶超的轨迹实际上是类似的。

第三个数据,中国的投资,用美元衡量已经是美国的两倍,一讲到投资,中国人抱怨我们的投资太多,因为投资的效率和投资体制的安排有很多的问题。美国抱怨投资太弱,两者之间是不对称的,但是从长期的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常识和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追赶,一定会伴随着投资和资本形成比较快的成长,不能够掩盖,也不能否定中国在投资领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改进。

中国的出口规模,按照现行的跨境统计,去年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有贸易的数据,加工贸易后,出现了多次跨境贸易,如果用贸易的增加值统计,情况有所变化,但是追赶的趋势是非常清楚的,中国的进口比美国相差很大,同样也是快速的追赶,这是从几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的,中国的经济正在快速的追赶,同时对未来几个经济变量,持续追赶的轨迹进行简单的推测,或者是展望。总量和人均量在今后的7年到17年间是怎样的情况,包括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工资和汇率的情况,储蓄和投资的情况。

2003年有非常著名的报告,中国的汇率表示GDP总量的规模在2041年超过美国,这一报告发表十年后,中国实际的情况是慢还是快。有一个数据希望大家注意,就是13.8%,中国用美元衡量的GDP,每年要比美国同期增长的速度快13.8%。大家一听就觉得很高,为什么这么高,道理很简单,因为实际的GDP比美国快了八点几,我们的通胀率,就是GDP的平均指数也比美国高了二点几,汇率比美国高了三点几,因此就形成了13.8%,即使将13.8%下调9%,今后不可能总是用这么高的速度追赶,根据去年中国和美国GDP一半对一半的规模,8年后就是2020年前后,中国经济总体的规模应该达到美国的水平。

结论是这样的,不需要好得离谱,不需要快得离谱的速度,正常的速度,中国在2020年跟美国的经济总量相当,但是中国人均GDP的量还是少得多,大概只有美国的20%到25%,中国相对于美国仍然是后进的国家。

在座都是做企业的,总量的规模,在统一的国内市场中,仍然是具有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意义。2020年到2030年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估计会下降到6%到7%,考虑到汇率持续升值的趋势,中国13.8%持续的赶超率会下降到7%左右,中国在2020年到2030年,总量的规模会达到美国二倍左右,人均的GDP会达到美国一半左右的水平,这是追赶趋势的探讨。

工资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这个研究组专门的将农民工的工资进行系统的梳理。农民工给我们的印象是灰暗的,十年前中国农民工的工资大概是80美元出头,今年最新的数据中国农民工的工资是400美元左右,2020年会超过1000美元,职工工资比农民工的工资要高一些。

到了2020年,中国农民工的工资大概1000美元左右,职工工资会达到1400到1500美元左右,对于中国企业今后选择空间和位置,中国企业区位的转移,构成基本的约束条件,到了2020或者是2030年,根据我们兑美元GDP的预测,中国工资的水平会达到3000美元的水平,长期的企业规划要将基本参数变化考虑进去。

人民币汇率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趋势状态,现在的人民币汇率从8.27已经升值到6.07的水平,随时可以破6,我认为在2020年有可能破,再过十年可能会破4,最好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均GDP能够在我们讲的第二个100年,就是2049年达到与美国可比的水平,同时中国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的汇率有可能破三进二。

估计中国的城镇化会达到70%左右的水平,刚刚结束的中共城镇化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城镇化的质量会有明显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2030年在13%左右的水平,跟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是差不多的,到那样的时点,中国整个二元结构和劳动力的转移指标基本上完成了,后面还有十几个百分点,这就是劳动力转移的水平。

国内的储蓄和国外的投资,中国储蓄的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的一倍,按照前面的推测和展望,中国到2020年储蓄的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应该可以达到8万亿美元左右,可能是美国的三至四倍左右,如果中国今后还有两个百分点的经常帐户的顺差,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基本的政策,中国年度的FDI会从现在的800多亿美元上升到1500亿美元。FDI投资的量会超过1万亿美元,今年FDI的流出量会达到1000亿美元。从长期的角度来说,基本的宏观途径来说,会有基本的变化,正如年会的主题“新图景”会有宏观的变化,这些数据的变化,虽然有误差,但是有趋势和规律性,对于我们把握未来的趋势以及市场的变化,具有某种参考意义,但是中国的发展,从来就不缺问题。大国快速的发展,一定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可以说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前无古人,非常的尖锐,包括收入分配,官员贪污腐败,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外部环境面临的挑战。

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有解的,但是有解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在体制上完成没有完成的改革,就是要不断的推进改革,这里没有时间展开介绍。

刚才饭桌上讲到PM2.5,对于中国的公众,对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压力的公众认知度,这些年大家的感受非常的深入。从美国对2001到2010年的数据来看,最黑和最红也就是污染最兖州的地方就是中国,还没有最新的数据,如果更新到现在的话,估计这个问题会更加的尖锐。可能会改变公众对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某种共识,对环境给予更多的重视,即使经济增长的速度稍微慢0.5%,也是要重视环境,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作为六大领域的任务之一,我想在这些方面会体现政策的变化。

刚刚看到朝鲜发生的事情,过去曾经发生过很多,但是没有在电视上让公众知道,这次是公众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事件,互联网媒体进行广泛的讨论,我认为这些事情会改变平衡的状态。怎么样看朝鲜,等于是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我们如何发展到今天。

