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_网易财经

文字实录

网易财经9月10日讯 李斯璇:数字化金融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而是在全新互联网革新下产生的全新业态,这些业态可能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交易效率甚至是整体的金融架构,今天在座各位都是行业专家、行业从业者们,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他们: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先生,他同时也是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的主任;

渣打银行首席创新官Anju  Patwardhan女士;

宜信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唐宁先生;

前汇丰银行全球伊斯兰金融服务部创始首席执行官艾克伯(音)先生。

今天这场论坛同时也在央视财经微博、微信上现场直播,希望大家敬请关注。

第一个问题是“是”或“否”的表态的问题,希望大家简单表态,未来传统金融业态会被颠覆吗?觉得会被颠覆的举手。

大家都觉得不会被颠覆?

黄益平:我觉得完全取决于你怎么定义“颠覆”一词,我觉得不会改变现在金融的本质,但形态会发生很多变化。

李斯璇:我想问一下艾克伯先生,以前是银行家,现在是投资家,他以前曾经是汇丰银行全球伊斯兰金融服务部创始CEO。

艾克伯:技术的变化帮助银行每天对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它也为金融中介使用这些技术的机构创造了新的更多业务的机会,所有银行会继续存在,因为金融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李斯璇:所有这些商业银行不会消亡,对吧?

艾克伯:它们会变化,但它们不会消亡,您同意吗?

Anju  Patwardhan:我同意,银行现在在变革过程中,监管会改变银行的业态,这是一半的故事,还有一半故事是银行正在被技术所改变,创新和技术会改变银行的业态。银行运营的形式、它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但银行当然会继续存在。

李斯璇:新的互联网金融的形态有时候可能会绕道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但传统金融可能包括两个维度,包括商业银行的维度,可能也包括资本市场的维度,我们也看到逐渐的可能它会绕道资本市场,最近我看到一个故事,有个很有名的美剧,这个美剧想要拍电影,要融资,但它既没有找VC,也没有找PE,也没有找投资银行,而是在网上发起了产品众筹,意思就是如果你为他们捐助一千块美金,你就可以去片场探班,如果你捐出6500美金,主角就可以大声喊出你的名字,如果你捐出更多钱,可能有的主角会以你的名字来命名。

这样一个情况,最终他们有9万个粉丝共捐出570万美金,所以它其实是完全绕开了传统的融资形式,刚才说的可能算是产品的众筹,股权众筹可能也在逐渐放开,未来会不会给传统VC、PE甚至是投资银行带来很多压力?唐总以前是投资银行家,现在也转业了。

唐宁:对,我做过投行,也做了十多年天使投资,我觉得像众筹这样的创新模式,可以让更多感兴趣的人参与到众筹、万众创新,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都需要“带头大哥”,“带头大哥”还是需要我们这样有经验的专业投资人,天使投资,所以还是需要“带头大哥”来协同。

李斯璇:需要有“大哥”牵头,大家一起协同。

唐宁:至少现在是这样,至于以后大数据是不是能把创业家的特点分析得百分之百正确,供大家选择,也有可能,但可能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李斯璇:我想提问黄教授,前不久读您的书,您书里有一句话“巨大的市场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是完全领先于全世界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中国可能会先被颠覆呢?

黄益平:我觉得完全有可能,现在已经看到了,不管是第三方支付、小微贷款还是P2P,很多已经看到了,中国不光站到了这个产业链的顶端,其实我们现在是在领导互联网金融的潮流。在国内对很多传统的,包括你提到的商业银行、包括一些投资基金,造成了冲击,只不过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但我想补充说明的就是,金融的本质其实就是资金的融通,所以不管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做,它都不会改变,唯一要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也好、投资也好、资本市场也好,都是在中间做金融中介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做金融能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它未来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走向颠覆传统金融的根本关键。

李斯璇:在我们的理解力,互联网这种业态在先天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是有极大优势的。

黄益平:现在我们看到有很多,腾讯也好、阿里平台也好,很明显依据两个优势,第一个就是通过移动终端帮你找到、识别你潜在的交易对手;第二就是通过数据,现在还称不上大数据,对数据作出分析,其实是替代了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前耗时耗力的尽职调查,所以可以很快直接做过去,我对互联网金融有信心。

李斯璇:好的。刚才讲到了很多这样的业态,包括黄教授也提到了P2P,我们看到可能有些传统的大的金融机构为了不被颠覆也纷纷把触角伸向了新兴互联网金融的形式,比如说最近我读到了一条新闻就和渣打银行相关,8月21日中国P2P企业点融网得到了超过2亿美元的C轮融资,渣打银行是领头之一,我觉得这非常有意思,这也是中国国内P2P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融资,我想问一下渣打银行的Anju,什么是P2P?

Anju  Patwardhan:作为一个组织,我们会投资一些成长期的企业,也会寻求相应的战略目标,我们喜欢它的商业模式,喜欢他们和传统银行进行合作,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和我们一起在中国为我们的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在英国、在美国硅谷以及在亚洲都有类似投资,有一些新的技术在开发和发展过程当中很多都是以发达国家的客户为中心的,我们的战略是希望能够为亚洲、中东,甚至是非洲的客户,在多币种的环节之下为更多地区的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也会投资发达国家以外的企业,中国是我们的新兴市场投资重点之一,我们会选择中国一些比较有成长潜力的创新企业去进行投资。

李斯璇:您是渣打银行的首席创新官,目前您有商业银行的经验、投资银行的经验,渣打银行本身也有各方面的业务,在20年的时间里,你从创新官的角度来讲,认为银行汇变成什么样?

Anju  Patwardhan:大部分的银行会面目全非,很多银行会和技术公司合作、合资,它们会变得比今天的技术更加丰富,更加以客户为中心,关注用户体验,利用新技术做到这一点,更多新的技术公司会和美国及世界其它地区,我们都看到这样的趋势,更多技术公司会和银行合作。一些小的市场,比如东盟的市场、中东的市场,这些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像监管环境、合作伙伴之间,未来合作的前景都比较难以预测,但是在一些大的市场,像中国、美国这样的市场,我们相信技术类公司和银行会有更多的合作。

艾克伯:技术公司会做研究、做智囊,银行会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模式,比如说,谷歌的眼镜是技术,是一个工具,但有些银行利用谷歌的眼镜和客户合作,帮助他们处理财务报表,这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结合可能会未来银行变革成为很好的选择。

技术必须和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技术会成为一个合作的前提。

李斯璇:但我也想到最开始我们说的这句话,我们说,互联网金融可能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传统机构,去互联网化,虽然我们可能听到可以用谷歌眼镜读财务报表的故事,现在也有大的银行、金融机构都有了App,有了网上渠道,但这真的就是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吗?

黄益平:我觉得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可能是多样化的,我们想象一下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它提供的主要是什么服务,大多数其实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服务的这些客户,包括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个人,一般老百姓提供的服务,这些传统机构是不服务的。所以你一开始时看到阿里也好、腾讯也好,他们提供很多服务,其实是传统银行不做的,而且传统银行不屑于做,说实话。

后来它开始做一些技术,我们可以感受到,如果大家有机会去用一下大型银行的互联网工具,你就发现它的客户体验是不一样的,客户体验不一样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文化就是给有钱人、给大企业服务,它的成本就必须高,而互联网公司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屌丝企业,它的服务对象就是这样,但未来它是不是能够融合,我觉得这是值得观察的,因为大家学习都是很容易的。

但有一点我觉得很明显的就是,随着互联网的技术在金融里推广,我们需要直接用纸币的可能性越来越少,我们需要到银行去见银行职员,去取钱存钱的可能性越来越少,所以我觉得未来的传统银行会怎么变化,有各种可能性,有一点我觉得比较明确,现在很多大银行有很多员工、很多分行,今天是他们最大的竞争优势,十年以后就不一定了。

李斯璇:所以有的东西是一定会分位的,比如现在我们其实已经看不到,我小时候还听说“国库券”,股票也是以纸张的形式存在,现在都是电子化交易,这些东西已经成为文物了。在你们的预言中,不说未来十年,您觉得未来五年有哪些东西是会消失的?

