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紧缩货币才可治理通胀预期

   
本期话题: 通胀预期

通胀预期来源于物价的普遍上涨。因此,仅仅对某一类商品进行价格控制是无助于管理通胀预期的。治理通胀预期的关键在于紧缩货币。正是货币的不断膨胀推高了全体物价。

 
 
 
  评论背景: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夺取秋粮丰收,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对于保障市场供应,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  
 

物价的全面上涨催生通胀预期

物价上涨
通胀预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因为消费者普遍察觉到钱在不断地贬值。

   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最受关注的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攀升。面对今年以来整体上不断升高并且已经开始加速上涨的物价形势,政府、专家和民众自然会对所谓“通胀预期”更加担忧。如何遏制物价过快上涨无疑会成为未来经济政策选择的焦点。

 

治病要找病根。“通胀预期”看不见摸不着,似乎又无处不在,像一只无形之手暗中左右着市场。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要抓住它,可不那么容易。表面上看,“通胀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物价变化的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市场中几乎所有人都看法如此相同呢?恐怕就是有个最高指挥官下命令,也无法造成这样的高度思想统一吧。

 

唯一可能的是,市场中有某种关键因素发生了变化,在一致地影响每个人的行为。这个因素,就是价格变动的方式。通常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此消彼长波动不断,但整体水平变化细微。当工资收入开始增加的时候,追逐各类消费品的钱就变多了。随着生活成本压力的增加消费者们缓慢地发现此消彼长的价格变动正在被普遍上涨悄悄取代。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保持收入的购买力,他们更快地花掉现期收入的动机就越来越强。抢购和囤积又会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这就是为什么到了某个程度物价上涨会加速——也就是普遍的通胀预期的原因了。

秋粮丰收无法治理通胀预期

秋粮丰收
就算粮价下降了,但是这对整体的物价攀升没有多大影响。

   关键要素的变化不可能凭空而来,那其实是先前货币增加,政府的信贷扩张政策的后果。但是之前怎么没见物价上涨呢?妙处就在这里:没有哪一次货币量的扩大是“均匀增加”的。新添入的钱总是以信贷和政府开支的方式流入市场。它们先被投放到最有投机价值的地方去,所以房地产、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价格都会大幅上扬,但是消费品物价却悄然不动。不断增加的货币在整个市场中被投资机会吸引而流动,等它在投资热潮退去,最终以工资增加的方式进入最广大普通消费手中的时候,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已经过去。而这时候,要管住每个人的“通胀预期”,何其难也!价格信号和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已经发生改变,要抓住千万个人的手吗?试试看!

 

有一种想法是,既然消费者在预期物价上涨,增加供给不就可以扼制这种预期了么。比如部署秋粮生产保丰收——粮食可是生活必需品呢。但有一点不能忽略,市场中钱是自由流动的,如果持续增加的货币进入消费品市场,绝不是靠增加某几类商品供给就能解决的。那最多只能影响价格结构,绝对影响不了价格水平。

停止货币膨胀才可治理通胀预期之本

通货膨胀
让民众恢复信心最好的办法是,政府停止通货膨胀的政策。

增加供给来管理“通胀预期”,会供不胜供,最终经济也会被过度投资拖垮。而这种本质上是机会主义的政策,只能诱发人们更多机会主义的行为。真要管住“通胀预期”,不能是锅上浇水,必须是锅下撤火。恢复民众信心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让他们相信政策是坚决的、一贯的。当民众确信政府坚定地停止信贷扩张,货币不会再继续泛滥的时候,他们会很快重新调整其行为和预期,物价加速上涨的压力也会消失。

 

停止信贷扩张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是继续拖延只能让将来的痛苦倍增。我们不能天天吸着烟,在无法克制的烟瘾和对癌症的恐惧担心中忧心忡忡,把希望寄托在管理“致癌预期”上,那是不肯承认病因,当然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精彩语录
  刘涛(博客):比通胀更可怕的是通胀预期
 

“如果要让公众不对通胀过于担心,那么政策制定者就应当将首要政策目标明确宣布为“保持物价稳定”,而不是追求GDP增长;并且光说还不够,必须通过具体政策来证明这一点,如将信贷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 ”

  端宏斌 (博客):通货膨胀预期将全面推高资产价格
 

“随着全球各大央行都开始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世纪通胀问题了。所谓通货膨胀就是指市面上钞票太多了,以至于远远比商品数量要多,于是商品的价格开始疯涨。而通货膨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因此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人们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换言之,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 ”

  李俊(博客):治理通胀刻不容缓
 

“对于治理通胀,正确做法就是收紧银根,控制货币数量供应。很多时候,政府对于通胀问题,并没有从货币现象里找答案,而是采取价格管制。总之,看到什么涨价,就管什么,结果所有物价都上涨起来。通胀本身就对经济会造成很大伤害,对物价管制却是火上加油,把经济搞得一塌糊涂。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通过物价管制而成功治理通胀,但是搞不明白就是政府处处碰壁之后,还是那么固执坚持错误的做法。用经济学逻辑做一个假定,要么就是愚蠢,要么就是利益问题。不管政府管制物价是什么原因,都不可能避免对经济造成伤害,尤其是以治理通胀的名义。 ”

博客推荐

孟祥妲

孟祥妲,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教师。信奉主观价值经济学,主张小政府和市场经济。[详细]

相关评论:通胀预期

刘涛:必须通过具体政策来证明这一点,如将信贷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 [详细]

通胀预期新闻

受食品价格反弹和洪涝灾害影响,中国7月CPI创出年内新高已几成市场共识。 [详细]

栏目介绍

汇聚众多市场经济的魔鬼辩护士,推广经济学常识,反驳谬论,提供锐利、清晰的评论。

往期专题

更多
           

第116期:黄牛合法化解决春运难题

 

第115期:市场竞争减少环境污染

 

第114期:中国搞稀土托拉斯赚头有限

 

第113期:价格垄断是莫须有的罪名

 

第112期:管制客房价格可休矣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681 加入我们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