我注意到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仍然是说“朝鲜是国外的内政问题”,这个话是有自身的道理,过去也是这样说的,过去大家没有看得到,现在中国的公众都看到这个问题,而且给予强烈的讨论,这个时候,中国的表述,是否有变化,这些都是外部的因素,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但是真正的价值观或者是利益长期一致的朋友有多少,我估计是屈指可数,就是一个手掌伸出来,有几个手指都算得过来。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35年前的改革不仅仅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对当时的历史观、国际观、价值观重新的定位和改变,中国实现目前的改革,同样面临这些层面的改革,就是经济、政治的改革,理性反思的情况下,完善我们的国际关、价值观、历史观,这是系统改革的组成部分,我作为搞经济学的人,我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目前的改革还是以经济改革为主。

经济改革方面跟大家分享和梳理,刚才刘教授对中国的改革和香港的结合进行了很好的梳理。我的理解是,一点关键,五大主题,有很多的内容。

核心的关键点和五个基本的主题,他们之间是有逻辑的联系。

一个核心的命题和五个主题如果全面的推进,中国的前景就是非常好的。改革的前提,就是政府和市场的问题,刚才刘教授已经提到了。这次的改革讲得非常清楚,就是以市场作为主题,着力解决市场体系完善,改善和完善政府监管过多的问题,大幅度的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这种表述在过去二十年中没有,没有如此鲜明和清晰的描述,有一点象八十年代改革的描述,不是躲躲闪闪的改革,这种改革是非常清晰的,反应中国的决策层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基本的共识,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意义。

形成共识后,领导层就会推进,三中全会马上就形成了具体的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会有具体的措施,城镇化工作会议就会变成具体的做法。改革的内容是非常多的,我总结了五点内容,三管齐下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深深推进农地改革,分门别类推进户口改革,系统配置推进财税改革,全面突破推进金融改革。我说得不一定对,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基本的定位上,变化不大,强调国有企业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基础,非国有制经济是国有经济的一部分。强调了混合所有制和职工持股,我们知道2001年有很多MBO的事情,从此以后就变成了无法上台面的事情,这一次很明确。

二是破除垄断,放松管制,扩大准入,改革国有企业经营环境,三是增加国有企业利润提留比例,改革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实际上国有企业是租赁的问题,而是经营的问题。我们说是交利还是收租,部分是收租,部分的资金拿过来充实社保,让老百姓真正的得到红利,这是改革分配和红利,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土地制度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存在一个焦点的问题,中国农地所有权的流转在农业和非农业的流转范围内存在制度性的障碍,构成中国二元结构最后的堡垒之一。中国在这个问题上,非常的难办,利益和意识形态和敏感的民俗涉及在内。不这次的三中全会对农地承包权今后可以流转和抵押,这是一个突破。

农村集体用地打破了过去的二元结构,同地同权同价,可以进入城市建筑市场,这也是非常明确的。

对于农民的宅基地,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过去十年改革过程中,地方有很多创新和做法,开始进行试验,看看农民的宅基地或者是住房有没有可能进行市场化的配置。(未完)

!

15:42

卢锋:户口改革

江泽民最后一届时就部署了户口改革,当时就提出了分类改革,小城镇基本放开,中小城镇逐步的放开,大城市有一些门槛,特大城市要予以控制,主要是一些操作层面的考虑,并不是说土地政策、国有企业政策因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有非常大的阻力。这次城镇化的工作会议,第一次将话讲得如此的明确,就是农民变市民的问题,这个话第一次讲得如此的清晰,并且做了一系列的补充。我认为今后这个问题会快速的推进,过去尽管讲了十几年,一直没有讲明白,但是我认为这一次讲得非常的清楚。

系统配套的财税改革,财政部的领导人和学界有成熟的看法,这是肯定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实际上在预算的透明度,预算的规范化,包括转移支付的规范性,过去转移支付过于专项,实际上变成中央政府部门干预地方经济的一种手段,增加一般转移的比重,减少规范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内容,包括税制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制度改革后,如何给地方政府提供可靠的水源。

最后就是事权、税权和财权匹配,非常重要的变化,中央政府直接负责的智能要大大的建设,除了过去的传统、外交、教育、国安、国防等等,一些重大的制度建设,包括社保的财政安排都会在中央层面决定,中国由建设性的财政转向现代公共财政的体制。

最后就是金融体制改革,我认为是比较成熟,无论是学界的讨论还是具体的条件都是比较积极和成熟的,这次会议也毫无悬念的给出系统和全面改革的措施。国内今后对民营经济要放宽准入的门槛,明确的提出民营经济可以依法组建金融机构和中小银行。完善两“率”改革,包括利率和汇率,还有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还有就是加强监管。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高层完成了非常重要的改革文件,同时在事实改革上又非常的务实和具体的部署,这种具体部署过去是很少写的,改革有各种各样的,有的改革是地方可以做的,就由地方自己做,就不用中央催了。还有一类是中央加快推进的,第三类就是认识不深入,需要试验,不断的推进。第四类就是需要改变法律的,就需要赶快的研究。目前领导希望改革的迫切性跟以往是不同的,而且要建立领导小组,每个省和每个部门要有专门的人和机构负责的,而且是第一把手负责的,这说明有务实的措施在后面跟进。

我基本的看法是这样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2020年中国的改革在重要的领域和关键的环节取得决定性的成果。我们知道改革是前无古人,一定有大量的困难,改革的过程中,一定有大量的风险和新的挑战。我个人的观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是60条二万多字,有一半的改革可以到位的话,中国就会在2020年人均体量最大,人均收入达到1.4万美元左右,中国会从中等收入国家变成高等收入国家的经济体,谢谢大家。