唐宁:我觉得“互联网金融”一词可能会消失,因为十年之后,互联网、科技本来就成为金融内生的一部分,不会有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这样的金融是更好的金融,我们对“科技改变金融”的理解就是,一部分叫“技术让既有的产品服务更好”,还有一部分叫做“过去没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移动,有了大数据,物联网,可以产生服务更多、更好的人群”,所以我们讲未来十年之后可能就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个词了。

李斯璇: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唐总认为消失掉的是“互联网金融”这样一个词,也就是说过几年我们再开这样的论坛,已经不会有这样的议题设置了,黄总怎么认为?

黄益平:我基本同意唐总的看法,互联网归根到底是一种技术,就像我们发明了ATM以后,取钱就比较方便了,互联网刚才我提到了,一个是提供渠道,二是提供数据分析,帮我们做尽职调查,但它本身并没有改变资金融通的本质。

李斯璇:刚才您说“网点”可能会取消了。Anju。

Anju  Patwardhan:我觉得有很多银行的投资过去五到七年都是在移动银行这块,在未来五到十年,大家会越来越多地看到自动化、后台办公室自动化,会用更多人工智能,会用更多机器,会用更多机器人为客户服务,我们会看到很多自动化在这些领域,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好,客户以后可能会用生物技术、或是用手机就可以作为信用卡支付,有人非常喜欢这种设计。

艾克伯:我觉得未来五年还可能发生的是技术和分析,会创造新的积分卡,给风投、给其它全球市场创造衡量指标,对中小企业也是一样,比如说肯尼迪政府学院就有中小企业得分卡、风投得分卡,他们用在南非以及其它国家,银行和政府都会参加这样的项目,共同资助中小企业,这样可以使金融更加民主化,也会粗省心的商业模式,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成长领域。

李斯璇:咱们提到银行,刚才黄教授说可能以后网点会变少,人工智能会替代很多现在很多人来做的事情,传统银行有上万的员工,他们该去哪儿呢?

黄益平:以后生产率提高了,没必要每人都上五天班,八个小时,我们可以花更多时间休闲,生产率提高了以后。但我其实想……

李斯璇:我觉得一天休息四天特别好。

黄益平:我其实想补充的一点,不一定是消失,如果互联网技术帮助我们金融真的发挥作用的话,其实就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我们现在看到的,尤其在中国,我们的金融体系主要就是银行为主,其实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的地位相对比较小一点,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直接融资你需要投资者本身能够做分析、能够做决策,现在我们很多老百姓做不了这个,主要只能靠银行,但如果信息、大数据分析可以帮每个人都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做决策,我觉得未来会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间接融资比例越来越小,直接融资的比例越来越大,我自己去做投资,我自己选择产品,不需要通过银行、通过其它中介机构来做。

李斯璇:有个问题我很好奇,我想请教一下,以前我们学金融课的时候也讲到信息不对称的事情,但如果说未来由于有了互联网金融的帮助,我们达到了信息几乎是完全对称的情况,会是什么情况?

唐宁:比较难。我们的认识和体会是,最终可能还是以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说一些简单的、比较标准的、产品化强的事儿适合这样的方式,例如说一些简单的、比较标准的、产品化强的事儿能够通过互联网干,但大家想一想,比较复杂的保险产品、税务规划,甚至遗产传承,写遗嘱这事儿可能不太容易自个儿在手机上做,类似这样一些服务性更强的,对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需要有人性层面把握的,可能还会是线下面对面的逻辑。

另外一个,小微企业、微企业主等等,例如以保险为例,可能还是需要通过人的推介让他们了解,相对比较复杂。

李斯璇:明白,现在我们讲O2O,可能不是线上到线下的概念,它可能更多是线上线下深度的结合。

唐宁:线上+线下。

李斯璇:对。前面我们多次提到了P2P词语,聊互联网金融之前我问很多周围的朋友,很多观众朋友们对这个话题都很感兴趣,因为现在P2P一词在普通媒体上曝光率也非常高,但我觉得用我周围亲朋好友的感受,总结起来就是有点儿期待又怕受伤害,因为他们听到了很多“年化10%”甚至更高收益率的故事,但他们也听到了很多P2P跑路的故事,唐总,您要怎样说服这些观众朋友们呢?

唐宁:P2P这样一个模式从九年多钱宜信公司成立,在中国已经有相当一段积累了,那时候都不叫P2P,我们不知道在欧洲和美国也有类似这样的创新,当时就叫“个人对个人”,后来才把P2P舶来,早年做市场教育的时候大家就问我,你们这个“P2P”是干啥的?还问我“你们是不是银行?”我说,不是银行,他也不听我们到底是什么就走了,一直到今天,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P2P市场,造就了世界规模最大的P2P平台。

我觉得一方面有这种像刚才黄老师讲的先天的服务小微的这群未被传统金融体系所覆盖人群的优势,另外,我们今天可以通过科技的方式去进行服务,所以是双轮驱动的创新。那么,作为出借人、投资者来讲,他可以小额分散地参与,过往要是有几万块钱、十几万块钱,你是很难参与到这种理财方式之中的。另外,你可以很个性化地去选择它、不选择它,同时选择它,不选择它,同时你还可以打得很散,所以这些对于理财者都是很好的新的可能。

那么对于借款人来讲,这些小微过去未被覆盖,这些个人过去未被覆盖,那么今天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去覆盖,我们研究过,北京网贷行业银行专门就“跑路”问题加以研究,主要还是那些道德上有问题的,它就根本是在利用这些创新模式做坏事儿,所以打击非法集资,以及和银行类机构合作,做交易资金托管、监督、存管,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我相信做了这样的举措之后,今后“跑路”现象会大大减少,人跑了,钱跑不了。

李斯璇:所以这个问题是说,它是一个道德上的问题,还是一个监管上的问题,其实字面上理解P2P,是个人对个人的,平台应该对平台,我收取服务费,不应该提供担保。但我听说在中国其实绝大多数的P2P企业,您刚才说“不是银行”,可他们会赚取息差,提供担保,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其实干的有点儿像银行的事儿,有点儿像资金池的事情了。现在我们知道出了指导意见,以后要杜绝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指导意见现在也没说如果真的做了要怎么办,但我们已经看到这个指导意见了。所以我想问的是,宜信这样的企业需要转型吗?

唐宁:您刚才的描述我觉得其实和P2P领域之中领先的、主要的机构的做法还是不同的,像刚才谈到的“资金池”问题,谈到的保本保息问题,从宜信发明这个P2P模式一开始就是坚决杜绝的。

李斯璇:宜信只是一个平台?

