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警惕地方债务步希腊后尘

   
本期话题: 地方债务

近期多家商业银行暂停了对地方的贷款,显示地方债务的信誉遭受质疑。地方债务的膨胀源出于去年刺激经济时播撒的大量地方工程项目。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殷鉴不远,中国应当警惕!

 
 
 
  评论背景: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已暂停地方融资平台信托贷款。 [详细]  
 

地方债务已经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安全

 

  近日有新闻称,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已暂停地方融资平台信托贷款。另外,银监会则说,这是“各商业银行针对自查情况所作的自动调整,并非银监会统一要求。”

 

  信托贷款是银行通过信托机构对自行审定的机构和项目发放的贷款。这是各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贷款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暂停此类贷款,说明至少从部分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该类贷款未来的风险已经非常之大,有必要更加谨慎,小心防范了。

 

  是什么让部分商业银行做出如此的判断和举措呢?这要从这类贷款的特点去找答案。根据我国的预算法,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实行平衡财政,是不能有赤字的。既然如此,在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内,就不能出现赤字性的大规模的贷款。但为了解决建设资金等等问题,各个地方成立了诸如“城市投资公司”之类的融资平台,他们以政府信用为依托,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将这些贷款用于政府投资的各种项目之中。这样就既找到了资金来源,又解决了账面上的赤字问题。

 

  显然,银行之所以肯贷款出来,是因为有所谓政府信用的背书。没有人会为那些无偿还能力的“融资平台”公司提供无担保贷款的。当然,银行在一系列的放贷行为的背后,有对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的考量。他们意识到了未来的风险。

 

  地方政府本身不是生产者,它们的收入主要无非是地税和土地出让金这两大块。这些收入早已经一个萝卜一个坑,用在地方的各种日常和建设开支上了。而且就其规模而言,拿这些钱来偿还天量的贷款(2009年余额7万多亿)和每年不断产生出来的利息,很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

 

  那么,靠这些项目投资自身产生的现金流能够偿还到期贷款吗?这个恐怕更不靠谱。地方政府的投资,主要不是商业投资项目,而是基础设施项目,是公路,地铁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新城、大学城等等。这些项目耗资巨大,而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则非常有限,相当多项目还要依赖不断地补贴才能持续运营下去。依靠项目自偿能力还贷这条路也是相当可疑的。

 

  我们不难理解各个商业银行对贷款未来风险的普遍担忧。部分银行暂停信托贷款并不是全面停止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投放,但是这至少以及表明,商业银行开始认真考虑贷款的安全问题,变得更加谨慎。他们不禁要问,这么多贷款背后的“信用”,是真的可信的吗?

 

  中国应避免希腊式危机

 

  是不是商业银行只要更加谨慎小心,更加有计划有目标地“规范”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就能够有效避免风险保证资金安全呢?如果说现在暂停,那么已经发放的贷款都是能得到按时足额的偿还吗?

 

  由前述分析是很难让人乐观起来的。这些为了刺激经济而上马的高耗低效的各类工程,长期来看恐怕会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沉重负担和各个商业银行的坏账之源。在各种还款方案纷纷落空之时,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中央支持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用以偿还所担保的贷款。但是无论是债券还是贷款,都不能改变地方政府负担沉重债务这个事实。只是换一种形式,把财政赤字的出现推向将来而已。换句话说,地方政府在未来实现预算平衡已经是不可能的。

 

  这不是什么可控的风险,而是系统性的危机。尽管就目前来看,各个商业银行的统计结果显示投向省地市平台的贷款中不良贷款比率并不高,但这并不表明将来的不良贷款不会增加。目前的地方政府还能保持“良好信用”,可是,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前,那些深陷危机之中的国家又有哪一个不是AAA的信用评级呢?如果信用风险存在于借贷者的内在机制之中,对于放贷者而言,仅仅依靠谨慎小心而不是彻底终止贷款来避免风险,无异于痴人说梦。

 

  之所以地方政府必须平衡预算不能负债运行,是因为他们手里是没有印钞机的。他们不可能向央行那样凭空制造“信用”出来。而现在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事实上承担的债务,将会成为未来的宏观经济风险的来源。除非是压缩政府自身的开支,无论用何种方式弥补赤字,都有可能最终引发央行发行更多货币,这会让本已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雪上加霜。

 

  应该说,在预算法的严格规范之下,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本来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赤字和负债运行情况。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但是经济刺激计划产生出来的大量的地方政府负债,正在恶化这个环境。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加州财政破产危机殷鉴不远,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现在欧洲央行和美国政府都是靠购买或帮助受困地区发行债券暂时渡过危机,但是危机本身并没有彻底消除,要恢复它们的财政平衡和经济活力还必须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这一次商业银行暂停贷款的行为,也是对现有的政策发出的警示。它提示我们,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控制自身的负债规模,必须依照预算法平衡预算。用融资平台的方式避开法律的监管是短视的行为,逞一时之快而增加长期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地方债务可能发生危机的时候了。

 

  网易财经独家评论 转载须注明出处

 

  (作者:孟祥妲 博客是:http://zj6840.blog.163.com/

精彩语录
  易鹏(博客):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的难言之隐
 

“地方投融资平台之所以在2009年如同火箭般速度疯涨,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承担了自己财力不能承受的任务。中国政府推出的4万亿刺激计划,中央政府两年内实际只拿出了1.18万亿元的财政资金,其余的基本上将包袱甩给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 ”

 

  彭澎(博客):地方融资平台或成为中国式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地方融资平台加上房地产贷款的规模过于庞大,两者联系到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的不遗余力的追求而产生的大量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投资投机的开发贷款和炒房贷款,不对这类金融风险予以重视,就可能酿成“中国式的次贷危机”。 ”

 

  余以为(博客):解决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三条路径
 

“引入地方财政破产机制,等于由分灶变为分家,取消中央与地方财政上的隶属关系。只有金融机构开始计算偿付风险,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负债膨胀难题,一劳永逸。不过短期内财政联邦化的可能性很小。 ”

 

博客推荐

孟祥妲

孟祥妲,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教师。信奉主观价值经济学,主张小政府和市场经济。[详细]

相关评论:地方债务冲击经济

张茉楠:西方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是以赤字还赤字,以债养债模式的必然,对中国来说也是重要警示。 [详细]

地方债务相关新闻

数据显示,地方本级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中央本级收入,加上通胀风险预期,可能影响未来财收,地方债务风险或加剧。 [详细]

栏目介绍

汇聚众多市场经济的魔鬼辩护士,推广经济学常识,反驳谬论,提供锐利、清晰的评论。

往期专题

更多
           

第116期:黄牛合法化解决春运难题

 

第115期:市场竞争减少环境污染

 

第114期:中国搞稀土托拉斯赚头有限

 

第113期:价格垄断是莫须有的罪名

 

第112期:管制客房价格可休矣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681 加入我们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