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600031)

三一重工:高管利益局

2009-12-18 14:45:49 来源: 网易财经 我要跟贴

前言:今年三一重工的高管动向格外引人瞩目,年初率先自愿降薪,董事长梁稳根仅领取1元年薪,其余董事和高管降薪幅度为90%-50%不等;9月15日,定向增发购买资产议案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如顺利实施,三一重机10名自然人股东身价增值至少上亿元,而去年这些股东已经获得了7.5亿元的分红;11月底,三一重装顺利赴港上市,14位股东身价再度增值。这些分享利益的自然人股东几乎全都来自三一集团的创业团队和资深管理团队,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人分享红利本无可非议,但与上市公司的多番关联运作,让渡和牺牲的公众股东分享红利的机会。此外,三一重工引人注目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暗藏危机。

网易财经12月18日讯 17日晚间,三一重工发布了一则高管任职调整的公告,宣布5名高管同时辞去现有职务,包括两位副总裁黄建龙、戴立新和三位副总经理周万春、毛建华和张树芳。

当天召开的董事会通过了这一议案,参与表决的有9位董事,包括5位来自三一重工的董事和4位外部独立董事。这次辞职的副总裁黄建龙也在董事会中占据一席。对于任职调整原因,公告解释为“因工作原因”,不过并没有进一步说明这几位高管的去处。

三一重工的年报显示,这五位高管的任职期限都是到2010年6月截至,这次集体提前调整任职颇为意外。在三一重工的历史记录里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五位高管都在三一工作多年,周万春在1991年就加入了三一,黄建龙和张树芳在1992年进入公司,可谓是三一元老级的人物。

三一重工在高管薪酬问题上引人注目,2009年2月,三一重工的一则公告显示,公司高管自愿降薪,梁稳根仅保留1元薪酬,唐修国、向文波、易小刚自愿降薪90%,其他高管降薪幅度在30%-90%。

然而此后不久,随着三一重工定向增发收购三一重机方案获批,三一重工高管借机从上市公司转移利润的谋划浮出水面。此外,上个月下旬赴港上市的三一重装也曾与三一重工有一段渊源,曾经被上市公司低价转手卖给了三一集团100%控股的三一香港。

三一集团由梁稳根等几名自然人创立,梁稳根和13名自然人合计持有三一集团100%的股权。股东分享公司利润无可非议,然后三一重工却是借用上市公司的平台,将原本属于公众股东的利益让渡给了公司高管全权把持的公司,实际上是直接落入了高管的口袋。

三一重装——借“鸡”生“金蛋”

11月18日,三一重装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公布在香港市场IPO招股股价,拟发行5亿股新股,募集资金24亿港元。在当天结束的公开发售中共录得逾230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逾554亿元,市场反应积极。

不过,坐享这些利益的只不过是三一集团的高管——梁稳根和13位自然人。据三一重装的招股书披露,上市之前,三一重装的股权结构是由三一香港全资控股,而三一香港是由三一集团100%控股,梁稳根和13个自然人共同持有三一集团100%的股权。

然而,这里有必要回溯一下三一重装的股权变化。事实上,成立于2004年初的三一重装的出资人是三一重工和新利恒机械,三一重工出资7500万,持有75%的股权。新利恒机械由梁稳根的两位外甥控股,出资2500万,持有25%的股权。

2004年底,新利恒机械将25%的股权转让给了中富,而中富的股权结构跟新利恒机械一样,控股股东也是梁稳根的两位外甥Liang Linyang和梁林河。这次转让只是左手倒右手,实际控股人并没有改变。

2006年10月,三一重工也将75%的股权转手,对象是三一香港。三一重工当时的公告对股权转让的理由进行了解释,一方面是出于业务整合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三一重装当时出于亏损状态。从这个解释看来,三一重工当时转让三一重装股权更像是在甩包袱,价格自然也相对廉价,转让价格为8183.36万元,比当初的出资额溢价683.36万元。

事实上,到2006年10月份,三一重装的业绩早已经发生了大变脸。2005年,三一重装实现销售收入1775.77万元,亏损681.96万元;而2006年年末,三一重装的销售收入大增到1.6亿元,同比增长了915%,利润也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840万元。

此后,三一重装的业绩表现更加惊人。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在2007、2008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11.5亿元,2006-2008年符合年增长率为167.8%,2009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3.3%;2006-2008年利润符合年增长率更是高达239.4%,2009年上半年实现利润2.5亿元,同比增长222%!

如此看来,三一重工在三一重装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原始出资人,在成功创建后,在度过建厂初期的亏损期后,三一重工十分“慷慨地”将股权转手他人,让梁稳根等高管分享了后来三一重装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以及上市带来的升值。

三一重机——分红+增发

三一重机投资的前身为Specklemark Ltd.,是由梁稳根、唐修国等10名自然人共同处在5万美元于2003年11月19日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董事为唐修国。三一重机投资只是在国外设立的一家投资公司,其核心资产为三一重机。三一重机的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三一新材料有限公司。

三一重工在2003年7月3日登陆A股上市,7月31日,公司发布出售资产公告,将挖掘机业务以1782万元转让给三一新材料。9月27日,三一新材料更名为三一重机。而在2008年11月,三一重工决定收购三一重机挖掘机资产,此时的定价变成了19.8亿元。