唐宁:宜信以及行业中其它领先机构来讲,对于P2P模式作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的定位一直是坚守的,这样指导意见的出台,我觉得对于整个刚才咱们谈到的很多道德问题有非常大的关键性的解决,另外,除了道德风险,还有信用风险,可能一会儿咱们也会谈到,像征信等方面,就算认真想做P2P服务,是不是能控制好信用风险呢?现在来讲,我们的借款人一定要去拿他的个人征信报告,拿到我们这里,我们还要做反欺诈工作等等,如何能够在数据获取、数据甄别方面有所突破,其实指导意见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

李斯璇:所以说其实您提到的征信,不光对于P2P重要,它可能是我们谈互联网金融完全不可忽视的一个很重大的议题,就是征信,现在有人说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大数据征信的时代到来了,刚才艾克伯先生讲到了SME的征信;但未来对于个人征信,比如蚂蚁金狐下有芝麻征信,同时有八家企业都获得了征信准入门槛,未来还会有更多,他们可能为传统征信方式提供了不同的维度,但我有一个疑问,现在有芝麻征信,未来可能有“花生征信”、“绿豆征信”、“红豆征信”,但一个人可能应该只有一套特别完整的征信报告,我有十份征信报告的意义是不大的,那么谁来做整合者,谁来拥有这个数据?他有没有数据分享?

黄益平:现在我觉得征信工作应该以央行为主,所以央行自己就有一套,当然像你说的芝麻征信,因为它是完全用自己的数据建立起来的,而且央行和阿里之间有合作,我相信不管是以后整合在一起紧密的,或是松散的,相互之间合作是一个必然趋势。至于以后通过央行或监管机构,哪怕是政府,政府也有很多信息是有用的,税收、电费……各种信息集中在一起,对于判断一个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征信状况也有用,所以渠道可以是多样的,至于我们以后整合成一个平台或是一个松散的合作,包括芝麻信用等继续运作下去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我觉得多种可能都是可以存在的。

李斯璇:我听说现在P2P这部分其实也没有纳入到央行的征信系统,您觉得未来会不会被纳入,或者应不应该被纳入?

黄益平:我觉得应该被纳入,其实已经有机构开始尝试做这方面的工作了。

艾克伯:我觉得征信机构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它们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也有一些软件,中央银行有一些指导原则,或者银行需要了解你的顾客,它才可以给你贷款,我们可以独立地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估某个个人或贷款人的信用状况,技术在未来应该会改变一切,它会提高透明度,不管是P2P还是其它一些新的平台,应该可以提高透明度,利用这些技术来保证相关政府的指引或一些行业的指引它能够遵守。

李斯璇:渣打银行这样的大银行你们自己是投资一些算法来帮助你们进行风险管理的吗?

Anju  Patwardhan:从P2P的角度来讲,不仅是中国,还有很多其它国家,首先他们要做向小微企业贷款的工作,原先这些小微企业贷不到款,现在小微企业通过P2P能够进入贷款市场获得相关资金来帮助他们业务的发展,这是大部分大银行不愿意做的事情。

P2P公司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社交媒体等等做他们的工作,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使用社交媒体的数据,利用一些大数据的分析,其实是能够给我们作为一个征信局数据的补充,但从金融行业的角度来讲,单纯使用所谓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数据,它的准确性是很差的。所以如果我们有一个平台,再结合不同的数据来源,你需要去考察你的数据分析出的结果是否能够真正指导你的贷款决策。因为作为银行也好、P2P也好,最终你贷款的决定是取决于你对目标贷款人的了解,你要快速作出决定,还需要了解它的情况。

但我不是很确定客户是否真正理解这个风险,跟银行存款相比,你把钱贷给P2P公司,风险是要大很多的,所以投资者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从投资的角度来讲,风险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斯璇:卡恩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财富或金融的民主化。他的意思是极大降低了所有金融的维度,作为投资者、作为想要融资的人和作为消费者的门槛,这个过程中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我们刚才讲了比较技术性的话题,现在请每个人在互联网语态下设想一下场景,未来十年我们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在互联网金融的情况下,能不能想象一种场景?

唐宁:如果十年后“互联网金融”一词消失了,我觉得反而是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和胜利,作为消费者,在理财时是不是会有一个机器人帮助他做很多事儿,因为在美国现在也有机器人理财的方式,但我觉得,除了依赖机器人之外,线下还要有特别值得信任的财富管理伙伴,应该是一个线上线下O&O的模式。只不过现在都在美国一些地方发生,当进入到一个银行场景,其实是一个和咖啡厅长得差不多的环境,你是去里面喝一杯咖啡,但当你喝咖啡的时候,给你服务的人恰好就是银行的职员,他会问你对于银行一些应用使用的感受,他其实在搜集客户的反馈,所以成了体验经济,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李斯璇:所以体验很重要,而且未来银行职员大幅度减少,一个星期工作三天,那时候受惠互联网金融最大的行业可能是旅游业或一系列娱乐行业,黄教授怎么看?

黄益平:我觉得如果说获益的话,不光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本身,包括机器人,都会大大提高我们的生产率,我们都不需要工作那么长时间,除了教授以外。但我能想象到的就是,老百姓会越来越少的把钱存在银行,让别人帮你理财,而是你自己可以帮自己做决定,因为它可以给你提供各种分析,你可以选择保险产品,可以选择债券产品,可以通过外汇产品,信息如果用得好,降低我们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尽管我同意唐总刚才说的,最终,尤其是高端客户还是需要个性化服务,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就像我们的支付宝、余额宝已经能解决很多问题,不需要再去银行。

李斯璇:投资门槛大幅度降低,融资的门槛可能也会大幅度降低,如果一旦有好点子的话,未来虽然可能目前还需要很多“领头人”给你做背书,可能也许未来会是一个众筹欣欣向荣的时代,你觉得会有这种可能性吗?我们周围看到的很多电影都是我们朋友自己筹资拍的。

黄益平:我觉得很有可能,其实前面唐总说的我也同意,现在我们很多股权众筹把钱放在一起,但最终还需要领头人帮助我们做,其实它说明的是什么?说明在目前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完全远远不够让每一个老百姓真正做充分的决策,包括参与管理,所以还是需要有一个领头人,我们做的股权众筹其实更多是把老百姓的钱集中在一起,如果是未来这个信息问题真正解决了,每个人都能像领头人来解决,金融民主化以后,也许领头人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但目前来看只能是一种设想的场景。

李斯璇:不过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十年以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Anju  Patwardhan:我非常同意黄教授刚才讲的,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金融服务提供的方式和渠道会发生变化,比如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一些设备能够帮助完成在购物过程当中的支付,完成传统银行做的工作,我们发现消费者的需求会增加,会多元化,他们会要求有更强的分析能力,但基本的金融本质的融资、筹资功能,它的本质还是会继续存在,所以银行会继续存在。

李斯璇:可能以后包括主持人都是一个全息虚拟的,我们也失业了,可以旅游了。

艾克伯:十年之后,我们会有更大的金融包容,每一个领域,比如存款的民主化,我们有更多获取风险投资资金的机会,有更好的征信系统,我们有一些软件能够帮助普通老百姓进行理财,大型机构和小型机构、和个人要遵循相同的监管规则等等,所以我们相信这样的一个金融包容程度的提高和金融民主化的进程会使我们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李斯璇:刚才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词,“监管”,我们要达到那样的未来,中间的政策监管也许不是同步的,它可能是落后的,因为它不是先知,但对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监管,因为有时候会有人觉得可能握得太紧会形成倒退,有的觉得跟得不够会有系统风险、安全上的漏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监管?

