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传奇

网易首页 > 网易财经 > 网易商业> 商业传奇
  • 东星航空

  • 东星航空史前

  • 兰世立航空梦萌发 恰逢其时

  • 120亿购20架飞机 兰世立成湖北首富

  • 兰世立“空手套白狼”“坐山观虎斗”

  • “门外汉”通向“地狱” 成本难控制

  • 一贯大手笔 高估市场

  • 拆东墙补西墙 向万科求助被婉拒

  • 东星“钱荒” 开启与谢小青恩怨纠葛

  • 东星航空雪上加霜

  • 危机四伏 引入国航

  • 政府“兜底”与“重组”

  • 东星航空成空壳 国航1元收购100%股权

  • 兰世立“敲诈”政府?

  • 重组已不可能 必将走向破产

  • 缘何走向失败 国有资本挤压?

  • 祸起萧墙内

  • 兰世立“独裁”管理:一个人的东星

  • 关系处理不当 英雄还是因赌性强?

商业败笔系列之东星航空

No.057
  •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商业发展历史上,著名企业盛极而衰的案例比比皆是,他们有的保守谨慎,有的激情狂热,有的脆弱短命,有的虽仍在却难回昔日辉煌……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走上昔日神坛,享受媒体与公众追捧,又是什么将他们瞬间拉下神坛,走向低谷?本期《商业传奇》开始,我们将开启系列策划之商业败笔,试图去盘点中国商业发展历程中一个个失败案例,去剖析其由辉煌走向没落的原因,去探寻背后的管理误区、资本规律、企业原罪、政商博弈等关联。

    9月25日凌晨,历经起落的湖北前首富、东星集团总裁、东星航空创始人兰世立对外宣布正式复出,瞄准旅游全产业链,此举再次引发外界关注。

    从草根崛起为湖北首富,转而为阶下囚,再到复出申冤,兰世立经历了过山车似的跌宕人生。这些戏剧性的变化,既缘于兰世立强烈的欲望和张扬的个性,也刻着这个时代诡谲的印迹,更让人不禁将目光锁定在其一手打造的辉煌、而如今却看似败笔的东星航空。

  • 曾几何时,东星航空让兰世立在商界声名鹊起,一度成为湖北首富,可也是东星航空,成为了兰世立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不仅让兰世立深陷其中,还将更多的人和机构裹挟——融众集团、武汉市政府、国航等。

    2009年,东星航空宣告破产,东星航空,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画出一条绚丽却黯淡的抛物线后,便彻底消失了,兰世立一手缔造的东星“王国”也随之崩溃,而这在外界看来,无疑是兰世立“创业”路上的一个败笔。尽管如今,围绕东星航空展开的谜团与争论仍然未解,但东星航空带来的思考却远未停止……

  • 一般人很难说清,兰世立主业是什么,但就是这样一个湖北出生的小个子,1991年辞去公职下海,创立了东星集团。一开始,其经商天赋便崭露无遗,确立了“不按规则出牌,什么赚钱做什么”的经商之道。

    东星航空创立之前,兰世立曾涉足电脑、餐饮、房地产、广告、交通、投资、旅游、航空、电信等二十多个行业——几乎涉及了所有不同时期的热闹行当。兰世立自己说,“我为什么要有主业,当一个行业还没有起步的时候,我介入,等把它做到一定的高度,我就会把资金撤出来,盈利就可以了”。

  • 兰世立的航空梦,大约萌发于2002年,彼时东星旅行社已有酒店、景区和车队,以及门市部网络,唯独在航空上受制于人,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有自己的航空公司,就可以形成‘航空+车队+景区、酒店+门市网络’的格局,从市场初端一直到末端,东星都有了控制权。”此外,2004年,中国第一家国内民营航空公司鹰联航空获准筹建,让兰世立倍感紧迫。加之做大航空业,也一直是地方政府的梦想。兰的想法,可谓恰逢其时。

    2005年6月,兰世立拿到了民航总局的批文,成为第四家获准筹建的民营航空公司,也是华中和中南地区第一家民营航空公司。东星航空有限公司由东星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湖北东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湖北东盛房地产有限公司、湖北美景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成。

