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准备金率上调主要是直接对冲流动性。主要是两个方面带来了流动性的增加,一个就是央行在前几年对冲时发的央票或其它一些工具。这些东西都会到期的,到期以后过去的问题变成了现在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外汇占款。
连平:我们要明白是不是像市场上人所讲的,23%就够高,25%以上就不能往上调了?当然不是,要根据实际需要,需要的话调到25%,更高一点也是可以的,因为商业银行存贷比的管理是75%,事实上现在银行业的整体存贷比大概在66-67%的水平。
连平:利率市场化当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金融业来讲很重要的一方面,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利率上下,通过市场竞争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这主要是一种商业行为、市场行为。不要受到宏观、行政管理的调控,这样就会扭曲了它原来的价格信号。
连平:那当然有可能了,现在正在创造条件,同时目标也比较明确。 实际就是两个,一个是贷款的下浮,一个是存款的上浮,这两方面没有放开,其它基本都已经放开了,我觉得这种放开可以逐步向前推进,创造条件,一步步来,不一定要一步登天。
连平:我们要关注这个问题,需要出台一些政策,商业银行自己也要有相应的政策呵护小企业,还要根据小企业的特点来设置专门的业务流程以及信贷授信审批的方案,要更适合他们的特点,让小企业在周期波动当中尽量少受损失。
连平:如果整个经济运行出现了很大问题,可能是带有巨大风险的,而这时候的商业银行问题可能就不小了。但如果我们的宏观调控能够控制住局面,即使跌20-30%,整个银行业的情况还会维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
网易财经6月讯 网易财经《 意见中国--网易经济学家访谈录 》栏目近日专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扑朔迷离的金融市场上,他准确把握货币政策的新动向。他说外汇占款助推了通胀。他呼吁利率市场化。他认为房价波动并不会对银行业构成威胁。
连平预测,央行还可能再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因为它是直接的数量工具。他说:“数量型工具更多是从本身流动性的多少、从量上来看,当量多的时候,要把它抽掉,实际它是从货币供应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未来来看还是有可能上调,因为外汇占款还不少,估计今年往后一些月份,一般在3000亿到5000亿区间可能性比较大一些;第二个就是到期的央票还会不少,会持续出来,这时候光靠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来说是不够用的。”连平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突破25%都没问题。
连平支持利率市场化。他说:“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利率上下,通过市场竞争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这主要是一种商业行为、市场行为。不要受到宏观、行政管理的调控,这样就会扭曲了它原来的价格信号。”他对利率市场化的前景很看好。他说:“我觉得未来三五年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还是有可能的。”
对于数量控制所带来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连平认为,这需要多管齐下来解决问题。“以后的小额贷款公司也好,村镇(银行)也好,都会给小企业融资提供很大的便利。”
连平对房贷压力测试的结果很乐观。他认为,中国人有储蓄的文化,这使银行业的风险降低。“如果我们的宏观调控能够控制住局面,即使跌20-30%,整个银行业的情况还会维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连平认为,中国大陆不会发生香港当年那种房价下跌70%的情况,因为大陆对房子的需求很大。
以下是全部访谈实录:
准备金率还有上调的可能性
网易财经:今年以来,央行已经是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连平:准备金率总的来说还是有可能会上调的,因为它主要是直接对冲流动性。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带来了流动性的增加,一个就是央行在前几年对冲时发现央票或其它一些工具把流动性收进去了。这些东西都会到期的,到期以后就出来了,过去的问题变成了现在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外汇占款,刚刚公布的4月份外汇占款数据是3000亿多一点,虽然比上个月4000亿多一点明显回落,但水平还是蛮高的。今年以来基本都在3000亿以上的水平,这表明由于境外资本的流入,把外汇吸收进去之后变成了储备然后放出了人民币,流动性多了以后是需要进行对冲的。如果不对冲的话,整个流动性偏多,货币市场的利率就会明显下来,过于宽松,需要保证合理的流动状态,但并不等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就一定是抽紧,还要看结果所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说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各种工具的调整后使得货币供应量明显回落,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收紧。
利率和准备金这个工具,数据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功能还是不一样的,数量型工具更多是从本身流动性的多少、从量上来看,当量多的时候,要把它抽掉,实际它是从货币供应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未来来看还是有可能上调,因为外汇占款还不少,估计今年往后一些月份,一般在3000亿到5000亿区间可能性比较大一些;第二个就是到期的央票还会不少,会持续出来,这时候光靠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来说是不够用的。形象地说,有两台抽水机,光靠一台抽水机来不及抽了,溢出了,需要两台同时工作,这样效果才会好一点。
网易财经:现在很多人都预测存款准备金率将一再的继续上调,那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连平:如果绝对来说存款准备金率有没有上限,那肯定是有上限的,百分之百就是上限嘛,当然了,我们要明白是不是像市场上人所讲的,23%就够高,25%以上就不能往上调了?当然不是,要根据实际需要,需要的话调到25%,更高一点也是可以的,因为商业银行存贷比的管理是75%,事实上现在银行业的整体存贷比大概在66-67%的水平。
三五年内要实现利率市场化
网易财经:刚才我们谈到了利率的问题,您能否谈一下利率市场化的优点?