黄益平:我们还是需要有信息披露、还是需要透明,还是需要尽职调查,但我觉得监管和创新之间需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很重要,尤其很多金融创新,如果一开始就卡死了,也就不会有金融创新,但监管,我个人觉得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说的,防范系统性风险,如果没有系统性风险我觉得创新问题都不太大,当然这背后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来不应该是问题的,现在变成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是这个产品不行了,你要自己承担责任,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刚性对付等等,我觉得创新下去是很困难的。

李斯璇:底线和红线是解决系统性风险,但问题在于往往监管落后于创新,往往监管层的人也不是咱们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刚才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测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一个很重要的形态,它可能是一个混业模式,以前我们分了银行、分了保险、分了证券,但互联网金融它是打破这种分业经营的混业经营,可能一个手机、一张卡都不存在就囊括了所有方方面面,但现在我们看到一些指导意见还是分业监管的形式,美国有Jobs的法案,好象是有共同监管的法案,未来会不会是这样的方向呢?

唐宁:我觉得几个认识,一个就是说,其实投资者教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投资者教育做到位了,非常非常重要的。投资者教育做到位了,真正让市场的参与者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例如美国来讲,如果有一个机构或者一个平台跟理财者说我可以帮助您理财,我有一个好的想法,那么理财者就会问,请把你过往的业绩拿出来我看一看,你们到底是一群具有什么背景的人,做过什么事情,现在可以帮助我。

但是在中国似乎有一个现象,总是有人敢说,而且有人敢信,我觉得在投资者教育这方面来讲,应该把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例如说关于资产配置方面的教育,关于每一个资产类别、每一个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风险收益配比情况怎么,这方面的教育。

另外一个认识,我觉得创新监管似乎也需要打组合拳,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系,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问题,更多也需要中央的、地方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媒体、智库等等,以及最终向消费者和投资者,大家一起参与起来,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的、包容性的、智慧的创新监管体系。

李斯璇:总结起来是两个维度,在监管方面我们需要一个组合拳,因为它是一个全新混业的形式,另一方面,唐总提到的非常重要,除了监管之外,投资者教育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这个市场上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两方面可能我们都需要很多注意力。

Anju?

Anju  Patwardhan:有了现有的数字革命,监管者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英国政府几个月前发表一篇文章,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在未来五到十年做得更好,监管者怎样转变,支持创新,但同时也要平衡保护消费者、资本市场稳定等目标。

我们会看一下这个结果最后是怎样的,但我觉得在未来最有可能的就是监管者不仅会监管金融机构,也会监管金融机构的活动,我们已经看到英国、香港的支付行业有类似事情发生,也许其它地方也会推广。

李斯璇:监管对象并不是金融机构本身,而是所有的这些金融活动,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个监管上比较行之有效的思路。艾克伯先生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艾克伯:首先我们应该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必须要在参赛选手和裁判员之间做一个选择,不能既参赛又当裁判,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好的市场机制,但这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另外我觉得金融体系应该进行彻底的改变,彻底的充足,比如说支付体系,英国报告也谈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必须要进行的改革,我们在一定的时候必须要开展,现在做的并不是很有效,还没有达到目标。第三点就是我们这个监管需要进行协调,在不同的监管层面,另外刚才也有嘉宾提到投资者教育,因为进行大众教育需要花很长时间,总体而言,我们对于金融行业能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李斯璇: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现在50分钟过去了,互联网金融的每个点我们都是蜻蜓点水地点到了一点,但接下来也会有十分钟的时间交给在场的观众朋友,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在场嘉宾提出。女士优先。

现场提问:您好,我叫Dana,我有一个问题,您提到了十年后的趋势,关于技术不是挑战,其它的,比如互操作性或是数字的转型,当然还有监管,所有这些,哪一个挑战是在十年中最重要的,是我们最急于要解决的,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最终实现互联网金融。

另外一个,我们看到了很多创新,比如说智能手机,但是在融合这块我们却没有看到更强劲的趋势,各位有什么见解?

Anju  Patwardhan:我觉得这两点并不是完全排它的,银行对金融的包容性也会增加,我们跟美国的公司、非洲的公司也有合作,而且跟运营商也有很多合作,在互操作性方面也是,如果你增加这种模式、增加更多设备的话,有时候消费者会感到不是很清楚、不是很明朗。

唐宁:有关数据、大数据也好,数据应用也好,帮助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但随着数据越来越多,到底数据的从属,是谁的数据,是平台的数据还是谁的数据,消费者到底在安全和便利之间如何把握这样的度,似乎我们今天的90后、95后在便利方面诉求更多,随着他们的成长以及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发生,安全很可能也将成为他们的关注点,怎样去找到这样一个平衡。我们的认识是,首先,数据应该是消费者个人的数据。

李斯璇:现在数据的归属权问题也是互联网金融探讨的非常大的热点,包括在第三方等等问题上,数据究竟属于谁。

唐宁:这是国际难题,不光是咱们中国金融创新需要面对的。

李斯璇:您的解读,您觉得数据永远是属于消费者个人的?

唐宁:对,属于消费者个人,消费者个人可以由权请相关机构帮助他根据数据创造价值,这样的逻辑。但是我理解在实操过程当中这其实是比较难以在现阶段很好的解决的。

李斯璇:Anju  Patwardhan,在银行的角度,银行也掌握了非常多的数据,在您看来数据的归属权应该属于谁?它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Anju  Patwardhan:是的,银行确实掌握着很多消费者的数据,它也了解很多监管者的要求,关于消费者隐私权,银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监管有一些套利行为,信息不对称的时候,银行怎样保护数据的安全,这也确实是我们非常重视的课题,我非常同意,至少应该取得客户的同意然后再使用他们的数据。

李斯璇:我看到黄教授在点头。

黄益平:我是在点头,我觉得个人的权利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所有数据都是个人拥有、个人同意才能分析的话,我们也就不会有大数据。

李斯璇:这个“大数据”的度到底在哪里呢?因为我们其实知道,因为现在有一些手机App我们不小心就点了“同意”,它可能就能看到我们的手机,包括里面的照片,可以看到我们所有的短信,可以分析出来我是男是女,我的消费习惯是什么样的,我周围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他可以精准地投放广告,甚至在未来这些数据会有更多的商业模式和更多的应用,这个线在哪里?

黄益平:我只能说现在还真是处在这个探索阶段,其实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不是特别清楚最终的线会划在哪儿,就像唐总说的,很多人对影视版权问题更加重视,我相信这个问题以后不会随便点,这本身就是你的意识,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许你就不会那么随便点了,但这个边界我想就像博弈一样的,随着技术的变迁,随着金融场景的变化,我觉得它是会动态变化的。

李斯璇: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也是等到了现在有观众提起,再点一下这个问题,确实,像唐总说的,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看看有什么补充的吗?

艾克伯:我想要谈一下十年后什么是最大的挑战,世界上有很多的公司要解决个性化方面内涵或外延的问题,但十年之后,如果我们还没有解决金融体系改革的问题,比如说支付系统,那么我们就继续会有银行体系周期性的风险,因为如果危机产生的话,央行会非常具有保护性,这些对对于投资和储蓄的全球化或自由化来说,都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依据道德的标准,同时还有全球的标准,我觉得这是十年内最大的挑战,金融体系结构的改革。

李斯璇:总体来说的话,互联网金融确确实实在改变全球的金融格局,要为今天做一个收尾的话,其实我在我们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找到一段我觉得很有意义的话,它说: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它既需要市场的驱动,也需要鼓励创新,也需要政策助力,促进健康发展。我们都共同期待有这样一个美好而健康的未来。

再次谢谢各位参与今天的这场讨论。李斯璇:数字化金融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而是在全新互联网革新下产生的全新业态,这些业态可能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交易效率甚至是整体的金融架构,今天在座各位都是行业专家、行业从业者们,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他们: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先生,他同时也是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的主任;

渣打银行首席创新官Anju  Patwardhan女士;

宜信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唐宁先生;

前汇丰银行全球伊斯兰金融服务部创始首席执行官艾克伯(音)先生。

今天这场论坛同时也在央视财经微博、微信上现场直播,希望大家敬请关注。

第一个问题是“是”或“否”的表态的问题,希望大家简单表态,未来传统金融业态会被颠覆吗?觉得会被颠覆的举手。

大家都觉得不会被颠覆?