15:43

主持人:各位嘉宾,今天上午,本届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北京会场,荣幸地请到了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先生与嘉宾进行视频对话,同时,格林斯潘先生也对我们香港论坛嘉宾的提问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VCR。

15:57

主持人:格林斯潘执掌美国17年美联储,实际上美国媒体说,谁当美国总统都无所谓,只要格林斯潘当美联储的主席就可以了。

接下来这个圆桌对话环节,我把舞台交给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总监刘宁荣先生,刘宁荣教授现任职香港大学,为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HKU SPACE)副院长(中国发展);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ICB)总监。刘教授于2010年,主导创办了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ICB)。刘教授在媒体和传播领域有广泛的经验,曾出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助理总监;加入港大之前任职美国的公关和传媒咨询顾问公司,在纽约与华盛顿两地从事企业形象与品牌咨询。他还供职于多家中英文媒体,并担任白宫记者,两次全程报导美国总统大选,采访了克林顿、布什、戈尔巴乔夫等全球知名领袖,其多部深度报导的专著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出版。目前他还担任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员、和亚洲周刊特约作者。

由他来和各位经济学家共叙新改革下的陆港经济前景。有请刘先生和各位圆桌讨论嘉宾上台:

讨论嘉宾:

建银国际首席经济师 刘红哿

香港恒生银行执行董事 冯孝忠

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 关家明

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 庄太量

中国银行(香港)经济研究处主管 谢国梁

!

15:58

刘宁荣:谢谢网易在香港冰冷的冬天,在这里举行一次热烈的关于中国经济和香港经济的年度讨论会。

16:14

刘宁荣:刚才有两位主题演讲嘉宾,分别是来自于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分享了他们在新的改革之下,香港有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这次来自于北京的文件是最通俗的,让大家看得懂,两位教授用通俗的语言总结了他们的看法,这一节的讨论让我们知道香港的机会在哪里,中国的改革在哪里,非常感谢五位嘉宾跟大家分享。

刚才听到了很多的内容,现在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讲到香港,大家都知道,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大家认为香港的金融中心的地位乃至世界都是重要的,讲到新的改革开放后,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是否会发生变化。当香港人总是谈金融中心,除此之外,请在座的嘉宾点出仅次于金融之外的道路,或者是香港未来的发展道路。

16:15

庄太量: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起码是亚洲的金融中心。国家明确的支持上海在未来的十年内成为金融中心,我认为两者是没有矛盾的。如果认为有矛盾的话,只能说是蛋糕的体量是固定的,事实的情况是,金融这个蛋糕会不断的做大做强,香港也无法服务全中国,因此香港和上海开始的十年是互动互利的,先将蛋糕做大做强。将一些本来去伦敦和纽约的资金吸引到上海或者是香港,今后才会有竞争,目前是互利共赢。

香港存在用地规模的问题,因此香港是以金融为主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发展,我认为粮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粮食安全的问题,就包括粮食供应的问题,还有就是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香港可以为国家提供安全的食品,国内是否可以开放更多的市场给香港。比如说超级市场等等,国内人对香港品牌还是有信心的。

美国是二亿多的人,自己生产了众多的粮食,除的满足自给自足,很多的粮食是用于出口的。中国也可以实现,要进行土地改革,从而使农民租赁更多的农田,通过机械化的方式实现粮食现代化的生产。

16:15

冯孝忠:金融中心就是股票和融资的金融中心,并不是全面的金融中心,当然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使命,2003年到2010年承担着国有股的改革,H股的改革,国有企业到香港上市,香港的经验,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管制水平,提高了经营水平。这一时期,虽然提出的超英赶美,但是我认为香港是以股票和融资为主的中心。

香港是自由经济为主,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大型国有企业能够到香港上市的已经差不多了,现在来上市的企业都是比较小的企业。随着人民币的开放,这两年加强QE后,债券市场非常的好。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发展得非常平衡,大型的股票和IPO虽然小了很多,但是也发展了高速债券市场,也发展了特色人民币点心债市场,建立了人民币离岸市场。香港的金融中心比之前更加的多元化,今后发展的过程中,我对香港是有信心的,我们可以继续做金融中心,不仅仅是股票和外汇,现在确立了人民币的离岸和外汇资本市场。

虽然其他的区域也在建立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但是我认为人民币的市场是非常大的,我们会为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试点。卢教授说,香港作为国际化的窗口,起到桥头堡的作用,吸引国际的资本进入内地,使内地的企业通过香港走出去。最近的15年我们一直是向北望,中国的专家比较少,但是欧美的专家比较少。

如果提到新的产业,这两天才发现创新还是不错的,例如理工大学参与了月兔,电动汽车走得也是比较早的。过去个体的创新和研发是不错的,缺乏的就是推广和应用,就是科研商业化比较落后。我们很多的发明就是纯科技的,发明之后,发明家将专利拿到美国,不留在香港。香港在科技发展方面是有潜力的,我们需要将发明和研发商品化商业化,而且香港是土地缺乏的,因此还是要走这样的道路。

16:15

关家明:虽然做了30多年的金融研究,在座的各位都是金融市场的前辈,我就少讲一些金融。我是赞成冯先生的观点,关键在于竞争,香港有竞争,才有活力。我们不担心竞争,关键是如何应对竞争。竞争的过程中,香港的金融发展有三个方面是别人无法拿走的。

首先是体制的特色。法制方面这里是普通法,大陆是大陆法,上海或者是其他的区域怎么搞,短时内看不到,也不会变成普通法,我们的普通法,也不会变成大陆法,因此使香港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二,香港的地域。我们不象伦敦和纽约有明显时区的分别,我们跟北京和上海是同一个时区。时区之外,还有地域的分别,例如我们靠近珠三角和东南亚。

