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No.3

汪如顺:制造业的转型取决于市场

如今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企业核心力已经成为各行业的发展目标。然而,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本土,山寨品牌泛滥,“走出去”,又遭遇国外知识产权障碍。中国制造如何才能实现华丽的转身? 在工业4.0时代中国企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网易财经特别专访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汪如顺,为您解读。

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先决条件

网易财经:其实中国企业对外观的模仿是比较领先的,尤其是对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之后缺乏一个技术认证,是不是他们走出去的一个阻碍?

汪如顺:实际上,现在的企业对技术认证越来越关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GDP)过去一直是十几个百分比的增长,到现在即便是7.4个百分比还是全球领先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企业,只要涉及到出口,他们已经意识到光有外观是绝对不行,产品还需要通过认证。因此,在技术上中国企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投入。但在这个过程中,指认证行业通过接触客户所了解到的情况是,绝大部分的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所以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当中不能只再集中在一些国资,或者大的民族品牌企业,要把整个制造业的氛围提升起来。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当小企业、中小企业有这种强烈的意识,不断地去开拓创新的时候,转变时刻才真正到来。

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德国的成功不在于西门子、博世这样的企业,而在于它9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那些非常创新的、有活力的中小型企业,是他们支撑着整个德国制造业走到了国际领先的位置。

如果技术上的问题不解决,你始终无法实现刚才讲的目标,要出口到一个地方,当地有这方面要求,达不到要求你就必须改进。或者我们回到前面所讲的,从产品到品牌、从制造到创造的这个过程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停留在原来的那个境界。

网易财经: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业的,或者是全球的一个标准。那中国制造的这些商品走出国门,是不是会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的事情,会有哪些方面的阻碍?

汪如顺:今时今日,知识产权是一个越来越需要让中小企业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因为当一再强调要创新的时候,如果没有这样的保护意识,会带来灾难性的事情。

网易财经:能否举个例子。

汪如顺:这类例子实际上并不少,有侵害人家的,也有自己在国内受到影响的。首先要尊重知识产权。你可以看到现在国内外都有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机构存在。因为这实际上是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样的话,不可能有创新的土壤,不可能营造这么一个氛围。前面我们提到,创新首先是应该从底层开始,从小企业再到大企业,德国的成功主要是来自于中小企业,绝不是因为一些巨头的企业。只有创新,甚至它的成果被得到认可后,例如苹果有好多的一些功能、设计,是由德国的一家很小的工作室,不是研究机构,一个工程师带领的小团队研发出来的。它好多创新的东西得到尊重、认可、保护,所以尊重是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

延伸到我们自己的民族企业,现在中小企业要出口的话,就制造业来分析,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端到中高端,能力越来越提升。企业从发展慢慢壮大走过来的这段路程,确实有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做好准备,可以去和国际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如果这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到位的话,有可能两边都会碰到问题,侵害了别人的知识产权,或者自己的创造没有得到保护。TUV莱茵作为检测认证机构,不仅要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还要做到绝对的保密。

比方说格力或美的送样到TUV莱茵做认证,都是将最新研发的产品样品送过来,而且认证需要有技术资料,所以保密是最基本的要求。过去也碰到过客户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情况,我们也感觉很诧异。一款油汀取暖器,是一家大型品牌企业生产的,在完成认证完的几个月后,这家企业附近的一家小厂,也送样来TUV莱茵做认证,而且与这家大企业的产品一模一样,外观稍微有些区别,这明显是抄袭,在认证行业,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去保护知识产权,坚决抵制抄袭行为。

所以说知识产权要得到保护,这是创新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东西。也希望通过媒体能不断地去宣传和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营造更好的氛围。

网易财经:其实中国制造往外走,走出国门,会不会遇到,还是说知识产权或者专利上的问题?

汪如顺:走出国门首先得知道这个专利属不属于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大企业都有知识产权保护部门、法务部,或者有专门的顾问作为常年支持。现在有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断增加,眼红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因此走出去的时候,是需要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或保护工作不到位的话,也无法顺利地走出国门。刚才提到国内有侵权的企业,在国际上同样有不良的企业,想找捷径的人也会有,所以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网易财经:您刚才说光伏是遭遇了一些技术壁垒?

汪如顺:对。

网易财经:用反垄断的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汪如顺:对。

网易财经:能更具体说一下这个吗?

