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罗·克鲁格曼简介 |
保罗·克鲁格曼:1953 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克鲁格曼在耶鲁大学也不得志,由于性格太强,他得罪了不少人,连研究生奖学金也丢掉了。
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爱将(他们三人同处一个办公套间)。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锋,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在过去十余年间,他出版了近二十本着作,发表文章几百篇。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物,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详细] |
|
|
|
|
[获奖原因] [主要著作回顾] |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为了表彰克鲁格曼对贸易模式及经济活动区位的分析方面所做的贡献[详细]
|
|
|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写一些诸如如何救济购房者之类的,自下而上解决经济问题的文章。也许我应该多写一点;然而作为辩解,我先说一下目前经济中存在的两类问题[详细]
|
|
|
中国的经济变革正持续创造着前无古人的“经济神话”。有如此丰富的经济变革实践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养料,正常情况下,中国经济学研究学术团队中的佼佼者怎能不获取诺贝尔奖?[详细]
|
|
|
|
诺贝尔经济学奖由来 |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 |
诺贝尔:瑞典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卒于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诺贝尔逝世时,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士的奖金,即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1968年起,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提供资金。[详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