  • 彼时的东星航空,注册资金不过8000万元。然而,在开航之前,兰世立就抛出了一个惊天计划:一次性购买或租赁20架飞机,总资金高达120亿元人民币,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正是这一年,他成功登顶《福布斯》湖北富豪榜。

    一般而言,购买或租赁一架飞机的周期需要要两三年时间,兰世立的大手笔让国际航空界大为惊讶。很快,法国空客、美国GE商业航空服务公司、欧洲出口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相关负责人云集武汉,视兰世立为座上宾。

  • 至于兰世立是如何完成“空手套白狼”的,在当时,因为涉及商业机密,外界一直无从得知。直至身陷囹圄后,兰才在他的申诉材料《卿本无罪》中披露了这一过程。据兰记叙,当时,除了国家民航总局的一纸批文,他其实一无所有。而且,该批文还只是“批准筹备”。

    面对这些国际巨头,兰世立导演了一场“坐山观虎斗”的好戏。兰先是给他们画了一张大饼,然后紧紧抓住他们都想吃这口肥肉的心理,让其相互厮杀。

    比如,为了拿到飞机订单,波音提出,可以让美国出口银行和花旗提供飞机的首付款贷款及购买飞机所需的卖方贷款业务。空客也毫不示弱,马上提出可以让欧洲出口信贷银行及法国兴业银行以同样的贷款条件与之抗衡。

    两者在租赁飞机的补贴上更是大打出手,你每架飞机补贴50万美元,我就补贴60万美元,你80万我就100万,一路攀升。最后,空客将每架租赁飞机的补贴金额提升到150万美元,兰世立和其签署了租赁10架飞机的合同,获得的补贴高达1500万美元(约1.2亿人民币)。

    兰世立尝到了甜头,在与发动机制造商、雷达制造商、GPS制造商、飞机座椅制造商的谈判中,他如法炮制。比如,选择飞机发动机制造商时,他让人将这一领域中的两家巨头——CFM与AIE都找来武汉,同时安排住进香格里拉酒店,“上午与CFM谈,下午与AIE谈,中午都安排在一起吃饭,这让他们坐不下去了,于是他们都端起了刺刀”。

    据兰世立透露,最后,仅仅从他的这些合作伙伴手里,东星航空额外拿到的现金及相关的设备、设施的补贴便多达8000多万美元,合6亿多元人民币。

  • 2006年5月19日,随着东星航空首航“武汉——上海”,兰世立也开始了他“危险”的飞行。据跟了兰五年多的东星员工透露,兰世立在创立东星航空之前,其实是个航空业的门外汉。兰事后也曾坦承,自己的航空专业知识几乎都是在半年时间内恶补的,也正是门外汉的作为,为后来东星航空陷入困境埋下伏笔。

    据透露,兰最先开始与飞机租赁方进行谈判,甚至都没有航空专业人士参与,曾一度因为不懂暂停谈判,从航空界高薪聘请十多名行业专家加入谈判队伍。更不可思议的是,东星最初认为,一架飞机只需配备一名机长和一名副驾驶即可,而事实上,民航法规通常要求,一架飞机至少需要五名机长和五名副驾驶,这让东星用于飞行员的预算陡然提升了5倍。

    此外,为应付燃眉之急,不得不开出行业天价,花300万元/人的价格(民航总局规定的最高流动费为210万元),从某航空公司挖走3名年龄已经超过45岁的机长。为了尽快组建飞行员队伍,东星开出了几乎是其他航空公司两倍价格的工资。他的这些举动,将各大航空公司搅得鸡犬不宁。

  • 投身航空业的兰世立,一贯是大手笔,想法也基本不受到任何约束。拟投资5.5亿元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西南侧购地千亩,建造停机坪、器材库、维修房及员工公寓等。但此计划在征地500亩后,直至东星航空破产也未动工。

    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规模,兰开通了香港、澳门航线,而且是一天一班,他聘请的航空专家不同意,因为武汉市场就这么大,没有客源,但兰听不进。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这些航班的上座率十分惨淡,一趟飞机上只有三五个客人的情况经常出现,兰却依然坚持照飞不误。