汪如顺:光伏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产业,一些先进发达的国家借口要支持国内同类企业的发展,来制约我们大批量出口到那边的模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要发展和保护的产业,当支持这个产业发展,促进产品出口时,我们国家基于这些战略上的考量,会给予一些场地或其它相应的支持性政策。其实在欧洲、北美对本土企业同样有相应的支持。但它还会找一些借口,认为我们的出口是一种非正常的竞争,价格为什么可以这么低?我们所面临的,可能广义来讲,是一种关税之外,别的一些壁垒。而这些壁垒有隐性的,有一些是技术上的。实际上今时今日涉及技术上的壁垒到应该说不是特别多。我们也能够解决,如果纯技术方面的壁垒其实并不特别困难,因为中国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地进步。从简单的产品到复杂的产品,例如我们的高铁出口,一些轨道技术的出口,在十年以前在或者更早的时候是根本难以想象。当我们检测认证行业,协助国家南车、北车,在海外做认证,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非常自豪,这些产品和技术已经完全超越了原来一些只是简单产品出口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同样可以有非常集成化的、复杂的产品可以出口。所以技术壁垒不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

网易财经: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工业 4.0 ,其实理论上有一种情况就是说,就是在这次世界产业升级的面前,一些国家会早一步进入工业 4.0.

汪如顺:对。

网易财经:那他们会不会把这个技术标准,本国进口管理的技术标准越提越高,然后以至于世界的标准会把控在他们的手里,而不是一种平等的一个共同的组织的标准,现实中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

汪如顺:举个小小的例子,在不久的将来,像德国制造业这样发达的国家,就消费者而言,他自己在家中电脑上为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产品下单,接单的厂家我们今天定义为厂家,未来也许未必叫厂家,我们暂且称它为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在收到订单后,无论是它的零部件供应商,制造过程、物流运输,甚至是涉及融资方面的合作等等,都可能在一个虚拟的空间,这么一个互联网上全部实现,可以是最高的效率,最节约时间,甚至最环保的材料,总而言之是选择最与时俱进和最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在今时今日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得以实现。这是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完全颠覆了我们传统现代制造业的做法。要强调的是,这不是一个质的跨越,实际上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技术的积累已经达到了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可以慢慢去突破传统的这么一种地步,所以这不只是一个概念的问题,要去实现它,还是一个过程的问题。这个过程可长可短,有些领域可能很快,有些领域也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要去幻想它会是洪水猛兽,突然来了,大家没法适应。有些领域可能我们完全可以马上迎合潮流,关键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各方面技术的基础上,来实现智能制造的过程,马上就能想到一个问题,信息交流安全性的问题。如今4.0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信息安全问题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前面提到一个企业已经使用很多信息技术的话,如何确保我们的信息技术是安全的。现在的消费者对这个问题也很敏感,但也很无奈,不知道如何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有一天,具备同样功能的供应商摆在你面前,其中某一个告诉你信息管理更加安全,是通过第三方认证,你个人数据是受到保护,不被泄露,我相信消费者肯定会选择这样的供应商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对制造业来说,尤其是信息通讯行业里面涉及的技术,它们对安全性的要求会更高。

将来的4.0、智能制造,是基于互联网和信息通讯的技术,要确保其信息和功能的安全性。前面还提及功能安全的问题。例如,某软件开发了一些功能,要确保功能的正常运作,这是检测认证机构需要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当然也有些机构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制造业的转型取决于市场

网易财经:如果以德国人现在它的制造水平和一个参考系,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什么阶段,2.0、3.0?

汪如顺: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其实我觉得现在探讨我们是2.0、3.0,说实在的意义不大。我们有非常先进的高科技的,靠近4.0的技术,我们在航空航天这个领域,都排在前三里面,美国人做得到,苏联人做得到,我们也都做得到。还有像高铁和其它好些领域的技术也是非常领先,其中包括华为的通讯技术。但也不否认,我们也有一些行业仍然很原始、家庭作坊的操作模式。像玩具制造业,仍然有一些很简陋的企业,甚至还不符合我们国家的标准要求。但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还有些落后的不发达的地区,有这样的市场需求支撑着这些企业存活到现在。

但在德国,它的整体发展比较匀质,水平很高。回到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问题上,我们要怎么做去尽量提升那些落后的行业,不只是考虑淘汰的问题,我们要提升整体国民的水平,这与消费品,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和停留在原始水平的消费者谈工业4.0的东西,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说要把低端的产业水平先提上来,现在谈我们整体处在2.0、3.0的问题不合适。

今时今日的中国足以证明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是国际领先的,绝对能保持相当高的水准。但不否认,中国仍处在不断城镇化的过程中。过去,我们人口是10亿的时候,有8亿多农村人口,现在仍然有50%以上是农村人口,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落后到先进,先进往更先进的一个过程,不会停留,更不能倒退的一个情况。

网易财经:1.0、2.0、3.0、4.0,一定要这么走吗,比如说中国落后的哪些行业,可不可以直接从2.0跨到4.0,中间可不可以跨越,还是一定要按顺序?

