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1版)
冬至祭祖,以食供奉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这首苏州一带流行的竹枝词,不仅记述了当地冬至风俗,而且也谈到这个节日在一年所有节日中的地位。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岁节里常有的节俗活动,冬至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的灵魂对于家族的意义,与天地诸神对于国家的主宰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不可马虎也不能怠慢。祭祀或在家庙,或于坟冢。江南地区是日“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在北方广阔的天地里,则有“是日士民祭始祖墓”之俗。
祭祖也叫“享先”,供奉给祖先的大多是吃喝之类食物饮品。因为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民以食为天,吃喝之事,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都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对于国之君来说,所应考虑的是天下人的衣食,因此所荐给太庙的是一国农作物的根本;而对平民百姓来说,供奉给祖先的尽可能是好吃好喝的东西。
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享先则以馄饨。”因为馄饨有面有馅,有形有味,自然属于食物中的上品,理所当然地应先供奉给祖先。馄饨是面食,自然属于北方产麦面的地区,南方生产大米,所以大都以“冬至丸”或“冬至团”来替代。
冬至吃馄饨,据说最早流行于南宋。
冬至节时各家都包馄饨,祭祖后家人共吃馄饨。明清至民国时期,馄饨也成为华北地区冬至必食之物,并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语流传。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
也有一些地方冬至时不吃馄饨而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相传汉代河南南阳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于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后来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人称其为“扁食”和“烫面饺”。
因这天正值冬至节,所以人们相沿成习地于冬至这天吃饺子,并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流传于世。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有些地方还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这种冬至吃羊肉火锅的习俗,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也很盛行,很多富家子弟、文人雅士,自冬至日起常去著名老字号饭庄如“八大春”“八大堂”“东来顺”“又一顺”等处消寒饮酒,吃涮羊肉火锅。
在银川,则有冬至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的习俗,并将冬至这一天的羊肉粉汤叫做“头脑”。据说吃了这种羊肉粉汤,可以御寒驱风,恢复元气,增强抵抗力。
过冬:唱“九九消寒歌”,玩“九九消寒图”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是“九九消寒歌”。中国传统历法规定,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整个冬季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天气便开始回暖,大地将春。
数九寒天,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并没有特别难熬的日子,因为有暖气有保暖衣物,还有电视、网络和各种娱乐活动,足以应付漫长的严冬,但是对于农耕时代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寒冬漫漫长夜,真的令人度日如年,“最难将息”。但是,聪明的中国人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及人事的观察,总结出气候变化的规律,发明了一种“九九消寒歌”和与其同出一辙的消寒游戏“九九消寒图”,以此来排遣冬日寒夜的寂寞,增强抵御风寒的精神动力,增加冬日生活的乐趣。
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数九寒冬几乎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九九消寒歌几乎全国流传,尤以北方为多。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九九歌也就因地而异。在北方,九九消寒歌虽略有不同,但反映气候特征的基本内容大致相差无几,有代表性的如河北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而江南浙江地区的九九消寒歌反映的则是另一番景致:“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蓖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七九六十三,布纳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跳蚤出。”
相对来说,文人参与创作的九九歌似乎更容易流传下来,他们讲述的虽然都是数九寒天里的物事和人事的变化,但读起来更加流畅顺口,也更生动鲜活。不过,严格说来,文人雅士的志趣在九九消寒图里也许更易得到充分体现。像九九消寒歌一样,九九消寒图同样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在《燕京岁时记》里是这样记述的:“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种消寒图的巧妙之处在于数九消寒的同时,还记录了气象,方便预测天候以应农时,可谓一举两得。所谓“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和“干净冬至邋遢年”的谚语,就是这种民间智慧和预测功能的例证。
古代文人的九九消寒图,还具有较高的审美娱乐的趣味。《帝京景物略》有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点染梅花花瓣这种极富审美情调的文人雅事,在民间也颇有市场,市井间就有书坊刻印的成图出售,勾勒好的一枝八十一瓣梅花轮廓,旁边还添上一副对子:“试看图中梅墨黑,自然门外草青青”,其暗示的作用和想象的能力,不得不令人佩服。不过,文人就是文人,民众就是民众,在九九消寒图的价值取向上自然显出不同的格调和追求。
还有一种消寒的办法是填字,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一枝外圆内方的铜钱,共得八十一钱,每一图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如民间歌谣所说:“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占尽,春回大地草青青。”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连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九画字连成一句有趣味有韵致的话,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亭前垂杨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之类消寒图,虽然略显简单古雅,但也有消寒休养与读书学习两不耽误的用意,可谓匠心独运和寓意深远。
冬至进补,强身健体
九九消寒歌和九九消寒图的游戏,固然可以帮助人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这毕竟是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自我训练和自我暗示,“期待”成为消寒过冬的一剂强心针,但无法在根本上替代古老的中医保健和民间养生的功效。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自冬至起,阳气滋生,《史记·律书》就说:“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因此,冬至在中医养生中历来都被视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在民间也流传“安身静体”和“冬令进补,明年打虎”的说法。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人往往会在此期间病情加重,“中风”者多,冻伤者众。心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疾病,其中冠心病连同中风、肿瘤,成为当今世界三大死因。中医学里所说的人体内血液遇暖则易于流动,得寒则容易停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保暖固肾是冬天养生保健的主要内容,而羊肉、鸡肉、猪脚、猪肚、带鱼等都是御寒食品,可以增加人体的热量,防寒抗冻,强身健体。
在民间百姓的日常食谱里,冬至进补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炖萝卜、炒双菇、姜母鸭、羊肉汤、香油拌菠菜、鲫鱼豆芽汤等。据说,羊肉炖白萝卜可以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大有裨益。同样羊肉汤也有补肾温中、益肾固精的功效。而炒双菇有补益肠胃、化痰散寒,对高血脂患者尤为适宜。香油拌菠菜,能通脉开胸,下气调中,止渴润燥;鲫鱼豆芽汤则能健脾益气;姜母鸭也是暖胃补气的美味佳品。
在冬至时节,胃和肾不好的人除了在饮食上应该注意调养,进补适量的保健品外,还可自我按摩或热水泡脚。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之一就是适当按摩身体的各个部位,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对肾脏等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总之,冬至吃的食品,以进补为主,有顺阴助阳的象征意义,以食取暖,以食治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冬至用的东西,穿的衣服,玩的游戏,养的方法,也同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用意,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养生保健之道。
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本来只是传统历法中的一个时间节气变化的坐标,却在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生命意趣的文化节点。人们在遵循宇宙自然变化的节律和积极顺应阴阳消长转换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冬至节日文化,而且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康之道和养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