  • 东星航空的市场决策,很快便遭到了航空业惊人硬性支出成本的压力,而此时,兰世立已将所有押在航空业务上。

    为了维持航空公司的运转,东星集团开始拆东墙补西墙,通过旗下的其他业务来为航空输血。比如,兰世立将东盛地产原本应该用于地产项目的一亿元借款,缩水为一千万,其余九千万款项都被兰世立抽取用于发展东星航空业务。更有人指,东星地产存在一房两卖或者多卖的违法行为。

    此外,据后来与兰世立交恶的武汉市原副市长袁善腊透露,兰世立一度向与自己相熟的万科董事长求援,但遭到婉拒。

  • 东星集团的上述做法,与武汉银行界结下了“梁子”,无人再敢向东星放款。于是,兰世立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开始转向民间借贷,由此开启了与融众集团董事长谢小青的恩怨纠葛。

    双方融资合同显示:2007年融众先后借给兰世立三笔钱,分别是1000万元、5000万元和1500万元,期限3-6个月,月利率在2.5%-2.6%,外加0.55%的综合管理费。这也就是后来兰世立举报信中所谓“7500万元高利贷”的由来。谢小青介绍,借款合同里,规定兰世立所借款项必须用于相关的地产项目,“后来才知道,他把钱挪到航空上去了”。

    之后,谢小青决定监管资金使用去向,双方又签订苛刻的借款合同,据介绍,兰世立接受是因为高估手中的牌,那便是可能到来的高盛投资。然而天不遂人愿,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高盛自身难保,投资计划不了了之。

  • 高盛入股的事黄了,兰世立的如意算盘便落空了。这一年,航油涨价,5·12地震、广西大洪水、海南霍乱流行等天灾人祸,更令东星航空雪上加霜。“这么多因素,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结果是什么?全行业亏损。”在兰世立看来,他并没有错,如果有错的话,也只能说“运气太差了”。

  • 兰世立没能完成最后一搏,只好与谢小青签订东盛房产股权转让协议,但谢小青发现,这是一个“烂摊子”,谢小青拒绝支付剩余现金,东星再次陷入危机,最初由地产(东盛房地产)及旅游业务(东星国际旅游)向航空业务“输血”的设想不但没有实现,相反相互拖累、掣肘,甚至一度爆发高管讨薪事件。

    急于摆脱危机的兰世立,此时便萌生了卖掉东星航空或者部分股权的想法。最终,谢小青通过朋友找到了国航,“也就是说,国航重组东星航空,严格意义上说,是我引荐的”。

    对谢小青的这一说法,兰世立并没有否认,只不过,在他看来,这是谢小青设下的一个更大的圈套,“不然他为什么要帮我引进国航?”

  • 作为国企的国航非常慎重,特地提了一个要求:不能与东星对接,要与武汉市政府对接。站在国企的角度,国航的逻辑再正常不过:有了政府担保,即便出事了,也有人兜底。在国航的要求下,政府此时开始介入东星航空,武汉市原副市长袁善腊也卷入其中。

    2008年5月,因为拖欠民航建设基金太多,国家民航总局停飞了东星航空武汉到上海的航线。在袁的协调下,一家国企和一家民企出资,用东盛地产旗下部分资产做抵押,前后支付给国家民航局两笔款项共9000万元,正是从这一步开始,东星航空的命运就和政府绑在一起了。

  • 东星航空暴露的问题很快就让各方感到了丝丝寒意。彼时,有政府人员表示,“兰世立为了筹钱,早已把东星航空的股权抵押得干干净净,东星航空早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其财务紧张已经超出外界想象,比如:东星航空拖欠中航油方面大量油款,对方提出“不见现金不加油”,有一段时间,东星的飞行员不得不用铁皮箱子装着现金飞行。东星租了9架飞机,由于航材紧缺,只有8架正常飞,另外一架则被用来拆零件用。2008年12月开始,飞行人员的飞行补贴就已停发,2009年1月份的工资也没有着落。