第三,不仅仅是地区的分别,还包括我们建设的网络,不仅仅是跟东南亚,还包括全球其他的网络,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拿走的。

无论是上海发展起来了,还是其他的地区发展起来,都无法拿走我们的优势。我们不应该将香港局限于金融方面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中国要全面开放,金融只是其中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香港最重要的就是服务业的开放,从2000年入市后,中国在商品和制造业方面的开发程度非常的大,因此在进出口方面体现得非常快速,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进一步的在服务业方面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开放方向的问题,而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香港的服务业达到了93%,包括金融业、法律业、会计业、物流业、IT业等等,过去十年内,我们通过CEPA跟广东省和中国内地搞了很多服务业的开放内容。现在国家要全面的开放,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放和改革是通过市场,也是香港最有利的地方。我们的成就和特色就是我们善于利用市场,这是政府参与最少的地方,市场最宽广的地方,也是市场最开放的地方,我们利用好自己的经验,从而帮助大家以及自己不断的往前走,谢谢大家。

16:21

刘红哿:我是做股票市场的,因此讲讲切身的体会。上海要在2020年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划,变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年来,香港很多专业人士认为遭受很多的挑战,尤其是2015年人民币率先开放和自由兑换,如果要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要参考香港、伦敦、纽约等城市的情况。

香港短期内是不会被取代的,一个是法制政府,一个是自由市场,短短的八个字,要落实在中国的治理架构,哪怕是一个城市的治理架构都要经历很大的挑战和漫长的过程。大家看到上海自贸区初步的法则是想当中国第一个法制政府的城市,上海想成为法制政府的话,要想实现的话,需要漫长的过程,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国际市场都认可香港在这些方面领先的优势。

上海即使成为在岸的国际金融中心后,香港依然有自己的优势,香港作为人民币最大、最好和条件最便利的离岸市场地位是不可取代的,香港要做的内容就是人民币金融产品的投资和开发,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香港将来的定位

我有不成熟的想法,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将来上海证券交易所会面临联交所同样的问题,大家认为股票中有大部分是周期性的中国性股票,大家认为决策和投资故事找不到投资和炒作的空间,上市公司的结构是否可以更加的多元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周末的时候,推出新的OTC教育系统,凡是满足OTC教育系统的公司,都会自动的转到创业板,但是香港的创业板是非常死的,投资者无法在里边进行交易。如果港交所要继续维持亚太区的中心,在新的粤港澳的框架下,是否可以有意识的向中国或者是亚太区的科技中心进行转型。大家看到纽约和旧金山和硅谷形成明显的区别。

中国有非常好的科技公司,例如可以翻一倍甚至是翻十倍或者是翻百倍的科技企业,为什么不引进这样的公司。有的专家说,香港的土地贵,在香港进行创业是不太可能的。粤港澳自由贸易区,是否可以进行科技创新,吸引全国大量的科技人才,吸引他们到前海或者是自贸区,形成优势之后,就会产生优势的科技公司,如果形成硅谷效应的话,这些公司无论是在OTC市场,或者是香港市场挂牌和上市的话,就会源源不断的形成循环。香港上市公司的形式就活跃了,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谢谢。

16:33

谢国樑:各位下午好,刚才刘教授提了两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首先是香港金融中心的问题,香港是亚洲区的金融枢纽,也是目前全球三大国际枢纽之一,如果三个地方缺了一角,国际金融的运作会出现问题。我们讲到伦敦和纽约并不是说跟香港的量之间的差距,而是说香港是亚洲区最重要的中心。

今天全球金融活动和资金的管理和运营,亚太区主要通过香港进行配置。香港目前已经有很好的基础,香港可以发展到今天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好的制度因素,地理位置,时区等等,最重要的还是地理和时区的位置。如果提到竞争,全球很多的国家和政府,都要推动本国的城市升级为金融中心。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只能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有的地方最后不能成为金融中心。决定金融中心发展的因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早期跟地理位置有关,到了资讯科技年代,地理已经不是主要的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制度的因素,香港在金融监管、法制等等方面,还是有比较好的优势,除非香港将自己的制度搞掉,没有其他的城市可以做得比香港更好。

十八届三中全会会给香港带来哪些优势和机遇,我认为有六大方面的内容,有些不是新的内容,香港已经开始做了,但是会不断的强化。

1、资产管理,香港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香港合并的资金和资产超过了12万亿,在亚洲区也是最多的,而且前景是非常大的。

2、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目前已经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枢纽,这一作用会不断的加强。

3、资本市场融资的中心,香港的股票市场,论量东京会大一些,但是其他方面香港还是最强的。

4、银行机构的总部运营中心,今天国际上数得出来的亚太区的总部,基本上都在香港,少部分是放在新加坡。内地四大银行管理国际业务的总部也是放在香港。

5、离岸中心。香港6万多亿的贷款50%是离岸贷款,因此未来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6、竞争的优势。未来谁会跟香港竞争,包括大家提到的上海,到目前为止,香港和上海从来就不是竞争的关系,至少到今天为止,从来就没有竞争过。今天上海的金融业发展得很快,做了很多的业务,也是香港做不了的。香港做的很多业务,也是上海做不了的。

上海主要是为本地居民服务,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两个城市之间是没有矛盾的。今后即使有竞争,我就同意格林斯潘第一话,让香港和上海进行竞争,未来有竞争也不是坏事。

大家想想,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是资金进出要自由,资讯要自由,人才进出要完全自由,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你就免谈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在这三个方面依然是国际的中心,这是我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看法。

