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背景: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夺取秋粮丰收,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对于保障市场供应,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 | ||
物价的全面上涨催生通胀预期 ![]() 通胀预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因为消费者普遍察觉到钱在不断地贬值。
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最受关注的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攀升。面对今年以来整体上不断升高并且已经开始加速上涨的物价形势,政府、专家和民众自然会对所谓“通胀预期”更加担忧。如何遏制物价过快上涨无疑会成为未来经济政策选择的焦点。
治病要找病根。“通胀预期”看不见摸不着,似乎又无处不在,像一只无形之手暗中左右着市场。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要抓住它,可不那么容易。表面上看,“通胀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物价变化的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市场中几乎所有人都看法如此相同呢?恐怕就是有个最高指挥官下命令,也无法造成这样的高度思想统一吧。
唯一可能的是,市场中有某种关键因素发生了变化,在一致地影响每个人的行为。这个因素,就是价格变动的方式。通常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此消彼长波动不断,但整体水平变化细微。当工资收入开始增加的时候,追逐各类消费品的钱就变多了。随着生活成本压力的增加消费者们缓慢地发现此消彼长的价格变动正在被普遍上涨悄悄取代。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保持收入的购买力,他们更快地花掉现期收入的动机就越来越强。抢购和囤积又会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这就是为什么到了某个程度物价上涨会加速——也就是普遍的通胀预期的原因了。 |
秋粮丰收无法治理通胀预期 ![]() 就算粮价下降了,但是这对整体的物价攀升没有多大影响。
关键要素的变化不可能凭空而来,那其实是先前货币增加,政府的信贷扩张政策的后果。但是之前怎么没见物价上涨呢?妙处就在这里:没有哪一次货币量的扩大是“均匀增加”的。新添入的钱总是以信贷和政府开支的方式流入市场。它们先被投放到最有投机价值的地方去,所以房地产、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价格都会大幅上扬,但是消费品物价却悄然不动。不断增加的货币在整个市场中被投资机会吸引而流动,等它在投资热潮退去,最终以工资增加的方式进入最广大普通消费手中的时候,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已经过去。而这时候,要管住每个人的“通胀预期”,何其难也!价格信号和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已经发生改变,要抓住千万个人的手吗?试试看!
有一种想法是,既然消费者在预期物价上涨,增加供给不就可以扼制这种预期了么。比如部署秋粮生产保丰收——粮食可是生活必需品呢。但有一点不能忽略,市场中钱是自由流动的,如果持续增加的货币进入消费品市场,绝不是靠增加某几类商品供给就能解决的。那最多只能影响价格结构,绝对影响不了价格水平。 停止货币膨胀才可治理通胀预期之本 ![]() 让民众恢复信心最好的办法是,政府停止通货膨胀的政策。
增加供给来管理“通胀预期”,会供不胜供,最终经济也会被过度投资拖垮。而这种本质上是机会主义的政策,只能诱发人们更多机会主义的行为。真要管住“通胀预期”,不能是锅上浇水,必须是锅下撤火。恢复民众信心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让他们相信政策是坚决的、一贯的。当民众确信政府坚定地停止信贷扩张,货币不会再继续泛滥的时候,他们会很快重新调整其行为和预期,物价加速上涨的压力也会消失。
停止信贷扩张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是继续拖延只能让将来的痛苦倍增。我们不能天天吸着烟,在无法克制的烟瘾和对癌症的恐惧担心中忧心忡忡,把希望寄托在管理“致癌预期”上,那是不肯承认病因,当然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