黄益平:我觉得完全取决于你怎么定义“颠覆”一词,我觉得不会改变现在金融的本质,但形态会发生很多变化。

李斯璇:我想问一下艾克伯先生,以前是银行家,现在是投资家,他以前曾经是汇丰银行全球伊斯兰金融服务部创始CEO。

艾克伯:技术的变化帮助银行每天对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它也为金融中介使用这些技术的机构创造了新的更多业务的机会,所有银行会继续存在,因为金融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李斯璇:所有这些商业银行不会消亡,对吧?

艾克伯:它们会变化,但它们不会消亡,您同意吗?

Anju  Patwardhan:我同意,银行现在在变革过程中,监管会改变银行的业态,这是一半的故事,还有一半故事是银行正在被技术所改变,创新和技术会改变银行的业态。银行运营的形式、它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但银行当然会继续存在。

李斯璇:新的互联网金融的形态有时候可能会绕道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但传统金融可能包括两个维度,包括商业银行的维度,可能也包括资本市场的维度,我们也看到逐渐的可能它会绕道资本市场,最近我看到一个故事,有个很有名的美剧,这个美剧想要拍电影,要融资,但它既没有找VC,也没有找PE,也没有找投资银行,而是在网上发起了产品众筹,意思就是如果你为他们捐助一千块美金,你就可以去片场探班,如果你捐出6500美金,主角就可以大声喊出你的名字,如果你捐出更多钱,可能有的主角会以你的名字来命名。

这样一个情况,最终他们有9万个粉丝共捐出570万美金,所以它其实是完全绕开了传统的融资形式,刚才说的可能算是产品的众筹,股权众筹可能也在逐渐放开,未来会不会给传统VC、PE甚至是投资银行带来很多压力?唐总以前是投资银行家,现在也转业了。

唐宁:对,我做过投行,也做了十多年天使投资,我觉得像众筹这样的创新模式,可以让更多感兴趣的人参与到众筹、万众创新,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都需要“带头大哥”,“带头大哥”还是需要我们这样有经验的专业投资人,天使投资,所以还是需要“带头大哥”来协同。

李斯璇:需要有“大哥”牵头,大家一起协同。

唐宁:至少现在是这样,至于以后大数据是不是能把创业家的特点分析得百分之百正确,供大家选择,也有可能,但可能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李斯璇:我想提问黄教授,前不久读您的书,您书里有一句话“巨大的市场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是完全领先于全世界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中国可能会先被颠覆呢?

黄益平:我觉得完全有可能,现在已经看到了,不管是第三方支付、小微贷款还是P2P,很多已经看到了,中国不光站到了这个产业链的顶端,其实我们现在是在领导互联网金融的潮流。在国内对很多传统的,包括你提到的商业银行、包括一些投资基金,造成了冲击,只不过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但我想补充说明的就是,金融的本质其实就是资金的融通,所以不管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做,它都不会改变,唯一要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也好、投资也好、资本市场也好,都是在中间做金融中介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做金融能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它未来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走向颠覆传统金融的根本关键。

李斯璇:在我们的理解力,互联网这种业态在先天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是有极大优势的。

黄益平:现在我们看到有很多,腾讯也好、阿里平台也好,很明显依据两个优势,第一个就是通过移动终端帮你找到、识别你潜在的交易对手;第二就是通过数据,现在还称不上大数据,对数据作出分析,其实是替代了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前耗时耗力的尽职调查,所以可以很快直接做过去,我对互联网金融有信心。

李斯璇:好的。刚才讲到了很多这样的业态,包括黄教授也提到了P2P,我们看到可能有些传统的大的金融机构为了不被颠覆也纷纷把触角伸向了新兴互联网金融的形式,比如说最近我读到了一条新闻就和渣打银行相关,8月21日中国P2P企业点融网得到了超过2亿美元的C轮融资,渣打银行是领头之一,我觉得这非常有意思,这也是中国国内P2P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融资,我想问一下渣打银行的Anju,什么是P2P?

Anju  Patwardhan:作为一个组织,我们会投资一些成长期的企业,也会寻求相应的战略目标,我们喜欢它的商业模式,喜欢他们和传统银行进行合作,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和我们一起在中国为我们的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在英国、在美国硅谷以及在亚洲都有类似投资,有一些新的技术在开发和发展过程当中很多都是以发达国家的客户为中心的,我们的战略是希望能够为亚洲、中东,甚至是非洲的客户,在多币种的环节之下为更多地区的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也会投资发达国家以外的企业,中国是我们的新兴市场投资重点之一,我们会选择中国一些比较有成长潜力的创新企业去进行投资。

李斯璇:您是渣打银行的首席创新官,目前您有商业银行的经验、投资银行的经验,渣打银行本身也有各方面的业务,在20年的时间里,你从创新官的角度来讲,认为银行汇变成什么样?

Anju  Patwardhan:大部分的银行会面目全非,很多银行会和技术公司合作、合资,它们会变得比今天的技术更加丰富,更加以客户为中心,关注用户体验,利用新技术做到这一点,更多新的技术公司会和美国及世界其它地区,我们都看到这样的趋势,更多技术公司会和银行合作。一些小的市场,比如东盟的市场、中东的市场,这些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像监管环境、合作伙伴之间,未来合作的前景都比较难以预测,但是在一些大的市场,像中国、美国这样的市场,我们相信技术类公司和银行会有更多的合作。

艾克伯:技术公司会做研究、做智囊,银行会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模式,比如说,谷歌的眼镜是技术,是一个工具,但有些银行利用谷歌的眼镜和客户合作,帮助他们处理财务报表,这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结合可能会未来银行变革成为很好的选择。

技术必须和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技术会成为一个合作的前提。

李斯璇:但我也想到最开始我们说的这句话,我们说,互联网金融可能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传统机构,去互联网化,虽然我们可能听到可以用谷歌眼镜读财务报表的故事,现在也有大的银行、金融机构都有了App,有了网上渠道,但这真的就是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吗?

黄益平:我觉得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可能是多样化的,我们想象一下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它提供的主要是什么服务,大多数其实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服务的这些客户,包括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个人,一般老百姓提供的服务,这些传统机构是不服务的。所以你一开始时看到阿里也好、腾讯也好,他们提供很多服务,其实是传统银行不做的,而且传统银行不屑于做,说实话。

后来它开始做一些技术,我们可以感受到,如果大家有机会去用一下大型银行的互联网工具,你就发现它的客户体验是不一样的,客户体验不一样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文化就是给有钱人、给大企业服务,它的成本就必须高,而互联网公司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屌丝企业,它的服务对象就是这样,但未来它是不是能够融合,我觉得这是值得观察的,因为大家学习都是很容易的。

但有一点我觉得很明显的就是,随着互联网的技术在金融里推广,我们需要直接用纸币的可能性越来越少,我们需要到银行去见银行职员,去取钱存钱的可能性越来越少,所以我觉得未来的传统银行会怎么变化,有各种可能性,有一点我觉得比较明确,现在很多大银行有很多员工、很多分行,今天是他们最大的竞争优势,十年以后就不一定了。

李斯璇:所以有的东西是一定会分位的,比如现在我们其实已经看不到,我小时候还听说“国库券”,股票也是以纸张的形式存在,现在都是电子化交易,这些东西已经成为文物了。在你们的预言中,不说未来十年,您觉得未来五年有哪些东西是会消失的?

