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三专家入阁背后的货币玄机

   
本期话题: 周其仁等三专家任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新入阁的三位专家均基本偏向警惕资产泡沫,而持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观点的樊纲则退出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这或许说明,央行层面已经开始考虑应对货币残局。

 
 
  评论背景:央行3月29日宣布,樊纲任职到期不再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同时增补周其仁、夏斌、李稻葵为委员。目前,三专家已参加开完第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 [详细]  
 

周其仁等人入阁是收拾货币残局的信号吗

 

近日引人关注的一则消息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换了几位新面孔。周其仁(博客)、夏斌(博客)和李稻葵(博客)三位先生入替樊纲,成为新的“官方”货币政策专家。

 

这则消息当然是让人遐想的。不少观察家藉此判断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就此发生转变。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原来一直执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被整体上“从紧”的政策所取代。至于究竟是“适度从紧”还是对货币进行较大收缩,则见仁见智。而市场似乎也早有准备,就等着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只鞋子扔下来。当然也还包括人民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升值的可能。

 

专家是提意见的。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政策制定者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往往取决于他们(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愿意听到什么样的政策建议。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政策建议总是同时出现在舆论中,区别只在于有的时候这个声音更响些、有的时候那个调门更高些。这些意见都会进入决策者的耳朵,而怎么听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各话入各耳,时移势迁,原来爱听的可能会变得不那么爱听,原来不爱听的,现在听听,似乎还是蛮有道理的。

 

市场人士和各方的猜测,自然是依据这个道理。看看这些专家们过去的言论,就不难猜出,什么样的声音现在开始占了上风。不过这与其说是一种意见压倒了另一种意见,不如说是一种形势压制了另一种形势。所谓形势比人强,尽管公开的政策变化还没有发生,但是政策制定者们已经开始感觉到现实的压力——为他们前期政策的后果买单的时候到了。在政策转变之前,多听一听专家们的反面意见,显得很有责任感,很有预见性,以示后面的变化是有准备的、深思熟虑的、考虑周详的。

 

从观察者们对几位新“入阁”的专家的分析来看,这似乎是个观点调和的组合。有周其仁的激进改革观点,也有另外两位的看上去“审慎”得多的改革建议。总的来说他们都认为人民币的通货膨胀压力与汇率政策有关,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会对国内的货币流动性产生影响。但是对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何时是恰当时机、升值多少为好,专家们的意见有较大的差距。

 

认清通胀才能治理通胀“预期”

 

无论政府、专家还是全国人民,都已经耳熟能详的,近几个月来被反复提及的那个词,“通胀预期”,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经济术语,而是一个呈现于每个人面前的现实压力。货币政策已经或明(众所周知)或暗(欲说还休)地指向了这个“通胀预期”,问题似乎只剩下如何在技术上“治理”这个预期,避免未来的物价飞涨对经济的破坏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必须要指出的是,没有可以被某项政策所“治理”、“限制”或“管住”的通胀预期这种东西。也不会有这样一个有头脑有理性会对未来形势做出判断的“市场”。我们所说的通胀预期,事实上是之前过量发行的货币在整个经济体中经过一系列的运转过程,终于要在消费品价格水平上体现出来这一必然事实,而那个做出这一判断的,就是我们大家,就是生活在这个市场环境中的每一个人。

 

经济危机到来,为了“拯救危机”、“刺激市场”,一大批新的货币以信贷的方式进入流通。这些新货币显然不是直接作为工资,或者作为生产消费品的资本而进入的。它们总是被那些最接近金融系统、也有可能最接近权力的人先得到。这些人会追逐资产、能源、矿藏等基础产品,抬高这些产品的价格。这时候,房价等基础产品价格会涨得很高,而消费品价格没怎么涨,让人们误以为通货膨胀还没到来。但是,作为信贷进入市场的货币,最终总是要慢慢地、但持续而不停顿地流动和渗透到市场的各个领域的层面,会作为工资、利息或其他收入进入到每个人的口袋,会体现为每个人名义收入的上升——当然,相对于先前的资本收入,它们的到来已经是很晚的了。这时候,作为消费者的每个人,都开始悄悄地也许自己都未意识到地改变了消费行为,而消费品价格也开始上涨,而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所有的人都一下子醒悟过来,充分理解了他的现实处境,他就开始对未来必定会到来的价格上涨有了明确的认识,并且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通胀预期”开始面露狰狞,价格水平的飞速上升自不待言。

 

货币政策制定者意图抓住的“通胀预期”,是狡猾而飘忽不定的;是绝不可能被“制服”的。因为它只存在于千千万万人的内心之中。而货币当局事实上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们丝毫不忧心于如何治理预期的问题。他们总是直接对货币量本身下手,而这些手段无非就是加息、发行票据或提高准备金率。这些当然对物价上涨的预期没什么制约效果,但是对于那些前期的投资却极有杀伤力。于是另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将会出现:消费品价格居高不下,而房地产和股市会遭受重创,至于之前的很多大笔投资的项目,就因为信贷紧缩而“断粮”,成了烂尾工程。

 

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货币政策主动行为的结果,而随后到来的紧缩都是不得不为之;所有的这些,都与“预期”无关。(作者:孟祥妲 他的博客是:http://zj6840.blog.163.com/)

精彩语录
  周其仁(博客)
 

“现在巨大的经济增长是靠政府下放的投入在支撑,一旦退出,这个速度还会保证吗?这个问题是存在的。我认为,正确的解决办法是让经济回到能够持续增长的可靠基础上来,最重要的是供给一方进行结构性的改革,所以退出和进入要组合。政府的负债、过量的货币供应要退出,坚决有步骤地退出,但是结构性的改革要进入,要加快。”

 

  夏斌(博客)
 

“货币政策肯定要结合资产价格。尽管全世界对这个问题没有理论上的统一,但通过这次危机,全世界的央行都认识到必须要关注资产市场价格。”

 

  李稻葵(博客)
 

“关于货币政策范式的讨论,现在国际上有三派观点。一派是继续以通货膨胀为控制目标;第二派要将资产价格纳入考虑;第三派观点认为,货币政策调整的目标应该更多控制银行贷款的上升,而且要对贷款进行分类,高风险、低风险的,对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的。我个人认为,危机已经证明第一种观点有问题,而后两种观点有些道理。我认为,货币政策既要考虑资产价格,也要考虑贷款规模。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

 

博主推荐

孟祥妲

孟祥妲,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教师。信奉主观价值经济学,主张小政府和市场经济。[详细]

相关评论:货币政策是否会微调

理论界的共同结论是,目前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这一声音将与央行内部的声音互相激荡,越传越响。[详细]

三位新委员的主要观点

周其仁:刺激政策必须退出;夏斌:货币政策应回归正常状态;李稻葵:如果CPI超3%,应考虑加息。[详细]

栏目介绍

汇聚众多市场经济的魔鬼辩护士,推广经济学常识,反驳谬论,提供锐利、清晰的评论。[详细]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681 加入我们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