汪如顺: 2.0是否要提升,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能不能够,是不是,或者想不想要的问题。实际上,所有制造业的转型都取决于市场需求,也就是说是否有消费群存在,是否有市场才是关键的,最核心的东西。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玩具,例如熊娃娃,从几块钱到上百块的都有,为什么能存在这样的价格档次差异呢?是因为有不同的消费者存在,有不同的市场需求。所以只要有消费群体,制造业都会围绕着他们在转型,在发展。我们国家的步伐,可能比一般的国家来得更快一些,原因是我们在过去蛮短的时间里,走了西方人相当长时间的路,那么在这30年里面,沉淀积累的制造经验、技术,国家的财富,以及国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足以让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走得更快。

网易财经:您是一直就是,从年轻的时候就在德国求学,之后一直在德国,跟德国人接触。

汪如顺:没错。

网易财经:您更加知道外国人看中国就是钱多,全世界到处买。您觉得就是能够举一个例子就是中国企业缺乏某方面技术,但是通过并购确实是一个捷径,从国外收购了一个什么技术,来武装自己,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汪如顺:回想我在德国慕尼黑读书的时候是1985年到1987年末,位于南巴伐利亚州。在读书的这段时间,好像还没听到过一家中国企业在那边并购、收购了德国企业。当时的我觉得很难想象,也不敢想象中国的企业去收购,因为即便是当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尚没有机会可以走出国门,试问怎么能想到去收购德国企业呢?提到德国,不光是我读书在德国,也因为德国制造业一直走在全球的前端。截至去年底,德国的一个州--北威州,它的GDP占整个德国十六州里面25%以上,是GDP贡献最大的一个州。

2014年底,这个州有800多家中国企业,作为中国人真得感到很自豪。这些企业集中在科隆,杜塞尔多夫那边,其中包括华为、三一重工等等知名的企业,还有不少的企业蠢蠢欲动,正在洽谈合作。这800多家企业里,有不少不仅是简单设一个点--在欧洲设一个桥头堡,推销它的产品,或是设一个公司,作为一个主要销售网络或营运中心,而是收购德国的制造企业,在它的转型过程中不能生存的,我们去收购,这些企业仍然拥有精良的技术,但考虑要向别的方面发展,我们就把它们收购过来以武装自己。

北威州州政府下面有个投资促进署,专门为促成中德企业合作起到桥梁的作用,到中国吸引中国的企业过去,也把德国的投资者吸引到中国来。投资促进署在中国有三个办事处,北京,上海,还有一个在珠三角,设在我们公司内部。所以刚分享的这些数据,作为中国人也感到自豪,其中技术兼并的例子也非常多,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中国企业到德国收购、兼并,是用来武装自己,作为产品销售到全球的一个平台。这个时候你说是中国制造,还是德国制造呢,很难说清楚对吧?“中国企业在德国制造,销往全球”的情况,我相信会越来越多,这只是谈到德国,在美国,英国、法国或者别的国家呢?我相信同样有不少的例子,这是一个趋势。

网易财经:有没有买回来技术发现在中国,技术可以达到这个,但是我还同时需要原材料来辅助这个技术,比如说一个滑轮,一个钢珠滑轮要转多久,技术上可以达到,但是中国的钢材没有达到这种水准,有没有这种水土不服的例子?

汪如顺:我相信在兼并,整合的过程中,不排除会有一些小的过失或者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这很正常。但从长远来讲,走向国际化,我们前面提到的无论从2.0到4.0也好,3.0、4.0整个发展也好,这只是一个,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小插曲,因为我们需要成熟、成长,过程中难免要交的一些学费。更何况很多企业,实际上做得更加到位。你刚才提的例子会有,但我不相信这些例子会很多,尤其现在制造业引进的技术不光只是在德国生产产品,它考虑的是整个供应链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认证行业在接触、服务客户时,看到的成长过程。刚才提到咖啡壶的生产,过去的工艺很简单,如今的产品类别林林总总,复杂程度也高很多,买家甚至会考虑到供应链的问题,例如,对供应商的管理和在物流方面怎么做才能节约成本而效率高,怎么样去培养供应商,和他一起可持续的发展。

网易财经:您的意思是,通过工业4.0全球互联网或者是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制造等等,会越来越使全球的技术处于一种流通的过程中,从而消除一些技术壁垒是吗?

汪如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刚才提到它的商业模式、营运模式完全是会改变的,智能制造里面好多环节都会和传统的模式不一样,包括融资、物流、供应商的选择,讲到物流,不要单纯理解为,广州从一个区到另外一个区的问题,在这里它的空间概念可以是全球的。融资、物流、生产,还有营运等等,这些操作都可以通过虚拟的互联网这么一个空间来完成,所以智能制造比现在意义上的国际化,来得更加国际化。

最后,如果4.0真正实现的话,还能解决一个如今蛮头疼的问题,老龄化、结构化,归根结底是人口结构的问题,以后制造业的一些工作不需要在工厂里面实现,甚至可以在家办公,老年人有事可做,妇女就业机会会更多,它的灵活程度会高很多, 完全取决于你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要按照现在的模式,智能制造真的体现了智能化,需要再强调的是这一切都基于互联网的信息通讯技术、知识、经验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