连平:利率市场化当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金融业来讲很重要的一方面,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利率上下,通过市场竞争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这主要是一种商业行为、市场行为。不要受到宏观、行政管理的调控,这样就会扭曲了它原来的价格信号。
如果说这个市场允许价格自由浮动,当资金偏紧时利率就可以高一点,利率高一点起到的作用可以抑制需求,成本很高,那就不要借那么多款,当宽松的时候,利率低一点,希望大家多用一点钱。这对于整个宏观调控来讲也是有好处的,将来宏观调控用基准利率的杠杆,通过公开市场的运作,就像美国现在这样,能够比较好地调控市场的流动性,调控整个融资的水平、成本,都能够很好地做到。
在中国现在的条件下有两个东西用得比较多,一是信贷管理方面,一个是存款准备金,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已经很少用了,这两个工具用得比较多,使得我们看到现在要搞利率市场化,也要受到一定扭曲的影响。
在存款准备金率大量使用和信贷调控的总体情况下,本身信贷资金的供应状况和需求状况本身就受到了干扰,现在再用利率的所谓市场信号去调节供求关系就很难达到了,因为本身已经调节供求关系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有很多好处的,但要实现的话还需要把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步向前推进,逐步加以解决。
不能想象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我们还实行信贷总量的控制,也不能想象在利率市场的情况下搞很高的存款准备金率。
网易财经:我们国家有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可能性吗?
连平:那当然有可能了,现在正在创造条件,同时目标也比较明确。
实际就是两个,一个是贷款的下浮,一个是存款的上浮,这两方面没有放开,其它基本都已经放开了,我觉得这种放开可以逐步向前推进,创造条件,一步步来,不一定要一步登天。刚才讲到了其它一些方面,也都需要做相应地、适应性地调整,逐步向前推进,我觉得未来三五年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还是有可能的。
小企业融资需多管齐下
网易财经:最近有一位经济学家讲,如果是一味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让一批中小企业死掉,您是否赞同他的这个观点?
连平:在货币政策紧缩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到相对比较紧的情况下,出现一部分企业,尤其是经营能力不很强、竞争力比较弱、资本实力很弱的企业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经常会说,小企业的寿命大概就五年左右,因为抗不了这个周期,经济运气是有周期的,当周期调整的时候,比如五年或七年,总会遇到一次紧缩的调整,因为物价发展、通货膨胀上去了,它要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死掉一批小企业,在发达国家也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也不少,但小企业关门,实际它的成本都不是很高,因为它船小可掉头,一看形势不好就关了,形势一旦可以,又开出来了,因为成本很低,固定资产等各方面都不是很多,所以实际上对它的冲击并不很大,实际它是一种灵活性的体现。
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由于经营的问题,或者没有看清楚形势,紧缩一下流动性枯竭,企业资金链断裂,出现了很多困难,有很多损失,这种状况也有存在的可能,因为总的信贷额度是有盘子的,这个盘子里有多少分给小企业是明确的,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小企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它企业的增长速度,每年放下来的小企业(信贷)在整个信贷中增量中的占比是在提高的,存量也是提高的,但在偏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银行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很多大中型企业不仅可以给它的存贷款业务带来收入,还有其它中间业务的收入,包括投资银行的、支付结算的等一系列其它的收入,这些收入对于银行来讲也很重要,银行要转型,想要获得除了存贷款利差以外的其它收入,需要提高这部分客户的比例,需要有这部分的支持,小企业支持不了它,而商业银行在资金偏紧、信贷额度有限时先保大企业,这也是商业行为使然。
当然了,我们要关注这个问题,需要出台一些政策,商业银行自己也要有相应的政策呵护小企业,还要根据小企业的特点来设置专门的业务流程以及信贷授信审批的方案,要更适合他们的特点,让小企业在周期波动当中尽量少受损失。
网易财经:说到中小企业融资这块,您觉得民间融资这方面什么时候能够放开?
连平:民间融资也都在做,最近这两年来PE做得比较多,从最近央行所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的情况来看,除了信贷银行的间接融资以外,其它非信贷的融资方式发展是比较快的,包括股票、债券,还有信托、委托贷款等,一系列都有很大的发展。
我觉得在对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确需要多管齐下,光靠银行肯定是不行的,直接融资也是一个渠道,但有些小企业,从它的财务状况来看,它要获得直接融资根本不可能,还是需要通过银行的信贷,有一定担保,这时候政府就要出来,对小企业融资提供很多便利、提供一些担保,创造一些中介机构来支持小企业的融资。
这些事这两年已经做得很多,包括成立一些新型的融资机构,比如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现在发展遇到了瓶颈的问题,它的资本金以及业务规模的比例,基本上它是在用资本金贷款,资本金用完了它的业务也就做完了,不能融资嘛。
所以我们还是呼吁,这样的公司,如果有一批做得很好,应该允许它一定规模地融资,甚至将来到一定规模,业务规范、经营业绩非常好的一批公司,现在有可能转为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也不一定需要大银行做它的第一大股东,这个公司是他开的,做得好就让它去发展,这样发展下去,以后的小额贷款公司也好,村镇也好,都会给小企业融资提供很大的便利。
整个融资的方式、机构要多样化、多元化,整个社会,包括政府等各个方面,多管齐下来支持小企业的融资。
房价下跌对银行冲击不大
网易财经: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银行房贷压力测试的,如果是房价下跌,银行体系怎样才能承受这样的冲击?
