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网易财经调查

  编者按:6月13日收盘,深成指终于跌穿万点大关重回千点时代;沪指的2868也离早先的3000点政策底越来越远,当周创出本世纪最大跌幅13.84%,6124的顶峰恍如隔世。
  大小非也规范了,印花税也下调了,能出手的救市政策都出手了,为何大盘却依然无法止泻?

 

你认为导致中国股市大跌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上市公司业绩下滑
“大小非”解禁
紧缩的货币政策
海外“热钱”的集体撤离
国际股市的牵连
其它原因

投票结果  
一大利空:公司业绩下滑“太意外” 市盈率再低也要卖
 
历年工业企业利润指标

  如果说去年11月开始的第一阶段下跌源于对高估值的压力(平均市盈率40倍),那么当股指跌去了近一半(平均市盈率20倍),而下跌势头仍然无法止稳的时候,就无法用“高估值”来解释,而是缘于对上市公司业绩拐点的现实担忧。

  对企业业绩下滑的担忧导致大跌:从今年年初开始的这一轮股指狂泻更多源于对企业业绩下滑的担忧,而3月27日出炉的1-2月企业利润数据则进一步证实了市场的猜测。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5%,比去年1-11月份(统计局上一次公布数据时)的增速大幅下挫20.2个百分点

  企业业绩确实有下滑迹象:受成本与需求制约的中下游企业利润下滑尤为明显,源于国际通胀导致的原材料高企、雪灾以及外需放缓带动的利润增速放缓。

  防止经济下滑已成政府工作重点:4月1日国务院下发《2008年工作要点》,直接将“防止经济下滑”纳入重点,使其成为继“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之后的“第三防”,可见08年经济增长确实十分严峻。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在如此严峻的经济发展前景之下,剔除非理性的夸大效应,股指的持续性下跌一定程度上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关研究
 

中金公司:2008 年1季度经济回顾与展望  

广发证券:PPI挤压利润增长或持续至三季度

中金公司: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评论                  >>>更多

 
统计时间 主营收入(同比增长 %) 利润(同比增长 %) 税前净利润率(%)
2003 28.3 42.7 5.8
2004 31.4 38.1 6.0
2005 27.0 22.6 5.9
2006 25.3 31.0 6.1

2007.2

27.7

43.8 6.0

2007.5

27.4

42.1 6.3

2007.8

27.4

37.0 6.4

2008.2

27.4

16.5 5.6
二大利空:“大小非”疯狂抛售“太意外” 砸盘到底手不软
 
2007-2009年解禁高峰期统计

  “大小非”解禁的压力远远超出了市场早先的预期,成为击垮牛市的主要利空之一。统计显示,2008至2009年间,A股可流通股比例将从现有的28%猛增至74%。

  “大小非”超预期减持引起市场恐慌:虽然明知08年是股市极为严峻的一年,但在年初应该说广大股民还是充满期待的。因为有“两会”,因为有奥运,还因为我们有对“大小非”减持的严格规定。然而令人十分意外的是,在几乎零成本的诱惑下,有公司高管甚至不惜以辞职换取手中股票的抛售。虽然这样的情况不算多,但其起到的示范效应足以引起市场恐慌指数下滑;而指数的持续下滑则带来更多的“大小非”恐慌性抛售。

  解禁压力已成最大负面因素:有机构已经将“大小非”减持归于对股市的最重大负面影响,信达证券近日一篇报告直接将标题命为“大小非解禁——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真正的解禁压力还在8月后:安信证券统计显示,真正的减持考验实际上要从今年8月开始,08年8月到09年5月是解禁最密集的时期。到明年5月底流通市值将占到总市值的47.5%.
  目前已解禁的,这不到总解禁份额四分之一的新流通股已经使股指几近“腰斩”,那么8月对于我们的市场意味着什么?

相关研究
 

信达证券:市场不能承受之重——大小非解禁  

华泰证券:“大小非”四月抛压会否减轻

安信证券:大小非解禁 真正的考验八月份开始                >>>更多

 
时间
本期开始流通市值(亿元)
总流通市值
总市值

2007.10.31

4689.8

81745.8
258731.2

2008.2.29

3842.5

85908.0
264926.3

2008.3.31

3861.0

75565.7
225560.3

2008.8.31

3657.8

85662.7
228935.2

2008.12.31

3083.9

93149.8
231437.9

2009.2.28

3222.4

98592.0
231879.4

2009.3.31

4483.4

103165.0
232476.1

2009.4.30

34356.0

106708.6
232808.4

2009.5.31

3993.7

110764.5
232959.8

2009.7.31

10400.7

123294.9
233014.0

2009.8.31

4445.1

127804.8
233188.0

2009.10.31

22380.3

151280.3
233230.5
三大利空:通胀数据“太意外” 紧缩政策不会变
 
历年CPI数据

  中国宏观调控的压力也超预期统计局3月11日公布,今年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7%,创出自1996年以
来的月度新高。今年1-2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9%。

  通胀压力之大超出预期:虽然由于年初的雪灾因素,大家对高企的通胀已经有所准备,但8.7%还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2007年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候提出的目标是将2008年的物价水平维持在2007年水平以内,当
时确定的CPI调控目标是4.6%,然而两个月后发改委就将其调高至4.8%,可见通胀压力之大。

