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新媒体专电题:“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北京东城深耕资源打造文化强区
新华社记者林苗苗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市东城区胡同和文保区众多,城市发展空间较为有限。“老城区”如何不断焕发出新活力?近年来,东城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禀赋,通过“胡同创意工厂”培育文创“金种子”, 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不断增强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在日前召开的东城区两会上,东城区区长李先忠说,5年来东城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162.3亿元增加到280亿元,文化演艺、艺术品交易等行业保持领先。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产业引导,每年投入1亿元扶持重点项目。“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增加到21家。
科技寺这家孵化器位于东四北大街附近胡同里的科林大厦,原是北京电视设备厂的老厂房。从科技寺走出的企业“喜宝动力”已从原来的几个人的团队发展成为200人的企业,并成功登陆新三板。
“我喜欢老北京的胡同。一开始创业想找一个院子,后来发现胡同创意工厂可以提供行业最前沿的资讯,方便沟通交流,更适合发展。我们曾在东城申请到一笔60万的文创基金,这对于一个初创期的企业很重要。”喜宝动力CEO王梵滔说。
通过孵化器,培育“金种子”。 “仅科技寺这一家孵化器,在一年半时间内就孵化成功了10家上市企业。”中关村东城园常务副主任李照宏说,“科技寺这样的孵化器园区共有13家,年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成长型企业共有57家,今年新入孵企业449家。”
“这样的胡同创意工厂东城区有21家。”李照宏说,77文创园、方家胡同46号、人民美术文化园等“胡同创意工厂”开拓出超过40万平方米的创意空间,吸引了2597家创新企业入驻, 将高附加值、有特色、成长性好的文创企业有机植入胡同空间。
据了解,“胡同创意工厂”对散落在城市肌理与建筑形态间的旧厂房、院落进行渐进式改造,入驻企业涵盖文化演艺、设计服务、影视传媒、数字科技、创新孵化器等业态,在保护北京古都风貌前提下,探索发展文创产业、优化胡同生态、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模式,已成为东城园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名片”。
李照宏介绍,中关村东城园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特色逐步显现,形成影视传媒、数字出版、艺术品交易、文化演艺等4个特色企业集群,预计2016年实现增加值736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6.8%,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850亿元,同比增长10.8%。
不仅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在公共文化领域,东城也不断创新探索文化惠民新模式。据了解,近5年来东城区累计投入9.28亿元建成覆盖均衡、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十分钟文化服务圈”“戏剧东城”“书香东城”等文化活动品牌惠及广大居民,并于今年成功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经过3年的景观恢复建设,位于北京南二环护城河内侧的外城东南角楼工程基建部分已于今年7月正式竣工。角楼的景观恢复不仅重现了地标性的历史建筑,也为东城区公共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据东城区文化委主任王伟东介绍,角楼成为融合北京文化图书借阅、展览、交流的现代特色图书馆,免费对公众开放,运营模式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
李先忠说,今后5年东城将加快“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持续打造“文化东城”品牌,推动从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力争公共文化满意指数达到85%以上,让区域文化魅力更加彰显。
(原标题:北京东城深耕资源打造文化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