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社保税只会让百姓吃亏

   
本期话题: 社会保障税

此前的社会保障的各项收费,虽然也非常不合理,但企业和员工多少还有一些规避之法。把各项收费改成社会保障税,将使老百姓再被套上一重无法逃避的枷锁。它只对固化和增加利益部门的利益有利。

 
 
  评论背景:财政部长谢旭人在中国财政学会2010年年会上表示,财税制度改革是今年工作重点,其中再次提到此前社上会热议的社保税。社保税或许成为财税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详细]  
 

百姓呼唤减税,但却得到加税

 

财政部长谢旭人谈开征社保税,舆论认为,社保税或许成为财税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舆论这般“认为”肯定是有道理的。前不久,谢部长已经在《求是》杂志上撰文,表示要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而就在近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曾任央行行长、现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的戴相龙也向媒体强调,社保税会避免重复征税问题,开征是大势所趋,宜早不宜迟。

 

按照经验判断,看样子,社保税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恐怕很快就要进入公众生活了。 与官方对社保税的乐观估计不同,民间依然是深深的疑虑。同样是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社会保障税不应推出,“这样收税没道理”。另据某网站的调查,谢部长刚刚提出要“研究开征社保税”,就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反对,认为会增加民众负担。

 

关于社保税的认识,两极分化为何为此严重?社保税到底是不是个好东西? 我不是财税专家,粗粗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直观感受是四个字“优劣难明”。社保税很可能并不如担忧者所想象的那样坏。社保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新税种,从理论上讲不过是从当下我们熟悉的社会保险费转化而来。正如专家们说的,“费改税”的突出优点,一是由“费”变“税”,提高了法律级次,具有更高的约束力;二是社保税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并缴纳国库,使用过程中会通过正规渠道返回,更有利于公平分配和人员的跨地区流动。但反过来,社保税也不如鼓吹者所想象的那样好,至少存在许多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障碍,尤其是目前的社保制度并未覆盖所有国民,农村社保制度尚未建立,社保税一旦对所有取得工资薪金的人征收,可能造成部分纳税人因未参加社保而无法获得转移支付。

 

其实以上所说都是他人之陈言,赞成和反对的专家们早就表述过了。在我看来,与对社保税纯专业的分析相比,更值得关注的,倒是公众闻税色变的心理。所谓七成的反对者,他们对社保税的了解恐怕是极为有限的,一个“税”字刚刚入耳,马上开始为本来就不丰裕的钱囊发愁,窃以为这种集体意识,有必要引起官方的呼应。 今年的两会之所以还能吸引一般民众的眼球,实因为会议传递了一些让普罗大众期待的信息,比如抑制高房价,比如“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比如“创造条件批评政府”,比如政府报告中提出的“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然而遗憾的是,两会效应目前有被稀释的危险。别的不说,“抑制高房价”已成空炮,减税也如海市蜃楼,倒是一个又一个新税种不断地刺激公众的神经,他们焉能不闻税色变? 毫无悬念,这次社保税的即将出台又是藉着“税改”的名义。前段时间讨论的“物业税”、“环境税”也莫不如此。虽然专家安慰我们说,新税种并不会增加公众负担,而我困惑的是,哪怕真的不会增加负担,也似乎不值得显摆吧?为什么就不能把是否减轻公众负担作为衡量标准?我们不是一直声称要进行“结构性减税”吗?

 

公众热烈期盼的减税,至今不见任何实质性行动,却到处冒出新税,还美其名曰“税改”,缺乏财税专业知识的公众对此只有一个朴素的问题:税改的目的是什么?究竟是不是为了减轻税负?如果不是,这样的税改我们还需要吗? 有关部门回避要害问题的打太极拳本领,公众早有领教。两会期间,关于个人所得税,先传来了一个让公众欣喜的消息,人保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公开场合表示,人保部正在配合财政部和其他部门,研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这对拿着基本只够温饱工资但还要缴税的低收入者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但很快,这个好消息就被财政部否定了。 虽然财政部否决了好消息,但实事求是地说,他们主观上并非不想为广大低收入群体降低税负。据称,财政部正筹划一轮综合税制改革,“能充分体现人性化,把家庭成员数、家庭收入、支出情况都予以考虑”,这样的综合税制改革方案,财政部原定“2009年出台,最快2010年7月实施”,但记者又从财政部获悉,个税改革很难今年出台了。财政部官员表示,“综合税制改革的最大难度是,如何建立一个电子稽征平台,这个平台能够保证个人申报总收入的真实性,需要银行甚至公安等部门的深入参与。”看来,财政部实则是很希望为中低收入阶层降低税负的,只是他们觉得单单提高个税起点意思还不大,要来就来尽善尽美的“综合税制改革方案”。试问这样的方案什么时候能够实施呢?答曰:还没有准儿。需要很多部门“深入参与”,“改革需要时间”,反正公众翘首期盼就是了。

