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股又大跌了,并引发周边市场大幅波动。为什么一个次级按揭业务出了问题,能在金融市场引起这么大的连锁反应呢?
如果寻找危机根源,实际上是由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9·11"之后美国低利率政策对投机资金的吸引,导致炒房炒股空前火爆。利率大幅升高后,利益传导链条断裂,最终造成危机的爆发。
这次美股连续大跌表明,次级债危机加大了依靠信用支持的、为资产市场提供资金动力的债券市场危机。人们普遍表现了对债券市场的不信任,高盛、贝尔斯通、雷曼兄弟发行的企业债遭到市场普遍冷遇,克莱斯勒的200亿美元企业债更是无人问津。请注意,正是这些呼风唤雨的公司通过债券融资发动一波连一波的并购活动,才为不断上涨的美国股市提供了充满想象力的实体题材。现在,这个发动引擎出了毛病,人们对它原先宣传的无所不能的功能,已经普遍产生了怀疑。在依靠信用支持的市场,还有什么比信用受到怀疑更大的打击呢?
次级债危机的一个最大收获,是让人们对风险资产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对任何资产的需求取决于它的平均收益、风险、税收待遇和流动性四项特征。在运行良好的市场,如果某种资产比大多数其他投资产生更高的平均收益,是因为该项资产由更高的风险、更低的流动性,或者税收待遇不佳。为了得到更多的风险,我们必须放弃一些平均收益;而希望在宣传为低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中追求高收益,其结果必然是投资者承受了更大的金融风险。
中国的资产价格似乎能游离于次级债风险之外。原因除了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的这道防火墙,推动中国资产持续上涨的资金动力,依靠的都是银行贷款、自筹等资金创通的融资渠道。
然而,即使在传统的融资渠道下,中国的资产市场已经显示了较之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投机狂潮。在政府高价拍卖土地、开发商操纵房价、银行放贷审查松弛、税收调控不力的多种因素合力下,中国城市房地产出现了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连续4-5年的上涨的局面,导致大量投资者通过转按揭等手段套利,并用获得的比初始资本大得多的资金再次投资于房市,不断推高住房价格。
股市的情况更加戏剧化,许多公司治理机制不佳的上市公司,普遍参与了包括自身股票在内的股票交易,在新一轮股指狂升的行情中大发横财,这种投机活动反而极大地改善了企业财务状况,并为其股价的进一步炒作赢得了无限想象空间;包括官方的社保基金、国外的QFII、如雨后春笋般破土的投资基金,开始操纵了只有1300多家公司的中国股市,在赢利分成模式的刺激下,基金经理有着较之个人投资大得多的风险喜好,推动股指在一次次的利空政策组合下的叠创新高;社会公众在机构和上市公司的诱导下,大量参与股市,也成为推动股市上涨的基础力量。
不仅房市和股市,甚至期市、艺术品市场都带有明显的炒作泡沫问题,资金的相互融通则使得风险极富传染性。可见,尽管使用的金融工具不同,但中国资产投机的路线,与美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