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简介


从今年上半年汽车的全球主要出口地区来看,各区域具有明显的产品结构和区域政策差异。新能源车为主的巴西、比利时、英国、菲律宾,由于国内新能源车本身的领先性,竞争对手相对较少,同样较燃油车出口有相对较强的汇率转嫁能力。
2024-08-15
-
徐晋涛:实现双碳目标应多用经济手段,谨防运动式减碳伤害经济发展信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不仅有利于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作为世界大国必须担负的责任。
2024-01-12
-
煤电投资是高资本密集,虽然煤电投资拉动经济,但是高资本密集就意味着低就业,资本回报给资本。如果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巨额的资金投下去了,最后回收不了,那将是很大的金融风险。
2023-11-17
-
当前电动车还不能算是新能源车,70%左右的能耗用煤发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的比例不足30%,但电动车不排放二氧化碳,应提倡使用电动车。
2024-08-14
-
国元证券研究所汽车首席分析师刘乐认为是自主品牌卷技术、卷品牌卷出来的。自主品牌车把全系平台的新能源车做好后,空间更大,还提高了车子智能化水平。
2024-08-09
-
10万到15万、15万到20万这两个价格区间目前渗透率比较低,但这部分在乘用车市场里却是消费者最庞大的群体,也是接下来增量会比较多、比较快的部分,所以,应该更多地在这个区间去做电动化。
2024-08-08
-
行业内专家或企业家对汽车市场有一个预判:未来会是一个3比3比3的格局,是指三分之一纯电,三分之一混动,还有三分之一是燃油。
2024-08-08
-
国元证券研究所汽车首席分析师刘乐称,汽车是一个规模经济很强的产业,车企在降价的过程中,如果汽车卖的足够多,那么规模效应就能够把成本给平摊下来。
2024-08-07
-
国元证券研究所汽车首席分析师刘乐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存在产能过剩,现在是一个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的过程,汽车产能结构的方向转向了新能源车。
2024-08-07
-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称,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是一个机械产品,新能源车只是一个耐用消费品,可能8年之后,芯片等方面就落伍了,而传统燃油车15-20年之后,可能还是很好用。
2024-07-16
-
崔东树:新能源车毛利率不低,比亚迪和特斯拉毛利率都在19% 以上
新能源车的毛利率并不低,只是有些企业规模不够,被价格战所卷,降价导致成本抬升,毛利率偏低,这样的企业最终会被淘汰。
2024-07-16
-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称,新能源车成本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一方面它代表的是新技术;另一方面作为耐用消费品,其销量还会不断增长,所以,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规模层面,其成本必然会不断下降。
2024-07-16
-
曹远征:新能源汽车不是汽车的概念 它暗含着中国创新的核心秘密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远征认为,新能源汽车既是汽车也是储能装置,这是一种新思路、新的产业路径,背后是中国创新的核心秘密。
2024-06-25
-
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徐晋涛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大挑战切入,深入分析行政手段与经济政策该如何抉择,如何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明确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
2024-01-11
-
北京大学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徐晋涛表示,欧盟的边境调节机制将提升我国厂家碳排放的成本,同时对我国二氧化碳的减排政策也有极大影响。在这种趋势下,未来中国治理碳排放可能采用碳税和碳交易两种机制。
2024-01-11
-
一方面,企业不能只是以盈利为目标,要克服人性中自私贪婪的本性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另一方面,企业要抓好ESG的信息披露,要从ESG信息披露入手,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2023-12-21
-
欧阳自远:只要月球万分之一的太阳能 人类就能彻底告别能源危机
解决能源危机还得靠月球,在月球的赤道上修筑一条太阳能发电板,只要利用月球万分之一的太阳能,人类就可能会彻底告别能源危机。
2023-12-06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表示与其将资金用来进口石油,不如投资电动汽车,不仅能增进民生福祉,而且新能源电动车的运营成本低,未来更有机会占领市场。
2023-11-17
-
碳中和。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增长范式的根本性变革,会引起中国经济的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变化。中国要彻底改变发展工业会带来重污染的道路,这个变化才刚刚开始。
2023-11-06
-
巴以冲突叠加之前俄乌冲突似乎都与石油结缘,而俄乌事态已经导致全球通胀高企,主要发达国家紧缩货币就是石油带动通胀的货币选项,这对全球稳定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信心压制十分严重。