  从紧政策不会变:温家宝总理在2008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了“从紧政策不放松”,使得市场对紧缩政策有可能松动的预期落空,而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曾反复强调“加息仍然有空间”。

  虽然美联储持续降息给从紧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在目前高企的通胀环境之下加强流动性的吸收依然是必然选择。从国务院日前下发的《2008年经济工作要点》内容看,今年政府有可能选择“紧货币、宽财政”的调控政策。

相关研究
 

中金公司:2008 年1季度经济回顾与展望  

海通证券:中央加大地方财政专业支付力度

天相投顾:今年CPI在6.1%-6.5%之间                    >>>更多

 
年份
CPI
年份
CPI

1980

6.0 %

1994
24.1 %

1981

2.4 %??

1995
17.1 %

1982

1.9 %

1996
8.3 %

1983

1.5 %

1997
2.8 %

1984

2.8 %

1998
-0.8 %

1985

9.3 %

1999
-1.4 %

1986

6.5 %

2000
0.4 %

1987

7.3 %

2001
0.7 %

1988

18.8%

2002
-0.8 %

1989

18.0 %

2003
1.2 %

1990

3.1%

2004
3.9 %

1991

3.4 %

2005
1.8 %

1992

6.4 %?

2006
1.5 %
1993
14.7 %
2007
4.8%
四大利空:热钱逃离“太意外” QDII确实菜
 
热钱流入A股市场统计

  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提前外逃出乎市场预料之外。在中国,由于资本市场基本上还处于较封闭状态,海外“热钱”的动向并不太能引起市场的重视。

  2007年热钱开始大举进入中国:然而2007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日益加强,种种迹象表明大量的游资正在加速进入A股市场。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53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增加2144亿美元。如果用贸易顺差减去外汇储备作为衡量热钱进入的指标,自2007年一季度开始这一指标开始迅速上升。根据东方证券的估计,2007年全年约有超过4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中国,其中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无疑是热钱的首选对象。

  2008年初热钱开始逃离:根据瑞银经济学家的统计分析,2008年1-2月热钱正在流出中国市场,这与本轮暴跌以及期间国外投行的唱空声音“不谋而合”。
  热钱集中撤离的危害是极大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在一年的时间内亚洲各国股市均出现30%以上的跌幅。

  本次热钱的集中撤离可能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机构流动性不足;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而国内外息差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不排除热钱的二次冲击。

  另外再看我们的QDII,在海外市场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跟人家这种神不知鬼不觉的手法比起来,国内投资机构要学的东西确实太多了。

相关研究
 

东方证券:热钱撤离引发暴跌  

上证报:国际热钱在中国——不在同一级别上的博弈

亚太区最佳宏观经济师:热钱正在流出中国               >>>更多

 
2007年以来热钱流入迹象明显
中国利用外资的金额和同比增长率
五大利空:美国衰退“太意外” 全球帮它还“次贷”
 
美国经济与中国的关系

  2008年“次贷危机”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局部事件演变为中国经济的现实压力。

  “次贷”问题涉及全球:2007年初次贷危机初现端倪的时候,各大分析机构几乎一致认为这只是局部事件,不会引起全局性后果;到07年中次贷问题逐步扩大的时候仍然有机构减持这一观点。2007年下半年,市场终于发现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全世界数不清的投行、券商、及中央银行被一个一个拉进次贷的漩涡——包括我国的三大国有银行。

  美联储货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但救市仍显得是杯水车薪。随着贝尔斯登的崩盘,“次贷危机”终于演化成了“美国衰退”——这在中国牛市刚起的07年是谁都没想到的。

  “美国衰退”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美元持续贬值,流动性泛滥推高国际商品价格,造成大量依靠进口原材料的中国企业成本受压同时进行输入型通货膨胀;其次是美国需求锐减,造成严重依靠出口需求拉动的中国经济减速。2月份的企业利润统计数据已经非常明白无误的说明了这一点。中金公司认为:“美国GDP下降一个百分点,中国也下降一个百分点。”

  全世界帮美国还“次贷”: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可以通过发行天量美元向全世界输出通胀,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民帮他还债——07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次贷危机”究竟何时能够结束,没有人说得清,机构最乐观的估计也是要到09年之后。

  就股票市场来说,随着A股与港股的联动性逐步增强,美国经济对香港市场的影响传导到A股将越来越明显。

相关研究
 

中金公司:美国经济衰退及其应对政策  

国泰君安:美国房市或探底 衰退期至少1年

海通证券: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可行性未知               >>>更多

 
中国出口与美国消费呈正相关
对美出口占中国GDP逐年提高
编后语
 
网易股吧

  今年一月中旬开始的暴跌伴随着不绝于耳的“救市”呼声。事到如今,已经不是讨论救不救市的问题了,而是应该讨论中国资本市场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当十七大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的牛市的到来。然而当我们的人民在股市中“财产性收入”极度被侵蚀的时候,如果依然视而不见,那将严重影响人民的信任感——1亿股民的信任感。

  如果上升到自由市场还是有政府管制的市场之辩,我想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给出了回答,那之后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巨无霸——美利坚。

 
编辑:龙牧羊 2008.4.2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742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