未来香港那个行业最有前景,真正有前景的行业,现在可能都看不到。如果我看得到的话,我就不坐在这里了,我就去忙我的投资了。虽然具体的行业看不到,但是有一点可看得到,香港可以做创新的中心,因为这里的资讯自由,如果要创新的话,资讯必须要自由。实际上香港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国际性人才聚集的地方。我在中环工作了二、三十年,实际上中环的人才,跟八十年代相比,可以说是高了很多倍。

香港的金融业是不缺乏人才的,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向全球招聘。香港从人才、资讯、制度、法制来说,这是非常理想的创新中心, 未来可以发展成为怎样,我认为希望寄托于年轻的一代,依托于香港好的条件,为自己的未来有所作为。

主持人:谢谢五位嘉宾,你们都点到香港在中国大的经济下,有哪些方面有独特的定位和独特的竞争优势,经常提到的就是创新,无论是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还是服务创新。

提到了服务业的开放,如何成为中国内地食品安全的基地,也提到了粤港澳自贸区的问题,谈到香港的发展,香港的优势就是不靠别人,靠自己,我们有哪些方面的优势,五位嘉宾认为香港目前的地位,暂时是不可动摇,原因就是法制、信心和资讯、资金、人才的开放。在过去的三十年,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香港一直是北望的,这是没有错的。中国内地有巨大的优势,市场是非常大的,企业多,面临着要走出中国,才可以在全球发展得更好。过去一直是北望,我们缺少欧美性的人才,缺少嫁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人才。

!

17:03

关家明:我首先不太同意你的讲法,香港并不是非常的稳定,或者是稳操胜券,这样的想法是不能有的。开放和改革来说,我们有很多的不足。我们的开放比大陆好,但是我们的服务业并不是非常的开放。有人说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我本人去的地方不多,但是我在新加坡住了几年。我感觉新加坡作为亚太中心,要比香港的本位更加的亚太。香港说中文、英文、马来语、印度文,或者是亚太种不同种族、宗教的比例比香港还要多。

说英语一般人的水平比香港高,香港在国际上,我们的国际化在某些方面是相对不错,并不是全面的国际化。我们的文化和语言还是非常的中国化,我们的中国化还是非常的广东化,因此我们要注意。

第二,提到我们的市场,相对来说,在全球不同的经济中,市场的自由度,发育的程度,对经济的渗透度非常的高。还有一些方面是不够的,打个比方,现在优势的地方,政府的管制是很多的,包括医疗、教育、房屋等三个方面,这是香港可以推动中国大陆重要的内容,他们跑过来住我们的地方,跑过来用我们的医疗,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出口。但是我们拒客于门外,因为我们的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搞得不太好,今后还要不断的发展。

还有其他方面需要改进的,我先谈这两个方面。

17:03

主持人:我提的是香港的金融地位,中国内地是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17:03

关家明:也不一定的,当然要看国内的改变有多快。我打个比方,我们是人民币的离岸中心,或者是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最发达的地方,我们说的人民币离岸业务,有多少是真正的离岸,有多少会变成在岸业务,国内的制度改变后,利率放开,汇率放开后,资本管制放开后,很多离岸的人民币业务就不需要放在香港做了,因此大家要想一想。

17:03

刘红哿:回答金融中心的问题,还是回答人才的问题。

17:04

主持人:回答人才的问题。

17:04

刘红哿:前面几位嘉宾都强调,香港人才的自由进出,资讯的自由进出,包括资金的自由进出,内地众多的城市,包括上海都是短期内无法达到的。

随着人民币资本帐户的开放,现在可以确定的初步时间表就是2015年,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包括利率自由化也是在2015年到2017年就可以实现的。如果这一进程可以实现的话,部分的金融机构,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的银行机构,会将部分的人力资源或者是总部搬到上海去,这就会构成部分的挑战,因此香港要思考自己的功能和定位。前几十年靠国有企业改制上市,通过在香港发行蓝筹股,带动香港爆发式的发展。刚才又提到香港会成为亚太区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我认为也是一种爆发式的增长机会。

关先生提到我们不够多元化,将来的客户是来自于全球的,也有来自于中国内地的。现在有多少人能讲二、三种以上的语言,能够为不同种族的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

我就讲一个例子,大部分的中资机构遇到的问题,你的员工中有外地员工、香港本地的员工,国内的员工,因此在文化上,形式风格上,有很大的差距。在公司的竞争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中资机构都遇到文化的冲突,解决的办法,更加的国际化。国际化的员工要适应中资公司的文化,就是寻找交叉点的问题,我们遇到外国的员工或者是香港本地员工跟中资客户打交道的时候,就缺少沟通技巧。中国国内的员工擅长于跟国内的客户打交道,但是跟国际客户打交道就欠缺技巧。

17:04

主持人:以前香港是资金的基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中国目前处在改革开放的中期,香港在人才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17:04

冯孝忠:我们经常说,很多大陆的人才来到香港工作,实际上人才就是教育的问题,香港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很好的。金融人才是流动性的,如果上海提供很好的条件,即使市场发展得不如香港,但是政策使金融人才赚到钱的话,香港的金融中心是否重要就不知道了。

这两年瑞士的私人银行来香港开了很多的资产管理中心,中国很多的企业家也有走出来的要求,包括资产的管理,收购合并等等。目前这种情况并不是大规模的过来,只是派一些专才过来。过去中环有很多人讲普通话,但是我发现我住的地方,出租率比较多,买的人比较少,现在有很多人讲法国语。如果现在晚上去SOHO和兰闺坊,还是有很多的外国人。这也意味着本地学生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金融业的学生都要抵抗外来金融业的输入问题。

