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接受网易财经大型策划节目《百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专访时指出,经济发展减速阶段,正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好时机。房地产行业暴利,吸引了过多的社会投资,间接阻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未来房地产业利润率应与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看齐,降至7%-8%。
GDP增速保持7%-8%更稳妥
网易财经:从2003年开始,我国GDP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GDP增速能否保八还是未知数。您认为,在更长远的时间范围内,中国经济保持怎样的增速更稳妥?
吕政: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GDP经历了数年两位数的增长,未来保持7%-8%的速度增长,2020年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建成工业化,未来经济发展有着基础良好。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包括外部经济形势变化、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等。扩大内需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尤其要看到,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如果中国九亿农民都能富裕起来,潜在消费需求变成实实在在的市场,中国工业就不会存在所谓的过剩问题。所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对于推动济快速增长,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网易财经:扩大内需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共识,但到底要扩大到多少?请问有没有量化的概念和更具体的措施?
吕政:从2002年到2007年,我们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最少的增长了1倍,最多的增长了5倍以上。但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了4.2%,城乡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增长不到1倍。因此,生产遇到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目前,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一部分人很富有,但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农民。刺激经济必须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使其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例如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政府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加强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城市提高低保水平、增加退休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不可能摒弃劳动密集型产业
网易财经:2008年大批民营加工企业停产、破产,有人说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未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出路在哪?摒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实吗?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如何解决?
吕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资源、包括人力,都在不断地向优势企业、产业聚拢。即使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也要经历优胜劣汰。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很有优势,因为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将会长期保持。未来必须继续发挥这种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不可能彻底摒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这一类型企业同样要创新、转型,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品牌建设上有所成就,否则很难在竞争中生存。
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是大趋势,优势资源会不断集中,企业数量减少,但总体产能和利润不会减少。暂时失业的劳动力,也会向管理更完善的大企业流动。以加工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也应该认识到,家族式经营不再适应形势,应该逐渐引入专业管理人才、多元化的社会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实现分离。
解决劳动力问题,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工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就业岗位有限,而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另外,以往工业增长太依靠资源和垄断行业了,自主创新能力差。经济减速阶段,正是企业创新的好时机。
高房价阻碍企业创新及经济发展
网易财经:您认为经济减速阶段,是企业创新、实现转型的好时机,但创新所需要的条件,例如资金支持、激励机制成熟吗?
吕政:企业创新确实存在一些困难,高房价就严重妨碍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房地产暴利,大量社会资金投向房地产行业。大企业开发地产项目,小企业主也买房置地,使得企业可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就很少了。
短期内企业房地产投资的确获得了一些收益,但长期来看不可持续;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也不能持久,可开发地块越卖越少,未来地方和中央财政,还要依靠实体经济。房地产的利润和其他行业应该协调一致,因为它根本不存在很高的技术门槛。近几年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约为7%-8%,房地产行业利润向它看齐。
另外,现在很多中等收入水平家庭,一半左右的收入用于偿还房贷,这无疑消弱了家庭消费其他商品的能力,高房价间接影响了多种消费品的市场规模,不利于扩大内需、经济复苏。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还是要靠实体经济,完善自主创新机制。从美国金融风暴的教训来看,必须要坚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天上不会掉馅饼,完全靠在资本市场上的短期投资和对未来预期的判断获得财富,不能作为普遍的方式。
网易财经:谢谢吕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