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C春节天天问系列 一问:大小非解禁潮起 如何布防? 二问:奥运圆梦前是否该清仓? 三问:企业所得税对上市公司影响几何?
四问:股指期货推出,是涨还是跌? 五问:军工股借机再度起飞? 六问:美国经济变化能否影响A股走势? 七问:如何把握年报行情中的机会?
股民

网易财经: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恐慌,由此也引发了全球股票市场的暴跌,中国的金融业也因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是,由于中国资本项目的控制和内地股市仍没有全面对外开放,使得A股市场并没有受到直接冲击!2008年,中国股市还能独善其身,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继续保住牛市的势头,引领股市向上发展么?

  股民
美国次贷风波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次贷对世界经济影响
 次贷危机→美股大跌→世界各大股票市场大跌→中国股市受到心里影响

美国次贷损失已达3700-4500亿美元
   2007年末美国次级债总量约1.5万亿美元左右,其中风险较高的结构性产品接近50%,约7500亿美元。次级债的折价率在50%~60%,这部分产品目前损失达3700亿~4500亿美元。[详细]
次贷危机使银行业成为欧洲经济一大隐患
   起始于去年夏季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造成欧洲多家银行陷入困境。1月21日,德国西德意志银行宣布去年因次贷危机亏损10亿欧元。英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旨在拯救蒙受巨额亏损的诺森罗克银行的计划。[详细]
日本金融业难逃次贷噩梦
   数据显示,日本四大银行——三菱UFJ、瑞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和住友信托银行2007至2008财年次贷相关亏损预计达47亿美元,约合其预期利润的近30%。此外,日本最大证券公司野村控股株式会社昨日表示,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该公司去年第三季度利润下滑71%。 [详细]

 
相关阅读:
名词解释:次级危机
信贷风暴蔓延东欧
日本最大银行集团损失500亿日元
欧洲次级债伤情恶化 股市走熊欧元跳水
次贷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次贷危机→投资美国次债的中资银行受损→银行业绩亏损受影响股价

西南证券:次贷对中国银行业的心里压力多过实质影响
  根据2007年第3季报显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分别持有数量不等的美国次级房贷支持债券。整体看,次级债投资在资产中的比重小于1%,即便出现极端情况,即次级债投资损失率为100%,该损失额也不足以影响三大银行的正常经营,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详细]
瑞银: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影响不大
  对于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Philip Finch认为,全球银行面临流动性的风险,但中国的银行并不存在这个问题。与美国和欧洲的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对于次贷风险的暴露度要小很多...[详细]

相关阅读:
美国次级债风波不影响中国内地银行评级
次债危机对国内银行业的冲击有限
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一致维持中行评级
次债拨备日益明朗 机构多看好中行后市
中行发布澄清公告回应次贷亏损传闻
工行表示次贷影响甚微
中行:美国次级债未导致去年盈利大幅下降
建行:预计次级债投资对今年业绩影响有限
次贷对中国经济影响
 次贷危机→美国经济衰退进口下降→中国企业出口减少盈利下降→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受影响
今日沸点:次贷成中国经济绊绳?
   经济减速固然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在要求,但除此之外,减速的力量似乎还来自美国经济的走弱。随着中国经济对外贸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尤其是如果美国的购买力因经济走弱而下降,那么中国的出口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详细]
次级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中国境内股市受次级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美国经济的下滑给中国出口带动型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是不是中国一定要依靠美国经济的发展才能稳定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
   改革开放,中国利用外资和出口建立了强大的经济体。那么为什么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不能依靠自己的内需达到供需平衡而使经济稳定发展呢?[详细]
 
相关阅读:
美国次级债危机压伤中国制造
商务部:次债危机可能导致出口大幅回落
中国出口金属等四行业易受次债危机影响
次贷风波下中国经济的危机和机遇
欧美盼中国挽救世界经济
 

欧洲时报:中国成为拯救世界经济的希望
    《欧洲时报》报道中说,西方把目光投向北京是很自然的。美国和欧洲都瞄准了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不仅如此,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增长,世界经济除了美国之外,又多了一个重要引擎。[详细]
德意志银行专家表示中国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德意志银行专家近日表示,即使美国因次级信贷市场问题而造成经济减速,中国的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该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博士说:“我们的统计分析显示,如果美国GDP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中国的GDP增长率将降低不到1个百分点。即使美国经济增长在2007年下半年减速至0.7%,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可以轻松保持在10%以上。” [详细]