    无奈之下,兰世立向国航和中航集团(国航隶属中航)求援,几经周折,在政府的推动下,与中航方面达成了收购条件。按照协议,中航集团以象征性的1元人民币价格,收购100%东星航空的股权,同时承担东星航空约4.5亿元的债务,加上其他算下来,中航为重组东星航空所付出的大约在6.7亿元。

  • 国航和东星航空的最后交接时间到来之际,兰世立单方面发布了一份声明,拒绝与中航集团合作。其中列了三条理由:“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与本公司因为思想理念和做事方法差异较大,与其难以合作”;“我公司规模太小,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太大,难以形成商业合作的基础”;“我公司的经营理念与其难以达成共识”。

    兰世立“临阵变卦”,让国航和武汉市政府措手不及。至此,东星航空事件,也不再是一家企业重组那么简单了,会议决定的第一条,就是当晚零点东星航空停航。对一家航空公司来说,这等于是宣判了死刑。和解已无可能,2009年,东星航空的破产清算被加速提上了日程。

    次年4月9日,武汉市中院认定,兰世立逃避追缴欠税5000万元,犯逃避追缴欠税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至此,兰世立也开启了自己的“申诉”路……

  • 从东星航空的败落来看,其失败客观条件来看,显而易见。东星航空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已失去重整价值,飞机、飞行人员、航线等基本条件已经丧失,且丧失了商业信誉。

    彼时,国内航空业普遍面临危机,国家当时主要任务是保住三大航空公司,对于民营航空无力资助,而民用航空的运营模式通常是靠外部资金运作,自有资金比例较低,一旦市场出现下滑或者萎缩,资金链问题会迅速暴露。

  • 部分经济学者认为,东星航空的失败反应出国有资本对民间资本的挤压现实,作为民营航空公司,东星航空的破产并非个案,但不论如何,东星航空最终成为了悲剧,在没有国有资本支持的前提下,民营航空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便是极大可能的灭亡。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东星航空的陨落还需从企业内部管理看,兰世立也难辞其咎,他似乎缺乏如春秋航空掌门人王正华的稳扎稳打,更喜欢资本运作,快速膨胀做大自己。

  • 东星走向失败,成为兰世立的一大败笔,除了客观因素以外,以及上述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失当决策作为以外,与兰世立自身管理方式、性格作风等有很大关联,祸起萧墙之内,应该更为贴切。

    归纳来讲,东星航空方面自身的问题包括:对风险预测不够,对行业不了解,又超常规发展,导致最终资本金缺乏;在运营中拖欠大量资金,例如航空租赁费,航油,航材等。即使东星集团在旅游和房地产方面有一些积累,但是这点家底儿对于航空对资金的需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这些,无疑与兰世立的狂妄自大、盲目自信、张狂偏执等相关。

  • 兰世立喜欢不按规则出牌,而且,思维非常超前,东星的发展史,深深地打上了“兰氏烙印”。“兰总就是这样一个人,别人不敢想的,他敢做。” 专门建设军训场地、一意孤行做决策等。

    资料显示,兰世立在东星的管理风格向来强硬甚至专断——曾有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获得的一份片段性的东星集团会议及内部交流纪要显示,兰世立总是习惯滔滔不绝地给员工、中层甚至其他高层灌输自己的思路与理念。

  • 兰世立笔下的自己是一个悲情英雄:所有失败都是时运不济或是遇人不淑,所有的官司纠纷都是遭人诬告。这或许是兰世立人生的一面,但还有一些兰世立没写到或不愿意写到的一些原因:他的想象力常常超越了制度现实和自己的资金能力;他赌性很强,但愿赌却不服输,甚至不惜破坏诚信的商业规则。再有,就是他在政商关系、资本方面拿捏有失妥当,最终走向对立,“和气生财”在他这里无从谈起。如今,他又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他能否像褚时健一样“东山再起”吗?

  • (完) 下期精彩,敬请期待!

    更多精彩内容_请点击:商业传奇

    商业传奇——我们关注每一位商业领袖及其公司与企业背后的传奇故事。

出品:网易财经中心商业频道

策划:杨顺霖 撰文\编辑:韩丛

网易商业易信官号

pics

在这读懂中国商业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网易商业易信公众号,更多资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