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本应精彩的决赛出现这些争议,我想是有人没做好自己的工作。”11月27日晚,率队捧起2016赛季中国足协杯冠军奖杯后,不知道广州恒大主帅斯科拉里还能否记得起,自己在首回合决赛后对于当值裁判员所说的那番话。虽然恒大与江苏苏宁以还算精彩的两回合决赛为足协杯画上句号,但裁判争议还在发酵,将困扰国内足球赛场多年的裁判问题再次暴露无遗。
将目光放到一周前的首回合足协杯决赛现场,当时恒大坐镇主场1比1被苏宁逼平。赛后,恒大俱乐部负责人专门赴京向中国足协提起申诉,认为该场比赛的裁判员出现了严重错漏判,希望第二回合决赛能够启用外籍裁判执法。
就在上周日的足协杯次回合决赛开始前,南京赛区收到的裁判组名单变成了3名新加坡籍裁判,原定的主裁判谭海则成为第4官员。更引发质疑的是,吹罚本场比赛的符传辉虽然曾当选新加坡联赛“金哨”,但此前从未主裁过亚冠等亚洲级别比赛。从最终的临场表现来看,新加坡裁判组虽未出现大的失误,但对于比赛的掌控力度明显不足,较为宽松的尺度引发了两队尤其是主队苏宁的强烈不满。
到底谁没有做好工作?对于足协杯两回合决赛的裁判员执法,专业领域自有评判。但在本赛季中国足坛最后一项大赛中出现连续不断的裁判争议,确实值得相关各方深思。
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已超过20年,但裁判争议几乎在每个赛季都会出现——从联赛职业化初期少数本土裁判的“假球黑哨”丑闻,到随后一个阶段大面积聘请外籍裁判,再到近两个赛季的“裁判新政”,裁判员总是成为足球赛场的“主角”绝非正常现象。
国内足球赛场最早出现非中国足协注册的裁判员,还要追溯到1998年。当时,中国足协首次邀请3名香港裁判员(在香港足总注册)执法国内比赛。当赛季的甲A联赛第22轮四川全兴与前卫寰岛的比赛,中国足协聘请3名日本裁判执法,这是外籍裁判首次登陆中国联赛。此后,中国联赛频繁出现外籍裁判的身影。如1999年最后3轮的甲A联赛和足协杯决赛中,共有9组近30名外籍裁判执法。2013赛季的184场中超联赛,48场比赛为外籍裁判执法,占全部场次的26%。
因为本土裁判执法屡现争议而邀请外籍裁判,但这些“外来和尚”就一定能在中国足坛念好经吗?答案是未必。由于受制于亚洲足坛裁判整体执法水平不高,外籍裁判在中国赛场的判罚争议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不少“嫩哨”和“昏哨”。
从2014赛季开始,中超赛场实行裁判员改革,新任裁委会负责人刘虎不主张使用外籍裁判。但在近两年时间里,本土裁判并没有树立起令人信服的形象,国内联赛的裁判问题依然突出。
据了解,目前对于裁判员的培养,基本上都划归各省市足协。虽然中国足协每年都会组织裁判员的考核和培训,但和不断增长的裁判员需求相比还是显得不足。近两年来中国裁判员也不断加入到亚足联和国际足联的裁判培训体系中,但要改变困扰中国足球多年的裁判短板,显然还需要时间和耐心。
记者在与足协裁委会的沟通中了解到,目前本土国际级裁判人数较前几年有所增加,裁判员年龄也更趋年轻化。对于本赛季中超赛场出现的可能会直接影响比赛结果的错漏判,裁委会表态称,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裁判员培训及选拔机制,及时处理错漏判问题,不断提高裁判员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