 
相关阅读:
次贷危机是中印取代美国经济霸权的拐点
中国愿意为解决次贷危机做出贡献
次贷风波对中国影响有限
 

次贷风波对中国股市影响有限
    客观地说,美国次级债风波对中国股市是有影响的,但未必很大。中国股市还是会在特定的环境下,按照其自身的逻辑来运行。中国股市的走势,不会因为美国次级债风波以及由此导致的海外股市的下跌而发生明显改变。[详细]
中国不惧怕次贷危机
    包括投资大师罗杰斯在内的更多经济学家们表示,由于内地股市还没有完全融入世界资本市场,美国次级债危机对内地股市的影响不大。国内金融机构涉足美国次贷不深,虽然有几家银行买入,但买的规模又很有限。同时,基于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经济在快速增长,企业的利润在增加,因此次贷危机对中国的最终影响可能有限。 [详细]

 
相关阅读:
次贷阴影还会拖累A股多久
陶冬:中国未大面积受次贷危机影响
次级债危机影响难料 A股如何独善其身
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
 

投资中国股市时机已到
    近日,国际投资巨头罗杰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表示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认为美国经济将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困难。他同时指出,中国股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已经出现了投资机会,并表示自己目前已经开始考虑投资目标。[详细]
次贷反思:中国当前的机遇与风险
    遭受次贷危机影响的国家需要注入大量资金,以防止市场信贷萎缩,而中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需要寻找投资机会,保持储备增值。 [详细]
次贷危机背后的机会
    客观地说,美国次级债风波对中国股市是有影响的,但未必很大。中国股市还是会在特定的环境下,按照其自身的逻辑来运行。中国股市的走势,不会因为美国次级债风波以及由此导致的海外股市的下跌而发生明显改变。[详细]

 
相关阅读:
IMF经济学家:次贷危机助中国缓通胀
次债危机使中国成避风港
美国衰退可能为中国提供结构调整良机
次级债危机难损中国增长势头
次贷危机之下 A股春节之后如何走
看多
 

节后A股五利好因素 看多
    目前衡量持股或持币不应只看节前的行情表现或市场氛围,应注重假期里会有哪些因素将影响后期行情,更要注重假期后的行情会有哪些变化。[详细]
全球股市暴跌砸出A股机会 调整正是"买跌"机会
    本轮急跌行情具有“脚踏实地”的功效,本次全球性股市暴跌对A股市场来说只是一个阶段性事件,不构成趋势性影响。投资者可乘大盘暴跌之际逢低关注一些低估值板块和去年四季度基金增持的潜力板块。由于2007年年报已开始公布,重点关注年报中业绩与分配超预期的股票。[详细]
美国次贷危机无法让中国股市由牛转熊
    中美两国正处在完全不同的经济周期。这种“冰火两重天”决定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不可能成为中国牛市的终结者,相反,这种巨大差异甚至有可能为中国股市提供更大的机遇。[详细]

投票:春节后你打算如何操作?
  • ● 持股观望[票]
  • ● 全仓买入[票]
  • ● 半仓操作[票]
  • ● 空仓观望[票]
 
相关阅读:
证券公司称次贷危机难以终结牛市
美次贷危机对中国市场有非线性影响
从紧遭遇次贷 今年调控或先紧后松
节后行情仍需保持谨慎
新兴市场或成次贷危机最后埋单者
看空
 

次债危机蔓延A股短期波动加大
    美盛集团国际分销董事总经理泰瑞斯·强森表示,由于美国股市占到全球市值的50%以上,因此对全球股市有较大影响,而中国等新兴市场由于波动性大更易受到美国次债危机的牵连...[详细]
谢国忠预言熊市来临 罗杰斯坚决不买中国银行股
    谢国忠:国际市场从08年开始进入熊市,中国的股市可能是迟后于国外的股市一年。罗杰斯:我才不会买银行的股票,不想买它们的股票。看上去并不好,非常贵,运营得不是很好...[详细]
股市还要往下调 把握“跌”出来的机会
    广发证券:预计3月份是一个建仓和加仓的好时机。建议短期内还是对仓位进行控制,到中期3月份,大盘投稳后,比如说4500点这样的水平,就可以考虑逐步建仓和加仓。 [详细]

股吧
 

自从中国股市开创以来,它就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屹立于世界金融市场。由于资本项目的控制和A股市场还没全面对外开放,使得A股市场与境外市场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我们既不能在世界经济风暴的影响下对中国经济悲观失望,也必须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看待A股市场,我们应该紧紧盯住自己熟悉的行业,把握住具有实际投资价值的股票,“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网易财经其他推荐    
★ 董秘天天问专栏 ★ 2008投资策略全攻略 ★ 网易财经“赈灾企业英雄榜”
★ 2007上市公司年报解读 ★ A股二月投资全攻略 ★ 中国改革三十年 光华管院论坛
★ 2007年终专题:小C,捍卫财富 ★ 基金十年高峰论坛暨颁奖盛典 ★ 掌握亿万家财的中国富二代们
编辑:李旭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742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