八十年代我们的企业都是外资为主,老板也是外国人。但是我们没有培训香港本地的人才,培训本地的人才,才是长远发展的问题。短期来说,香港不是问题。新加坡的种族和英语水平比较好,只要我们能创造赚钱的机会,还是会吸引很多的专业人才过来。长期来说,我们要培养更多欧美方面的人才。

17:04

谢国樑:关于到人才的问题,我认为香港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目前香港本地花了大量的金钱在教育方面,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跟目前的产业转型和各行各业的需要有所脱节。

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学和语言,香港的人才在中小学方面是出现问题了。我们号称自己是国际都市,但是用方言作为母语教学。国际化的学校,讲不了地道的大国的语言。金融机构和用人单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

香港很多的大学是很国际化的,这就是人才深层次结构的问题。最近参加特区政府的人才报告会议,主要的问题是人口老化的问题。深层次的人才结构问题,香港是需要重视。尤其是刘教授所说的内容,用人和培养人是不同的概念。香港在本地培养的人才,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但是香港在使用人方面,尤其是金融机构和人才招聘方面是没有问题的。除了少数的专业,法律会计等等需要持牌的专业,这类人才是需要保护的,但是各行各业的人才还是开放的。

过去金融业的招聘是在南华晚报,现在是通过网络招聘的。应聘者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因此从用人的角度来说,不存在人才的问题。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深圳不培养人才,但是深圳聚集了中国众多的精英,因此深圳是不缺乏人才的,香港也有类似的情况。

香港除了服务内地外,正如刘兆佳教授主题演讲中提到的内容,更多的要培养服务于东南亚以及服务于全球的人才。目前,招聘要两门外文等等要求。香港既没有短期的优势,也要有长期的忧患意识,提供长效的机制,从而吸引全球顶尖的人才。

!

17:05

冯孝忠:顶尖的人才是可以从国际上吸引和招聘的,但是后台和中间人才是需要本地培养的,不可能这部分的人才都是从外部招聘的。顶尖的人才有钱就可以请得到,但是整体而言,基础的人才是非常紧张的,需要教育配合的。

17:05

庄太量:香港在培养人才方面,无论是给自己培养人才,还是给内地培养人才,我在大学中认为,过去二十年做了很多的工作,原来是一个大陆学生都没有,现在20%的学生是来自于大陆的,我自己的学生都到内地做投资银行的老总了。

高端的人才是从国际上请进来的,他们愿意到一个地方,要看很多的因素,例如资金等等。中国目前的收入是比较高的,还要看工作区域的生态环境。刚才刘教授展示的图,大陆的污染比较严重,除了大陆外,甚至污染了中东。因此我认为空气污染和灰霾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搞好环境之后,才可以吸引国际的人才过去。

17:05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问题,我们在五点钟将问答开放给在座的各位。我再提最后一个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请在座的嘉宾选择答或者是不答。

中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碰到一些改革的问题,碰到要解决的问题。香港在过去的发展,曾经受制于香港本户的关闭,那是在七十年代之前,后来又受惠于香港门户的开放,就是七十年代之后。香港如何在进一步的改革之后,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的改革,我们在哪些方面,香港可以帮助到中国内地的发展,同时使香港本身受惠。

刘教授提到参与内地城市的建设,公共服务,参与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发展,具体的点到香港可以做到的内容。同时卢教授提到中国目前改革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要做,土地制度的改革,或者是中共历史上第二次土改,财政税制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等等,哪些领域香港可以帮到内地。

17:05

关家明:中国的改革是方方面面的,简单的说,过去的三十年基本上是工业化将产业和国际接轨的模式,往后的三十年是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服务业跟全球经济的结合。也就是我们从走进去,变成了走出去。不仅仅是外部的资源到内地去,中国的资源也要到外部去。香港在过去帮助中国走进去,无论是货物还是资源,现在是帮助中国往外部走,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步走好的话,完成这一步的话,才算是中国国际化的过程,或者是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17:06

谢国樑:卢锋教授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可以做到一半就不得了,刘教授说香港存在的机遇已经很全面了,我认为香港做到1/3已经是受不了的。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简单的想法是,如果对外改革,对外开放和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香港是有利用价值的。香港目前是全球数一数二的营商环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各项的指标都是名列在全球对前茅,我们可以帮助国际了解中国和进入中国。

内地改革对内的部分,行政体制改革,涉及到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改革,香港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做得最好的城市,香港可以给内地提供借鉴的价值。内地最核心的内容是城市管理,社会管理。来过香港的人,住过几年,离开香港的时候,最怀念香港的方便,方便意味着城市管理和运作得非常好,今天内地最缺少这些内容。香港是典型的小政府,大市场。内地还不是搞成小政府,大市场。除了资源配置起决定的作用,还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未来香港有哪些借鉴的作用,需要深入的研究。但是社会管理方面,内地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除了帮助内地外,香港本身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17:06

庄太量:香港做回自己就可以了,我们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香港保持言论自由,政治和经济的自由,这就是跟内地不同的地方,对内地而言就是存在的价值。

我们对于中国有什么可以贡献的,例如女性参与劳动力的经验可以供国内参考。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人口政策的问题,例如放松一个孩子的政策,就是要将人口年轻化,其次就是要增加劳动力,二十年后小孩子才长大,但是五年之内,女孩子因为生育的问题,不会出来工作。香港从八十年代到现在请了菲佣,可以将菲佣的经验介绍给中国。中国的服务业做到80%,但是无法达到香港93%的比例。中国的人口庞大,有13亿人,到底给谁提供服务地我认为做到60%到70%已经不错了。中国不一定学到香港95%服务业的状态,学到60%到70%就可以了。

