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天津开发区的川崎机器人(天津)有限公司整体迁入泰达服务外包产业园,公司将以新址为中心作为川崎机器人中国区销售总部。
着眼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天津,正在发力机器人黄金十年。目前,天津市拥有机器人生产企业百余家,年产机器人约1000台,产业规模30亿元左右。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天津机器人产业将实现总产值120亿元,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6万台。
近年来,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和工业机器人产品的技术成熟,国内机器人市场将迎来黄金十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9台,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服务型机器人将走进千家万户
在日前投入使用的天津开发区一家机器人中心,记者看到:“组装机器人”可以“一手”抓取金属元件,“一手”完成打孔、上钉、组合等复杂的程序;“搬运机器人”可以轻松举起数百公斤的重物,快速、精准地将其码放好,实现“轻拿轻放”;“打磨机器人”可以快速将各类金属材料磨制成型,精度毫厘不差……
而在前不久闭幕的2016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五花八门的各式机器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人机交互的机器时代正裹挟着科技力量扑面而来、势不可挡。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机器人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大众熟知的工业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将走进千家万户。
2013年到2021年我国将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随后迅猛增加,由2.58亿人增长到3.71亿人,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水平在2024年将达到20.3%。
有专家指出,这必然会形成连续的“机器人需求”,除了现在已经投入使用的专业级服务型机器人,未来面向个人和家庭的服务型机器人也将迅猛发展。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可减轻照顾者与病患压力,并能提供心理慰藉、协助病患更加放松的居家疗养型机器人。另外,服务行动不便者的医疗照护是另一大趋势,可帮助行动不便者上下楼梯的多种医疗机器人已经投入了实际应用。
3个机器人产业聚集园区
根据天津市工信委发布的消息,截至2015年末,天津市机器人保有量约为1.28万台,平均使用密度为40台/万人。
围绕机器人产业,天津涌现出一批高层次的科研院所,如武清区与哈工大合作建立的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天津研发中心,东丽区分别与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机械学院共同建立的天津中科智能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天津初步形成了武清区、天津开发区和临港经济区3个聚集趋势明显的机器人科技园区。
作为天津汽车产业主要聚集区,天津开发区对于工业机器人的利用也走在前列。例如在一汽丰田的生产线上,三台焊接机器人携手合作,可以在30秒内完成一台车体的全部焊接。
早在两年前,便有专家认为,天津开发区有实力成为“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基地”。目前,开发区正在打造国内一流机器人产业园区。和国内其他区域相比,开发区培育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同时,在水下机器人、无人机、机器人视觉等特色领域也积累了一批优秀的企业。
记者从天津开发区了解到,在泰达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园及周边聚集了20余家机器人企业,包括专注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工业化应用的宝涞机器人,从事水下机器人研发的深之蓝海洋设备,从事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开发的中科国技(天津)智能系统,从事智能化生产线解决方案的易而速机器人和阿尔赛德自动化科技公司等。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发区构筑了“高端智能装备辅助研发服务平台”,支持企业获得从孵化、技术研发辅导、财税补贴到人才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在软硬件环境的支撑下,目前天津开发区已吸引了机器人整机、关键零部件、研发、销售在内的各关键环节的企业。
《天津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天津开发区要大力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研发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推动装备智能化,构建从驱动系统、执行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关键构成部件,到工业机器人、机械手和服务机器人等自动化及成套设备的全产业链。
热捧下的冷思考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退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需求也迎来爆发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的销售总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未来机器人行业的重心将出现在亚洲,而中国将成为机器人应用的主战场。
无论是工业4.0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各国都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领域频频发力。
有专家指出,虽然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国正在急速追赶,但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领域由于相关技术储备的薄弱,也存在一些瓶颈。地方政府及企业的热捧之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更需要冷静,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避免走弯路。
一方面中国正面临着“机器换人”的大潮,市场增速惊人且机会空前,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政府和企业对此抱有极大的热情;另一方面,机器人也面临“高端空心失位、低端重复建设”的尴尬境地,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待破解。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一位负责人认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以及新材料的进步。第二个趋势是通过与生物本体技术的结合,机器人与人、生物融为一体,但生物技术怎么和光机电结合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技术雏形还未成熟。
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已经有近1000家,各地有超过40个以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专家认为,最后能做机器人本体的公司,尤其是工业机器人,一定不会很多,地方政府应该冷静,要反对形势好时一哄而上,遇到困境时又一哄而散。
业内人士指出,要做好国家机器人标准和评测体系的建设,注重产业链的培育,对新一代智能机器人要在资本、人才、研发等环节做好引导,营造较好的创业创新环境,鼓励其探索,促使机器人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