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辜胜阻对网易财经表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合作机制,使公共投资与民兴利而不与民争利。他说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让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成为增长的持久动力。以下是访谈实录:
网易财经: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保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政府投资一定程度上成了经济主导。对此,您认为在后危机时期,应该如何处理好公共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
辜胜阻: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政府公共投资对于保增长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在后危机时代要靠民间投资接力公共投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府公共投资调整经济运行的外部时滞短,见效快,指向性强,乘数效应大,调控效果明显。然而政府公共投资犹如一剂“强心针”,作用力强,但难以持久。相对公共投资而言,民间投资具有机制活、效率高、潜力大、可持续性强、有利于创业创新、就业效应强的特点,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与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需要拓宽民间投资领域,畅通投融资渠道,加大财税扶持,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投资方式,激活民间投资。同时,还要建立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合作机制,使公共投资与民兴利而不与民争利。
网易财经:金融危机实际上暴露了我国原有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您认为在后危机时代,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哪些结构失衡问题?
辜胜阻:后危机时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五大结构失衡:一是储蓄率过高,需要构建储蓄转化为消费和投资的机制。2008年,中国储蓄率为51.4%,而世界平均储蓄率仅为23.9%。储蓄率过高而消费不足,不利于扩大内需,也不利于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后危机时代,要积极构建储蓄转化为消费和投资的机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拓宽居民投资渠道。
二是在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中,投资过强而消费不足造成产能过剩,需要构建协调的动力机制。2009年保增长过程中,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92.3%,2010年上半年投资贡献率也达59.1%。投资过强而消费不足产生的产能过剩,一方面造成了企业销售困难,另一方面又产生对外需的进一步依赖。投资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最终需求,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我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从投资依赖转向消费支撑,构建消费支撑型发展模式。
三是在投资结构上,公共投资过多,民间资本空间小与民企融资难并存,迫切需要拓展民间投资的空间。2009年,全国非国有投资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落后4.8个百分点,比国企投资落后16.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相对不足。激活民间投资是解决经济结构失衡与增长动力不足问题的结合点。在后危机时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积极扩大民间投资。
四是在经济结构上,“虚”火太旺而导致实体经济“贫血”,迫切需要把大量游资引导到实体经济和实业中来。我国市场结构存在两极分化,一些垄断行业利润大好,而在一些竞争性行业中大量民营企业过度竞争,利润微薄。当前大量游资涌入房市、股市等虚拟经济,不仅增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风险,而且占用了实体经济的资金。后危机时代,要进一步推动垄断行业开放,并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转向实业。
五是在产业结构上,要改变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过高依赖,改变“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局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植新的增长点。房地产业是各行各业开发的先导,综合性强,关联效应大。但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也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房价过快上涨带来了多重负效应。在后危机时代,要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