17:06

冯孝忠:香港金融服务的民营企业是非常成功的,例如李嘉诚先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辅助民营企业,目前,国内的银行对国有企业还是有所倾斜的,随着地方政策的改革,法规的改革,税收的改革,对企业的管制和融资会放松。香港的华资银行一直是跟香港的民营企业家挂钩的,在未来的10—15年中国要辅助民营企业的话,香港就可以供内地借鉴。

17:06

刘红哿:我们曾经听过李锦记的案例,虽然没有上市,但是企业的治理水平非常令人吃惊,完全是按照上市公司的模式进行的,甚至比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要好。香港有很多优秀的公司,包括恒生银行。中国要建立消费银行和零售银行都值得内地借鉴。中国即将到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并购重组,可以为香港大型的财团和金融机构提供很好的掘金机会。

中国在公共产品的去管制化和定价方面存在大量的机会,包括水、电、气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运营空间很小,被国有企业所垄断,未来通过大量的价改进行资产重组,或者是股份化甚至是公开的上市,都会为香港很多的企业提供众多的机会。

17:07

主持人:现在是互动的环节,观众可以想台上的嘉宾提问,也可以向两位演讲嘉宾提问。

17:07

现场提问:各位教授和专家你们好,我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听了各位的演讲深受启发,充满了民族自豪感。认为中国未来的走向是非常可观的,正如北京大学的教授所提到的,中国劳动力不断的升值,劳动力短缺,人民币抢眼。中国的市场是基于廉价的市场,未来的生产是否会受到影响。美国在五十年前并没有考虑到中国会崛起,东南亚的国家是否会继中国之后崛起,会抢重大很大的市场份额,大家是否会过于乐观,今后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引发一些危机。

17:07

卢锋:为什么会缩或者是工资会有变化,这是有规律的。过去的十年内,大陆一直有民工荒,珠三角地区开始出现的,这就是市场机制被农民掌控住了,简单的说就是供求关系变化了。

企业本身的效率提高了,也有能力为工人提供工资。买家总是说越便宜越好,卖家说越贵越好,这就是市场发挥作用的估计。对中国有怎样的作用,你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过去十年是经验的数据,工资上涨了四、五倍,不是估计的,而是事实。你看到的就是赛跑,企业本身的效率,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能力,需要不断的提高效率,才可以在工资汇率不断升值和增长的背景下,才可以生存和发展,这是严酷的竞争环境,企业就是自己生产力的提高,还有外部参数的变化进行赛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讲到这个问题,我们要保持过去传统的比较优势,同时还要发展潜在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可见政治家都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不是说中国企业一定会输,刚才香港很多的专家都讲到,香港如何从过去的五十年前几百美元到现在的人均收入4万美元,今后还会达到5万或者是6万美元,在竞争的环境下,不断的找到自己新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你可以随着要素价格的不断提升,推动你的提高,实际上是压力,也是一个动力。

17:08

谢国樑:中国这几年成本上升,经济上升,如果不能转型的话,就会陷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中国是否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制度是否可以改变,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的力度如此之大。中国的改革到了关键的时刻,这一关中国可以闯得过去的话,就是卢教授展示的前景,也是令大家自豪的前景。中国经济在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产业不能成功转型的情况下,就会使经济陷入低迷或者是比较长的调整期,这是其中一个可能性的问题。

各位专家要全力的为国家的发展出谋献策,争取中国在下一轮的深化改革,尤其是制度改革方面取得成效。

17:30

冯孝忠:美国的人工依然很贵,不会出现同学担心的问题。中国有22个城市拥有300万的人口,这一经济体系是具有竞争性的地方。现在不能再延续低工资进行加工贸易的状态下,需要达到5000元左右的收入状态,才可以拉动内需,这样经济结构就会转变。

这位同学,你的心理不要害怕。人和国家都是需要竞争的,中国未来的道路会成功的,但是在此过程中,总会出现颠簸的情况,总的来说,不要太担心。

17:31

庄太量:中国的人口是全世界最多的,印度的人口跟我们是差不多的。我认为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都可以挑战中国。目前三个国家的经济是比较落后的,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比较多,但是经济主要集中于商品出口,如果要挑战中国的话,估计要在四、五十年之后的事情。

!

17:31

现场提问:我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卢教授,今天的主题是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改革就是刮骨疗伤,就会有镇痛的。是否体现在经济领域,有的媒体说,中共下一步的改革,对经济的增速会有抑制的作用,有的人说明年经济增速从7.5下降到7.0为改革留出空间,这样的话,是否会打压市场。改革和经济的关系如何看待,明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定在7.5还是7.0更加的合适。

17:31

卢锋:我估计这位学生是从大陆来的,因此给我提了两个问题,谢谢。

刚才讲的观点和观察我是认同的,八十年代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讲到改革就是革命,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在此过程中,有轻有重,有很多的矛盾。例如说有利益的调整,专家说要打破垄断,经济学家强调的是竞争,竞争带来社会利益最大化。搞管理的是追求垄断,有垄断才有利润,如果没有垄断就没有利润。垄断的时候,多么的舒服。一个经济学家是被垄断的位置上,他也不愿意改革,因此个人的感觉和理论是不同的。破坏垄断放宽准入,对原来的垄断者或者是有特许地位的企业带来挑战。或者是寻租的概念,原来有权力,可以批文,获得租金,改革后就没有了,就会带来利益的调整,从而带来阻力。改革过程中,宏观经济不再追求人为的速度过高,这是不对的,因为有房价的泡沫,通货膨胀和环境的压力,各种债务的杠杆等等。

