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0月1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林超 邰晓安)16日,第36个世界粮食日,记者走进福建省中央储备粮粮库,“倾听”一粒玉米成为储备粮前后的故事,揭秘我国严格的粮食收储制度和先进的粮食存储技术。
千里跋涉 艰难“闯关”
大家好,我是一粒玉米,是中央储备粮泉州直属库里的储备粮。我在泉州已经住了2年了,算是储备库里的一名“老兵”。但实际上,我的老家在辽宁省,我现在还常常想起离开家乡时的场景。
那是2014年的秋季,我在地里成熟后,我的农民父亲就开着卡车,载着我和数以亿计的同胞去了当地的粮库,帮我们申请加入中央储备粮。中央储备粮是国家战略物资,肩负着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以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重大使命。我想一想就很激动呢。
当时,国家为了保护农民父亲的利益,执行临时存储政策,要求粮库对合格的玉米应收尽收。但是我还是有一点紧张,因为前提条件是要通过十分严格的“体检”。中央储备粮福建分公司粮油检验员刘玲说,水分、杂质、容重、脂肪酸值……一项指标不达标就要被淘汰。甚至还要看外貌,脸上坑坑洼洼的不行。
因为我的同胞实在太多了,工作人员只能选择一些代表检验。怎么选择很讲究,并非随便抓一把,而是用了“深层取样器”,就是用一根长长的管子插到我们的中间部分,“吸”出一些代表。之所以要这么做,是防止有一些体弱多病的同胞夹在中间,企图蒙混过关。
那一次没有抽到我,但我听回来的同胞说,他们是一粒一粒排队检验的。检验员会把每一粒粮食都用镊子夹起来,仔细看有没有破损、霉变,进行统计。检验一批50克的粮食需要至少50分钟,一名检验员一天得检验15到20批,一天至少得工作12个小时。我想,我们的个子这么小,他们得多费眼睛啊。
感谢农民父亲的细心呵护,把我和同胞们都养得壮壮的,让我得以顺利通过“体检”,成为了一粒光荣的中央储备粮。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储备粮并不是“终身制”的,从产地粮库到港口,再到销地粮库、加工企业,每次搬家都得重新这么检验一次。哪一次不过关,马上就会失去储备粮的身份。
通过“体检”后,我就获得了成为“网红”的资格:写明出生地、生日和价格,挂在网上拍卖。没多久,现在的主人——中央储备粮泉州直属库就找到了我。我一查,原来泉州距离辽宁省有2000多公里。刚长大没多久就得背井离乡,还真有点儿舍不得。
科技储备 细心呵护
经过7天漫长的旅程,不知道倒了几次汽车、火车和轮船,我终于到了泉州直属库,住进了2号仓。这是一个传统的平房仓,长42米、宽30米,我和另外5100吨同胞住在这里,堆起来有6米高,把整个房间堆得满满当当,真是热闹。
聊起来才知道,泉州直属库里来了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同胞。除了我们辽宁玉米外,还有山东、江苏的小麦,和安徽、江西的稻谷,加起来足足有十多万吨。
福建真的好热呀,这么多同胞挤在一起就更热了。还好,粮库知道我怕热怕湿,比较“娇气”,在粮仓里安装了4台2匹马力的空调,昼夜不停地为我降温。这样还不够,粮库又在墙壁和门窗上做隔热设施,在屋顶上涂反射涂料,在屋子最下面安装了通风道。如此一来,即便在最热的日子里,我的平均“体温”也能在20 以下。
但粮库还是不太放心,在我们中间均匀地铺设了63条电缆,安插了252个测温传感器。哪里“发烧”了,温度超标了,我的仓库保管员李卓马上就能在智能控制平台的显示屏上发现,随后过来给我们“看病”。
我的天敌是一些害虫,但在粮库里完全不用担心他们。除了日常筛查外,今年粮库增加了一套“绿色储粮”系统,把我周围的空气都换成了氮气。氮气无毒无味,但害虫最害怕了,因为他们无论躲在哪里都会窒息而死。我可不怕氮气,而且在氮气里,我还能降低呼吸强度,减缓新陈代谢速度,“延长寿命”。
只是,李卓要更辛苦了。自从上了氮气储粮系统后,他每次来检查都得带着面罩、氧气瓶。这些设备很沉,他每次检查完都累得不行。而且,时间长了,我都怕忘了他长什么样子。
不知道离开之前有没有机会在“浅圆仓”里住一晚上。
坚守岗位 不辱使命
在粮库里躺着实在是太舒服了,可是时间长了还是有点闷。一般来说,我们玉米得储备一到两年。不过其他粮食要储备的时间更长,稻谷得存2至3年,小麦得存3至4年。
在这期间,我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哪里有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国家指令一下来,我们就得到最前线去支援。如果市场上粮食供不应求,我们也要及时出面,迅速稳定粮价。
除此之外,存储期内我哪儿也去不了。如果有犯罪分子想偷偷把我运走,马上就会被高清摄像头拍个正着。这个镜头有多“高清”呢?从数值上看,是23倍光学变焦和16倍数码变焦,要形容的话,就是保管员在电脑前就可以看清每一粒粮食的细节。
当然,这个摄像头拍照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而是每天将照片传给北京,北京的工作人员会将前后几天的数据和图像进行对比,如果发现异常——比如粮食少了,或没了——就会马上发出警报。哎,真是一点“粮身自由”都没有啊。
万幸的是,当储备粮的这两年,我都没有遇到上述情况。慢慢地,我就到了该正常出仓的时候了。下一步我将去哪儿呢?刘玲说,今年9月份的体检报告已经出来了。我虽然已经是2岁“高龄”,但是我的品质还是和新粮一样棒棒哒。下一步,我马上就要被再次拍卖,结束中央储备粮的使命,重新加入市场和“年轻”的粮食竞争。
如果是在北方粮食主产区,我有可能被加工成酒精等工业用品。在福建,等待我的主要是饲料生产企业,也有小概率会被粮食加工企业选中,进入口粮市场。如果你喜欢吃含有玉米淀粉的食物,也许会遇到我哦。
我的每一粒储备粮朋友,都和我一样,饱含粮食工作人员的心血,凝聚先进的科技和智慧。看完以后,是不是对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更加放心了呢?
(原标题:我坎坷而光荣的一生 假想一粒中央储备粮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