面对市场的质疑,三一重工发布澄清公告,解释了这段一卖一买的渊源。三一重工称,2003年三一重工刚刚挂牌上市,无力承担较大风险,挖掘机产业化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若大规模投资不确定性的产品和市场,将加大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因此决定出售挖机资产。

因为“希望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树立民族品牌”,三一还是决定继续投资挖机行业,“由集团承担前期开发风险”。2003年7月-2008年期间,三一集团投入了大量资金、资源,将三一重机发展壮大。在此期间,三一重机销量增长了30倍,净利润超过1亿元。

至于为何再度注入上市公司,三一重工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2008年挖掘机技术基本成熟,发展前景明朗化,并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公司认为此时是挖机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较好时机。”如此看来,三一集团真是在不折不扣地为上市公司服务,辛辛苦苦将三一重机发展壮大,然后让上市公司公众股东来分享利益。

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首先,19.8亿元的价格并不便宜,甚至一度被市场质疑定价过高。面对质疑,资产注入方承诺,三一重机2008年将实现1.456亿元,2009年为3.8亿元,2010年4.5亿元,2011年为5亿元。这样一来便保证了方案顺利通过。

其次,资产注入的时间并非三一重机的解释这么简单。2008年正值挖机市场出现波动,三一重机的资金压力非常紧张。按照上市公司2008年11月披露的资产购买报告书显示,三一重机截至2008年9月30日,资产负债率超过8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3075万元,资金压力可想而知。而在此时注入上市公司,能立刻缓解三一重机的资金困境。

更为蹊跷的是,在三一重机资金并不充裕的2008年,居然在当年2月进行了7.5亿元的现金分红。而分红对象正是三一重机的股东,即梁稳根、向文波等10名自然人。注入上市公司前,这些高官们拿走了高额分红,注入上市公司时,三一重工向三一重机的10名自然人股东定向增发。由于增发价格与目前的交易价格相差一倍左右,在完成增发后,这10名自然人股东身价瞬时倍增。

利益局后的冒进发展路径

三一重工由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一集团)投资创建于1994年,主导产品有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压路机、摊铺机、平地机、履带起重机、汽车起重机、港口机械等。

自公司成立以来,三一重工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三一重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1.45亿元,同比增长75.52%;实现净利润19.06亿元,同比增长157.12%。2008年,三一重工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50.3%。2009年三季报披露,三一重工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77.97%。

自2000年成立以来,三一重工的高速发展一直备受推崇,截止到2008年,三一重工用8年时间实现了30倍的增长。事实上,三一重工的8年发展路并非一帆风顺,真正的分水岭是在2005年。而三一重工由此建立起来的高速激进发展方式却存在一定的隐患。

2005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幅下降的影响下,工程机械行业处于周期性低谷,三一重工市场销售疲软,导致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4.47%,由此诱发净利润大幅下降33.92%,是收入降幅的近8倍。

为摆脱这种困局,三一重工采取了逆势反击的做法,开始加大销售力度。这在三一重工的财务报告上表现得十分明显:2005年以后,存货占营业成本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却逐年增加。2007年,三一重工应收账款20.67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24.74%,2006年应收账款是8.02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7.53%,营业收入上涨了75.52%,应收账款增长超过157%。三一重工2009年前三季度的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为37%,仍然高居不下。

从三一重工近几年的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量情况可以看出,三一重工的负债率并没有下降,现金流量的增额也小于销售收入的增幅。也就是说,三一重工加大销售并没有改变资产周转,只是将存货的下降转化为了应收账款的增高。

对此,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在机械制造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的三一重工采用更为激进的销售方式,通过支付方式的优惠扩大产品的销量。应用赊销方式促销并非新鲜之举,但不可忽视的是其隐含的巨大风险,一旦支付方不能完成支付,企业将不得不计提大量坏账。

在行业景气时,这种激进的发展方式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宏观经济出现波动,采取这种发展方式的企业将不得不面临资金难题。事实上,在2005年国家行政性的宏观调控曾对工程机械行业带来冲击,大量的进口零部件库存曾使三一陷入过资金链紧张的困境。如今的风险集聚点只不过是由存货转变为应收账款,现在的高速发展透支的是未来的平稳。然而,每一个行业都无法避免波动,更遑论强周期的机械行业。(网易财经 张欣)

三一重工(600031.SH)

三一集团的核心企业三一重工于2003年7月3日上市,是中国股权分置改革首家成功并实现全流通的企业。2008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三一仍然延续了以往的增长,全年实现销售209亿元。目前,三一集团拥有员工近3万人。

三一国际(000631.HK)

三一重工管理层

名字 职务
梁稳根 董事长
向文波 副董事长、总裁
唐建国 副总经理
梅永华 副总经理
郭春明 副总经理
吴冬香 副总经理
向儒安 副总经理
肖友良 副总经理、财务总监
伏卫忠 副总经理
周福贵 副总裁
贺东东 副总裁
黎中银 副总裁
刘金江 副总裁
赵想章 高级副总裁
易小刚 执行总裁
数据截止2009.12.18

《上市公司调查》往期回顾

更多专题
本期编辑:陈彬 2009.12.18 编辑热线:010-82558283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742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