今年的宏观政策是以稳为主,这样的话,原来过于杠杆化的企业,包括房价和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就会很有压力。因此改革的过程,就是艰难的过程,就是因为涉及到企业利益的调整,因此这些问题一定会存在的。

今年宏观政策的数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只讲原则性的问题,不会讲明年经济增长的数据,我感觉这一点看不太准,我在国内也参加部委的讨论,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不同的。

一、维持7.5的经济增长,这是底线。

二、7.5调整到为7.0,这样的话,大家的预期是否是消极和不利的影响。

三、不一定说数字的底线。

这些内容在很多投行的分析中,市场的讨论中,短期是重要的,他们一定要说一个数。全世界没有几个政府说明年要有多少底线的数,大家也觉得是正常的。到底底线是7.5吗,如何解释7.5,是否一过7.5就不行了。

政府的政策第一是改革的导向,第二经济增长要保持必要的增速,尤其是失业率的问题上,不要出现太大的问题。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严肃的对待地方政府过渡的负债,这个问题对来年的经济增长会造成新的约束。只要将几个底线抓住,就可以保证刚才讨论的内容,经济长期的增长。我们一定是跑得最快的,因为你们在国内都是学习最好的同学,在香港国际化水平最高,教授水平最好的情况下接受教育,你们一定会跑得最好,你们的前景或者是国家的前景都是非常令人乐观的。

17:31

谢国樑:同学提的问题就是改革和增长的关系,两者不是必然的矛盾。中国现在的增长是过度依赖于投资,在调整结构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增长。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会从中长期来说,往下逐渐下降,基数是越来越高,这种看法是合理的。至于降到多少,理由就不讲了。我们现在的看法是,中国经济未来会有7.5,这样比较合理。从维持就业的角度来说,不会低于7%,我认为在7%到7.5%,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要,包括投资和就业。

17:31

刘红哿:我同意卢教授和谢主管的看法。定7%还是7.5%,到现在为止都是一团迷雾,例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看起来是7.5%,但是要化解落后产能和防控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就不一定可以保证7.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传递了积极的信息,这是改革的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要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调整结构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周期的调整需要三至五年,是否会落后于7%,我认为保持在7%到8%的增速是非常大的,还是要靠投资,跟过去的五年,或者是四万亿元的投资是布头的。投资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包括服务业的变化,房地产的投资和增速下降了。私人资本主导的投资肯定会超过政府主导的投资,私人资本在投资方面,如果允许自由决策,而且是通过负面清单管理的话,投资的效率要比政府高得多,投资的增速不能跟前五年甚至是前十年相比,但是全要素的生产率不会下降,甚至会提升,这就是我的看法。

17:32

庄太量:中国之前是一条死线保8%或者是7%,例如大城市中的北京、上海、广州,因为污染比较严重,不要7%了,但是空气下一年要好一些,环境好的地区,还是要保持7%或者是8%。

17:32

主持人:可以提最后一个问题。

17:32

现场提问: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针对香港未来发展的问题,未来发展过程中,顺应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把握机会,推动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作为中央的决策来说,对于香港这样的地区,决策是比较宽泛的,或者是香港本地的特点和本地的问题没有讨论在中央的决策或者是层面中。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未来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有多少,自主性在哪里?

17:32

刘兆佳:香港政府是小的政府,过去我们谈内地和香港经济政策的时候,内地政府有能力推行经济政策,我们只是采取一些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进入内地发展。从内地政府来说,香港政府认同跟内地政府合作共同发展,但是将政策推行到底的政策和力度是有限的,因为我们不能压迫企业按照政府的决策去做。未来香港积极的配合国家的政策,香港要多做一些工作,尤其是政府要更加的积极。香港政府还会采取鼓励的政策,包括资金的投入,人才的培训,加上社会的积极配合,才可以予以实行,对于我们而言是有很大的挑战性。

17:32

谢国樑:中央政府制定各项政策的时候,是否有考虑到香港。从事实来说,是有的。中央政府要维持香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十二五”规划中,也有部分的内容谈到香港的问题。中央各种各样的会议,都会谈到香港的问题。包括现在跟内地有CEPA的协议,跟广东有四个合作平台,除了CEPA、前海、横琴,都考虑到港澳的问题,还有粤港澳自贸区的问题。不是中央没有考虑到香港,我同意刘兆佳教授的观点,香港因为政府功能不同,中央给了政策,但是香港不一定可以实施得了,香港有的内容需要政府推动,但是政府缺乏这方面的功能。未来两地要更多的互动,香港方面要进行调整,才可以在内地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17:32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再提问了。非常感谢两位主题发言嘉宾和五位互动嘉宾,他们分享了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的看法。过去三十年过程中,香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将海外的资金、海外的企业、海外的投资带到中国。未来香港能不能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在这些方面,对香港而言也是一个机会。

香港曾经是东方之珠,是否会成为巨龙之眼,帮助中国这艘大船在未来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17:33

主持人:接下来的环节请台上的各位嘉宾留步,有请卢锋、刘兆佳和陈峰副主编一起合影留念。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唇齿相依。新改革、新图景。相信在双方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迎来双赢的局面和更加美好的明天。网易经济学家年会香港论坛到此圆满结束,感谢各位经济学家、感谢各位来宾,同时感谢我们今天论坛的战略合作伙伴华夏银行的鼎力支持,我们明年再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