唐宁:我觉得“互联网金融”一词可能会消失,因为十年之后,互联网、科技本来就成为金融内生的一部分,不会有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这样的金融是更好的金融,我们对“科技改变金融”的理解就是,一部分叫“技术让既有的产品服务更好”,还有一部分叫做“过去没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移动,有了大数据,物联网,可以产生服务更多、更好的人群”,所以我们讲未来十年之后可能就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个词了。

李斯璇: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唐总认为消失掉的是“互联网金融”这样一个词,也就是说过几年我们再开这样的论坛,已经不会有这样的议题设置了,黄总怎么认为?

黄益平:我基本同意唐总的看法,互联网归根到底是一种技术,就像我们发明了ATM以后,取钱就比较方便了,互联网刚才我提到了,一个是提供渠道,二是提供数据分析,帮我们做尽职调查,但它本身并没有改变资金融通的本质。

李斯璇:刚才您说“网点”可能会取消了。Anju。

Anju  Patwardhan:我觉得有很多银行的投资过去五到七年都是在移动银行这块,在未来五到十年,大家会越来越多地看到自动化、后台办公室自动化,会用更多人工智能,会用更多机器,会用更多机器人为客户服务,我们会看到很多自动化在这些领域,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好,客户以后可能会用生物技术、或是用手机就可以作为信用卡支付,有人非常喜欢这种设计。

艾克伯:我觉得未来五年还可能发生的是技术和分析,会创造新的积分卡,给风投、给其它全球市场创造衡量指标,对中小企业也是一样,比如说肯尼迪政府学院就有中小企业得分卡、风投得分卡,他们用在南非以及其它国家,银行和政府都会参加这样的项目,共同资助中小企业,这样可以使金融更加民主化,也会粗省心的商业模式,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成长领域。

李斯璇:咱们提到银行,刚才黄教授说可能以后网点会变少,人工智能会替代很多现在很多人来做的事情,传统银行有上万的员工,他们该去哪儿呢?

黄益平:以后生产率提高了,没必要每人都上五天班,八个小时,我们可以花更多时间休闲,生产率提高了以后。但我其实想……

李斯璇:我觉得一天休息四天特别好。

黄益平:我其实想补充的一点,不一定是消失,如果互联网技术帮助我们金融真的发挥作用的话,其实就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我们现在看到的,尤其在中国,我们的金融体系主要就是银行为主,其实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的地位相对比较小一点,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直接融资你需要投资者本身能够做分析、能够做决策,现在我们很多老百姓做不了这个,主要只能靠银行,但如果信息、大数据分析可以帮每个人都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做决策,我觉得未来会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间接融资比例越来越小,直接融资的比例越来越大,我自己去做投资,我自己选择产品,不需要通过银行、通过其它中介机构来做。

李斯璇:有个问题我很好奇,我想请教一下,以前我们学金融课的时候也讲到信息不对称的事情,但如果说未来由于有了互联网金融的帮助,我们达到了信息几乎是完全对称的情况,会是什么情况?

唐宁:比较难。我们的认识和体会是,最终可能还是以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说一些简单的、比较标准的、产品化强的事儿适合这样的方式,例如说一些简单的、比较标准的、产品化强的事儿能够通过互联网干,但大家想一想,比较复杂的保险产品、税务规划,甚至遗产传承,写遗嘱这事儿可能不太容易自个儿在手机上做,类似这样一些服务性更强的,对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需要有人性层面把握的,可能还会是线下面对面的逻辑。

另外一个,小微企业、微企业主等等,例如以保险为例,可能还是需要通过人的推介让他们了解,相对比较复杂。

李斯璇:明白,现在我们讲O2O,可能不是线上到线下的概念,它可能更多是线上线下深度的结合。

唐宁:线上+线下。

李斯璇:对。前面我们多次提到了P2P词语,聊互联网金融之前我问很多周围的朋友,很多观众朋友们对这个话题都很感兴趣,因为现在P2P一词在普通媒体上曝光率也非常高,但我觉得用我周围亲朋好友的感受,总结起来就是有点儿期待又怕受伤害,因为他们听到了很多“年化10%”甚至更高收益率的故事,但他们也听到了很多P2P跑路的故事,唐总,您要怎样说服这些观众朋友们呢?

唐宁:P2P这样一个模式从九年多钱宜信公司成立,在中国已经有相当一段积累了,那时候都不叫P2P,我们不知道在欧洲和美国也有类似这样的创新,当时就叫“个人对个人”,后来才把P2P舶来,早年做市场教育的时候大家就问我,你们这个“P2P”是干啥的?还问我“你们是不是银行?”我说,不是银行,他也不听我们到底是什么就走了,一直到今天,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P2P市场,造就了世界规模最大的P2P平台。

我觉得一方面有这种像刚才黄老师讲的先天的服务小微的这群未被传统金融体系所覆盖人群的优势,另外,我们今天可以通过科技的方式去进行服务,所以是双轮驱动的创新。那么,作为出借人、投资者来讲,他可以小额分散地参与,过往要是有几万块钱、十几万块钱,你是很难参与到这种理财方式之中的。另外,你可以很个性化地去选择它、不选择它,同时选择它,不选择它,同时你还可以打得很散,所以这些对于理财者都是很好的新的可能。

那么对于借款人来讲,这些小微过去未被覆盖,这些个人过去未被覆盖,那么今天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去覆盖,我们研究过,北京网贷行业银行专门就“跑路”问题加以研究,主要还是那些道德上有问题的,它就根本是在利用这些创新模式做坏事儿,所以打击非法集资,以及和银行类机构合作,做交易资金托管、监督、存管,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我相信做了这样的举措之后,今后“跑路”现象会大大减少,人跑了,钱跑不了。

李斯璇:所以这个问题是说,它是一个道德上的问题,还是一个监管上的问题,其实字面上理解P2P,是个人对个人的,平台应该对平台,我收取服务费,不应该提供担保。但我听说在中国其实绝大多数的P2P企业,您刚才说“不是银行”,可他们会赚取息差,提供担保,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其实干的有点儿像银行的事儿,有点儿像资金池的事情了。现在我们知道出了指导意见,以后要杜绝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指导意见现在也没说如果真的做了要怎么办,但我们已经看到这个指导意见了。所以我想问的是,宜信这样的企业需要转型吗?

唐宁:您刚才的描述我觉得其实和P2P领域之中领先的、主要的机构的做法还是不同的,像刚才谈到的“资金池”问题,谈到的保本保息问题,从宜信发明这个P2P模式一开始就是坚决杜绝的。

李斯璇:宜信只是一个平台?