2023-10-10
-
作为一家未上市公司,字节跳动的碳相关决策并不受到来自资本监管的直接干预,这可能也是它相比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入局较晚的原因之一。
2023-03-27
-
围绕ESG的一个争议在于中国是否有必要融入这个被西方话语所定义的游戏规则中。然而无论有多少激越的反对声浪,对于人类共同体而言,这个“游戏”在客观上才刚刚开始。
2023-03-20
-
长期来看,油价有很大不确定性。一方面,全球变化引起化石能源需求到顶;另一方面,如果长期是下降预期,国内投资应对行为还是要有定力,长期的发展趋势和短期应对价格上升的压力有很大区别。
2022-06-18
-
现在国内以企业为主体的碳交易市场已形成,个人碳账户更多是基于一种社会责任,个人通过植树造林,或通过投资某些碳汇金融产品去积累碳资产,这个碳资产在未来可以用来交易,或抵扣很多税。
2022-02-08
-
我们现在以煤为主,从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煤炭,降到百分之五十几,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这个进步还不够快。因为以煤为主就意味着能源效率比较低,意味着污染要比以其他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要高。
2022-01-28
-
根据合理的预计,在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整个30多年的过程中可能有150万亿的资金要重新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每个城市、每个省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会与碳中和有直接关系。
2022-01-13
-
我们要进一步的发展高的储能技术,现在已经看到了一些技术,资本市场有很大的响应。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结合起来,能够在科技聚焦方面有所突破。
2022-01-07
-
降碳不能急转弯,从现在和未来看,本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就很大,既要考虑增长的需要,又要适当的降碳,在发展中降碳,不能放慢发展损害就业,甚至停止发展去降碳,这是不对的。
2021-11-05
-
芯片的整个制作过程非常者繁琐。但是它的起点非常简单,就是大家经常会看到的沙子。硅片是从沙子里边加工提炼出来的。如果是商品化的话,我们一般以单晶硅片作为芯片的起点。
2021-11-19
-
任何价格管制都会带来供需的错位,或者是过剩或者是短缺,但是以短缺为主要表现。有价格管制,价值低于潜在的市场均衡价格就会导致需求量超过供给量,就会导致短缺。
2021-10-31
-
真正的智慧在于怎么样在碳中和过程里巧妙处理好可再生能源发展和传统化石能源配合的节奏,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而不是谁消灭谁,或者让谁一夜之间消失的问题。
2021-10-17
-
欧盟计划对进口商品征收碳边境税,拜登政府也在考虑征收碳税,这有助于遏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上升趋势。但政策制定者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实施征收碳税。
2021-09-17
-
如何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网易研究局历时数月,对国内外碳减排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专访,并对碳中和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这篇报告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021-08-16
-
中国化石能源的比例和世界平均水平差不多,都是85%,但是中国重煤炭,煤炭的碳排放量在所有能源中最大,而国外以汽油为主,这是最明显的不同。
2021-08-26
-
从客观效果来讲,碳中和要达到零排放。但是如果有的排放实在不能消零,可能采取补偿措施,比如增加人工碳汇产生负排放,因为正负相加等于零,从而达到净零排放。
2021-08-24
-
对国家来说,排放权总量的设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怎么核算,怎么分配,怎么测定企业排放量,怎么检查碳排放报告,由第三方核查还是地方政府核查,都需要学习。
2021-08-24
-
碳中和能改善空气质量吗?碳中和会加大南北差异吗?目前尚未成熟的净零排放关键技术,分布在哪些行业?围绕这些问题,网易研究局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
2021-08-18
-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碳交易所是什么?如何交易?一图带你看懂。
2021-07-16
-
碳交易利用市场天然且灵敏的调节机制促进企业节能减排,这一方式优于征收“碳税”。新能源产业是中国产业的未来,长期来看“双碳”进程有助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转型。
2021-07-14
-
从整个社会效率和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带动了普惠金融的推广和创新,节约了社会成本,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金融科技改变了市场的基础设施,完善了金融的基本功能。
2021-07-06
-
这意味着,对于像匈牙利这样每年排放约5000万吨二氧化碳的国家,将排放量维持在目前水平所造成的损害高达每年50多亿美元,约占其2019年预算的六分之一......
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