连平:最近两年很多商业银行都公布了他们压力测试的结果,都很乐观,很多都说如果房价下跌30%问题不大。
我们分析了一下,其实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它现在手中拥有的房地产资产、放贷的项目,这些项目在它那里都是抵押的,而这些东西有70%左右都是前几年发放的贷款,按照那时发放的贷款(来看),这些项目的资产只能算六成,但所有这些房地产的项目后来都涨了,价格涨得很不错。
最近这些年来,因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连续上涨没有停过,一轮轮,一波波地上涨,这就使得银行手中抵押物的价值明显高于给它的贷款,有的不只是一倍,甚至于更多,你想,低于30%,银行手里拿着这些东西,从这点来看,银行会有损失吗?好象没有。
但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这方面,不是简单从一个项目跌30%来看,看它是不是跌到它的贷款成本里去了,没有,如果跌30%的话,那整个市场会有很大的波动,整个经济遭受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简单说跌30%承不承受得了,而是整个经济运行出现了很大问题,可能是带有巨大风险的,而这时候的商业银行问题可能就不小了。
但如果我们的宏观调控能够控制住局面,即使跌20-30%,整个银行业的情况还会维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
举个例子:香港,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房地产价格跌幅非常大,有的跌到了70%,100万的最后只剩30万了,银行有多大损失?没有一家商业银行因为这场危机而倒闭,因为商业银行在抵押时已经做了充分考虑,同时在它自己的拨备上也做了考虑,当时是出现了一些坏账,但半年之内就处理掉了,用拨备把这些坏账打掉,所以年终看到的都挺好,没什么大问题,银行经营得不错。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如果银行业的监管标准要求比较高的话,商业银行自己经营时很注重风险,资本充足、拨备充足,对待每一个房地产项目都非常谨慎,如果是这样,问题就不会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其实目前中国房地产在银行所占的比重也就是20%多一点,包括开发商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香港是多少?30%以上,即使是30%以上,遇到这么大的波动,都没有一家银行因此而倒闭,现在我们也跟他们学,所有这一切,资本充足、拨备同等,对房地产信贷一直控制在很低的增速,比如开发商贷款,现在在我们交通银行占比不到7%,按揭比较高。而在中国,按揭风险是很小的,老百姓自己付掉一半的钱,就把这个给了你银行?
在香港,当危机爆发时,有同事跟我说,100万,现在只剩40万了,但房子我还是要住下去,不会抛掉,即使再跌我也要住下去,而在中国,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买房还有首付,美国没首付,澳大利亚10%就可以买房子,在中国没有这样的事儿,都在20%以上,现在都是30%、40%以上,你说老百姓会轻易拱手把这个让给银行?
由于文化因素、传统因素以及中国老百姓传统储蓄率比较高等种种因素,风险会比较小,剩下来的对公贷款,我们称之为“开发商贷款”,比例是比较低的,而且现在剩下来的也都是比较好的、规模比较大的。
网易财经:刚才您讲到香港的例子,香港的房价在1997、1998年的时候下跌了70%,您觉得这会不会发生在中国内地?
连平: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中国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还是不小的,你看,过了一阵子,总是有很多刚性需求,不管涨价不涨价,结婚总是要的,还有的属于改善型,都需要,中国人口多,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对住房的需求是一波一波到来的。
还有,香港市场毕竟还是和我们不一样,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市场明显退潮,大量外资撤走,房地产同样也是,大量抛售,把外资撤走,但在中国的情况下,因为香港港币是自由兑换货币,在中国,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要大量撤走还不容易呢,资本要大量流走不太好办,房地产市场的缩水力度就比较弱,光靠境内市场这些因素,境外这股力量,香港境外的力量特别大,所以有跌70%的可能性,程度如此之大,而在中国的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还不要说中国现在流动性还比较宽松,开发商资金还是很有实力的,有很多能够捂得住,顶得住,刚才还讲到了老百姓的首付比例较高,跌得比较大,在中国也不太可能随便把房子抛掉,他会拿在手里,这是不一样的两个市场。
但香港的一些教训和管理经验我们还是应该吸取的。
您对《意见中国》节目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来电或发邮件与我们联系。 电话:010-82558541 邮箱:caijinghuiketing#163.com("#"改为"@") |
分享到: | 财经首页 | 回到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