唐宁:宜信以及行业中其它领先机构来讲,对于P2P模式作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的定位一直是坚守的,这样指导意见的出台,我觉得对于整个刚才咱们谈到的很多道德问题有非常大的关键性的解决,另外,除了道德风险,还有信用风险,可能一会儿咱们也会谈到,像征信等方面,就算认真想做P2P服务,是不是能控制好信用风险呢?现在来讲,我们的借款人一定要去拿他的个人征信报告,拿到我们这里,我们还要做反欺诈工作等等,如何能够在数据获取、数据甄别方面有所突破,其实指导意见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

李斯璇:所以说其实您提到的征信,不光对于P2P重要,它可能是我们谈互联网金融完全不可忽视的一个很重大的议题,就是征信,现在有人说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大数据征信的时代到来了,刚才艾克伯先生讲到了SME的征信;但未来对于个人征信,比如蚂蚁金狐下有芝麻征信,同时有八家企业都获得了征信准入门槛,未来还会有更多,他们可能为传统征信方式提供了不同的维度,但我有一个疑问,现在有芝麻征信,未来可能有“花生征信”、“绿豆征信”、“红豆征信”,但一个人可能应该只有一套特别完整的征信报告,我有十份征信报告的意义是不大的,那么谁来做整合者,谁来拥有这个数据?他有没有数据分享?

黄益平:现在我觉得征信工作应该以央行为主,所以央行自己就有一套,当然像你说的芝麻征信,因为它是完全用自己的数据建立起来的,而且央行和阿里之间有合作,我相信不管是以后整合在一起紧密的,或是松散的,相互之间合作是一个必然趋势。至于以后通过央行或监管机构,哪怕是政府,政府也有很多信息是有用的,税收、电费……各种信息集中在一起,对于判断一个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征信状况也有用,所以渠道可以是多样的,至于我们以后整合成一个平台或是一个松散的合作,包括芝麻信用等继续运作下去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我觉得多种可能都是可以存在的。

李斯璇:我听说现在P2P这部分其实也没有纳入到央行的征信系统,您觉得未来会不会被纳入,或者应不应该被纳入?

黄益平:我觉得应该被纳入,其实已经有机构开始尝试做这方面的工作了。

艾克伯:我觉得征信机构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它们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也有一些软件,中央银行有一些指导原则,或者银行需要了解你的顾客,它才可以给你贷款,我们可以独立地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估某个个人或贷款人的信用状况,技术在未来应该会改变一切,它会提高透明度,不管是P2P还是其它一些新的平台,应该可以提高透明度,利用这些技术来保证相关政府的指引或一些行业的指引它能够遵守。

李斯璇:渣打银行这样的大银行你们自己是投资一些算法来帮助你们进行风险管理的吗?

Anju  Patwardhan:从P2P的角度来讲,不仅是中国,还有很多其它国家,首先他们要做向小微企业贷款的工作,原先这些小微企业贷不到款,现在小微企业通过P2P能够进入贷款市场获得相关资金来帮助他们业务的发展,这是大部分大银行不愿意做的事情。

P2P公司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社交媒体等等做他们的工作,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使用社交媒体的数据,利用一些大数据的分析,其实是能够给我们作为一个征信局数据的补充,但从金融行业的角度来讲,单纯使用所谓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数据,它的准确性是很差的。所以如果我们有一个平台,再结合不同的数据来源,你需要去考察你的数据分析出的结果是否能够真正指导你的贷款决策。因为作为银行也好、P2P也好,最终你贷款的决定是取决于你对目标贷款人的了解,你要快速作出决定,还需要了解它的情况。

但我不是很确定客户是否真正理解这个风险,跟银行存款相比,你把钱贷给P2P公司,风险是要大很多的,所以投资者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从投资的角度来讲,风险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斯璇:卡恩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财富或金融的民主化。他的意思是极大降低了所有金融的维度,作为投资者、作为想要融资的人和作为消费者的门槛,这个过程中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我们刚才讲了比较技术性的话题,现在请每个人在互联网语态下设想一下场景,未来十年我们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在互联网金融的情况下,能不能想象一种场景?

唐宁:如果十年后“互联网金融”一词消失了,我觉得反而是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和胜利,作为消费者,在理财时是不是会有一个机器人帮助他做很多事儿,因为在美国现在也有机器人理财的方式,但我觉得,除了依赖机器人之外,线下还要有特别值得信任的财富管理伙伴,应该是一个线上线下O&O的模式。只不过现在都在美国一些地方发生,当进入到一个银行场景,其实是一个和咖啡厅长得差不多的环境,你是去里面喝一杯咖啡,但当你喝咖啡的时候,给你服务的人恰好就是银行的职员,他会问你对于银行一些应用使用的感受,他其实在搜集客户的反馈,所以成了体验经济,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李斯璇:所以体验很重要,而且未来银行职员大幅度减少,一个星期工作三天,那时候受惠互联网金融最大的行业可能是旅游业或一系列娱乐行业,黄教授怎么看?

黄益平:我觉得如果说获益的话,不光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本身,包括机器人,都会大大提高我们的生产率,我们都不需要工作那么长时间,除了教授以外。但我能想象到的就是,老百姓会越来越少的把钱存在银行,让别人帮你理财,而是你自己可以帮自己做决定,因为它可以给你提供各种分析,你可以选择保险产品,可以选择债券产品,可以通过外汇产品,信息如果用得好,降低我们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尽管我同意唐总刚才说的,最终,尤其是高端客户还是需要个性化服务,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就像我们的支付宝、余额宝已经能解决很多问题,不需要再去银行。

李斯璇:投资门槛大幅度降低,融资的门槛可能也会大幅度降低,如果一旦有好点子的话,未来虽然可能目前还需要很多“领头人”给你做背书,可能也许未来会是一个众筹欣欣向荣的时代,你觉得会有这种可能性吗?我们周围看到的很多电影都是我们朋友自己筹资拍的。

黄益平:我觉得很有可能,其实前面唐总说的我也同意,现在我们很多股权众筹把钱放在一起,但最终还需要领头人帮助我们做,其实它说明的是什么?说明在目前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完全远远不够让每一个老百姓真正做充分的决策,包括参与管理,所以还是需要有一个领头人,我们做的股权众筹其实更多是把老百姓的钱集中在一起,如果是未来这个信息问题真正解决了,每个人都能像领头人来解决,金融民主化以后,也许领头人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但目前来看只能是一种设想的场景。

李斯璇:不过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十年以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Anju  Patwardhan:我非常同意黄教授刚才讲的,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金融服务提供的方式和渠道会发生变化,比如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一些设备能够帮助完成在购物过程当中的支付,完成传统银行做的工作,我们发现消费者的需求会增加,会多元化,他们会要求有更强的分析能力,但基本的金融本质的融资、筹资功能,它的本质还是会继续存在,所以银行会继续存在。

李斯璇:可能以后包括主持人都是一个全息虚拟的,我们也失业了,可以旅游了。

艾克伯:十年之后,我们会有更大的金融包容,每一个领域,比如存款的民主化,我们有更多获取风险投资资金的机会,有更好的征信系统,我们有一些软件能够帮助普通老百姓进行理财,大型机构和小型机构、和个人要遵循相同的监管规则等等,所以我们相信这样的一个金融包容程度的提高和金融民主化的进程会使我们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李斯璇:刚才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词,“监管”,我们要达到那样的未来,中间的政策监管也许不是同步的,它可能是落后的,因为它不是先知,但对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监管,因为有时候会有人觉得可能握得太紧会形成倒退,有的觉得跟得不够会有系统风险、安全上的漏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监管?