 

税负畸高让人闻税色变

 

在财政部正式表态之前,财税专家、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所长贾康就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在一篇文章中,他批评近期关于个税的各种议论“情绪化、非专业”,慨叹“理性的、专业化的、力求公允中肯的一些声音,却常常被‘高声喧哗’的声浪所淹没。”

 

那么怎样的声音才配得上“理性”、“专业”、“公允中肯”的美誉呢?综合一下,这样一些意见庶几近之。一曰:简单提高起征点,对普通工薪阶层意义不大;二曰:现阶段提高起征点,反而对富人有利,只会对收入分配起到逆调节作用。

 

正如鲁迅所云,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倒糊涂了。提高起征点真的对普通工薪阶层意义不大?这里并不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会简单的数学运算就能知道,个税起征点是2000元还是人大代表委员呼吁的5000元,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那意义可是相当之大!既是普通工薪阶层,每个月流失的几百元就显然并非可有可无的小数字;提高起征点对富人有利?设若把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至5000元,显然,在2000元和5000元收入水平之间的人是最大受益者,因为他们过去是要缴个税的,而现在不用上交了。但这种收入水平能算“富人”?真正月收入过万元,可以称得上“富人”者,当然也会享受一点减免,但按照经济学“效益递减原理”,财富越多,增减的那一点钱越像“鸡肋”。

 

的确,仅靠提高个税起征点对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有限,但这样一个判断已经隐含了另一个判断,即提高个税起征点至少是有作用的,特别是对中收入群体来说,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意义很大! 如果我们以调高个税起征点作用有限为由,一方面迟迟不作为,另一方面许诺一个完美的方案却始终悬在空中,坦率地说,那等于画饼让人充饥,这个饼画得再漂亮,对嗷嗷待哺的人来说,有用否?

 

个税起征点迟迟不调,新税种不断冒头,实质反映的只是一个问题:我们宣称的“减税”,到目前为止,还只是说说而已。 民众税负痛苦指数畸高,人们害怕听到任何新税种,哪怕未必会让其增加负担,只要其中有一个“税”字,他们即如惊弓之鸟。这就是社保税让公众疑虑的要害所在。

(网易财经独家评论,禁止转载 作者:黄波 他的博客是:http://huangbo6959.blog.163.com/

精彩语录
  周克成(博客):开征社保税肯定增加民众负担
 

“不过政府搞社保“费改税”的意图也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目前的社保搞得很失败。政府总是声称推行三险一金之类的社保制度是为百姓好,为了能让百姓有钱买房,有钱看病,有钱养老。但目前看来,他们的政策可算落空了——因为很多老百姓并不买账。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交上去的钱是很难拿回来的,人们也很清楚,即使自己有一天能拿回来,这些钱也会大幅贬值的。正是因为这样,政府官员才不得不付诸强权,要把一项福利政策变成一项税收政策。可笑的是,当政府这么干的时候,用的还是用样的借口:这是为你好。 ”

 

  马光远(博客):社会保障税 制度折腾主义的产物
 

“费改税,与其说是一种制度变革,毋宁说是部门利益的博弈,财政和税务部门的人坚决支持费改税,而社保部门的人则更愿意维持原状,决定取舍不在于社会保障本身是否合理,而完全考量部门自身的利益得失,这是一种制度建设上的极端自私主义。 ”

 

  刘英团(博客):公众对社保税的质疑应得到重视
 

“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的研究发现,中国的社会保险缴费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G7国家的2.8倍,是东亚邻国和邻近地区的4.6倍。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这一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毫无疑问,社保缴费费率过高,不但加重了参保企业和职工的负担,不利于扩大就业;更限制了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挤压了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 ”

 

博客推荐

黄波

南方都市报评论员。资深媒体评论人士。著有《说破英雄惊杀人》、《成功的为什么是朱元璋》等。[详细]

相关评论:社会保障税没道理

陈志武:从95年到去年,政府的税收增长了10.2倍,要减少税负的水平,社保税没有必要推出。 [详细]

社保税相关新闻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提出,完善社会保障筹资形式与提高统筹级次相配合,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 [详细]

栏目介绍

汇聚众多市场经济的魔鬼辩护士,推广经济学常识,反驳谬论,提供锐利、清晰的评论。

往期专题

更多
           

第116期:黄牛合法化解决春运难题

 

第115期:市场竞争减少环境污染

 

第114期:中国搞稀土托拉斯赚头有限

 

第113期:价格垄断是莫须有的罪名

 

第112期:管制客房价格可休矣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742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