黄益平:我们还是需要有信息披露、还是需要透明,还是需要尽职调查,但我觉得监管和创新之间需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很重要,尤其很多金融创新,如果一开始就卡死了,也就不会有金融创新,但监管,我个人觉得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说的,防范系统性风险,如果没有系统性风险我觉得创新问题都不太大,当然这背后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来不应该是问题的,现在变成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是这个产品不行了,你要自己承担责任,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刚性对付等等,我觉得创新下去是很困难的。

李斯璇:底线和红线是解决系统性风险,但问题在于往往监管落后于创新,往往监管层的人也不是咱们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刚才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测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一个很重要的形态,它可能是一个混业模式,以前我们分了银行、分了保险、分了证券,但互联网金融它是打破这种分业经营的混业经营,可能一个手机、一张卡都不存在就囊括了所有方方面面,但现在我们看到一些指导意见还是分业监管的形式,美国有Jobs的法案,好象是有共同监管的法案,未来会不会是这样的方向呢?

唐宁:我觉得几个认识,一个就是说,其实投资者教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投资者教育做到位了,非常非常重要的。投资者教育做到位了,真正让市场的参与者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例如美国来讲,如果有一个机构或者一个平台跟理财者说我可以帮助您理财,我有一个好的想法,那么理财者就会问,请把你过往的业绩拿出来我看一看,你们到底是一群具有什么背景的人,做过什么事情,现在可以帮助我。

但是在中国似乎有一个现象,总是有人敢说,而且有人敢信,我觉得在投资者教育这方面来讲,应该把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例如说关于资产配置方面的教育,关于每一个资产类别、每一个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风险收益配比情况怎么,这方面的教育。

另外一个认识,我觉得创新监管似乎也需要打组合拳,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系,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问题,更多也需要中央的、地方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媒体、智库等等,以及最终向消费者和投资者,大家一起参与起来,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的、包容性的、智慧的创新监管体系。

李斯璇:总结起来是两个维度,在监管方面我们需要一个组合拳,因为它是一个全新混业的形式,另一方面,唐总提到的非常重要,除了监管之外,投资者教育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这个市场上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两方面可能我们都需要很多注意力。

Anju?

Anju  Patwardhan:有了现有的数字革命,监管者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英国政府几个月前发表一篇文章,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在未来五到十年做得更好,监管者怎样转变,支持创新,但同时也要平衡保护消费者、资本市场稳定等目标。

我们会看一下这个结果最后是怎样的,但我觉得在未来最有可能的就是监管者不仅会监管金融机构,也会监管金融机构的活动,我们已经看到英国、香港的支付行业有类似事情发生,也许其它地方也会推广。

李斯璇:监管对象并不是金融机构本身,而是所有的这些金融活动,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个监管上比较行之有效的思路。艾克伯先生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艾克伯:首先我们应该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必须要在参赛选手和裁判员之间做一个选择,不能既参赛又当裁判,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好的市场机制,但这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另外我觉得金融体系应该进行彻底的改变,彻底的充足,比如说支付体系,英国报告也谈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必须要进行的改革,我们在一定的时候必须要开展,现在做的并不是很有效,还没有达到目标。第三点就是我们这个监管需要进行协调,在不同的监管层面,另外刚才也有嘉宾提到投资者教育,因为进行大众教育需要花很长时间,总体而言,我们对于金融行业能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李斯璇: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现在50分钟过去了,互联网金融的每个点我们都是蜻蜓点水地点到了一点,但接下来也会有十分钟的时间交给在场的观众朋友,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在场嘉宾提出。女士优先。

现场提问:您好,我叫Dana,我有一个问题,您提到了十年后的趋势,关于技术不是挑战,其它的,比如互操作性或是数字的转型,当然还有监管,所有这些,哪一个挑战是在十年中最重要的,是我们最急于要解决的,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最终实现互联网金融。

另外一个,我们看到了很多创新,比如说智能手机,但是在融合这块我们却没有看到更强劲的趋势,各位有什么见解?

Anju  Patwardhan:我觉得这两点并不是完全排它的,银行对金融的包容性也会增加,我们跟美国的公司、非洲的公司也有合作,而且跟运营商也有很多合作,在互操作性方面也是,如果你增加这种模式、增加更多设备的话,有时候消费者会感到不是很清楚、不是很明朗。

唐宁:有关数据、大数据也好,数据应用也好,帮助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但随着数据越来越多,到底数据的从属,是谁的数据,是平台的数据还是谁的数据,消费者到底在安全和便利之间如何把握这样的度,似乎我们今天的90后、95后在便利方面诉求更多,随着他们的成长以及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发生,安全很可能也将成为他们的关注点,怎样去找到这样一个平衡。我们的认识是,首先,数据应该是消费者个人的数据。

李斯璇:现在数据的归属权问题也是互联网金融探讨的非常大的热点,包括在第三方等等问题上,数据究竟属于谁。

唐宁:这是国际难题,不光是咱们中国金融创新需要面对的。

李斯璇:您的解读,您觉得数据永远是属于消费者个人的?

唐宁:对,属于消费者个人,消费者个人可以由权请相关机构帮助他根据数据创造价值,这样的逻辑。但是我理解在实操过程当中这其实是比较难以在现阶段很好的解决的。

李斯璇:Anju  Patwardhan,在银行的角度,银行也掌握了非常多的数据,在您看来数据的归属权应该属于谁?它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Anju  Patwardhan:是的,银行确实掌握着很多消费者的数据,它也了解很多监管者的要求,关于消费者隐私权,银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监管有一些套利行为,信息不对称的时候,银行怎样保护数据的安全,这也确实是我们非常重视的课题,我非常同意,至少应该取得客户的同意然后再使用他们的数据。

李斯璇:我看到黄教授在点头。

黄益平:我是在点头,我觉得个人的权利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所有数据都是个人拥有、个人同意才能分析的话,我们也就不会有大数据。

李斯璇:这个“大数据”的度到底在哪里呢?因为我们其实知道,因为现在有一些手机App我们不小心就点了“同意”,它可能就能看到我们的手机,包括里面的照片,可以看到我们所有的短信,可以分析出来我是男是女,我的消费习惯是什么样的,我周围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他可以精准地投放广告,甚至在未来这些数据会有更多的商业模式和更多的应用,这个线在哪里?

黄益平:我只能说现在还真是处在这个探索阶段,其实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不是特别清楚最终的线会划在哪儿,就像唐总说的,很多人对影视版权问题更加重视,我相信这个问题以后不会随便点,这本身就是你的意识,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许你就不会那么随便点了,但这个边界我想就像博弈一样的,随着技术的变迁,随着金融场景的变化,我觉得它是会动态变化的。

李斯璇: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也是等到了现在有观众提起,再点一下这个问题,确实,像唐总说的,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看看有什么补充的吗?

艾克伯:我想要谈一下十年后什么是最大的挑战,世界上有很多的公司要解决个性化方面内涵或外延的问题,但十年之后,如果我们还没有解决金融体系改革的问题,比如说支付系统,那么我们就继续会有银行体系周期性的风险,因为如果危机产生的话,央行会非常具有保护性,这些对对于投资和储蓄的全球化或自由化来说,都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依据道德的标准,同时还有全球的标准,我觉得这是十年内最大的挑战,金融体系结构的改革。

李斯璇:总体来说的话,互联网金融确确实实在改变全球的金融格局,要为今天做一个收尾的话,其实我在我们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找到一段我觉得很有意义的话,它说: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它既需要市场的驱动,也需要鼓励创新,也需要政策助力,促进健康发展。我们都共同期待有这样一个美好而健康的未来。

再次谢谢各位参与今天的这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