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成立的零售业巨鳄沃尔玛,五十多年间一直是全球零售企业的对标对象。不过电子商业模式催生出的新型巨头,已经开始冲击沃尔玛的地位。截至3月21日14时58分,阿里巴巴2016财年交易额超过3万亿元,逼近沃尔玛同期31432亿元的营业收入,而后者的销售数据则出现了1980年以来的首次下滑,微跌0.7%。
去年这两家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展开了近身肉搏,进入这个重量级的赛场,阿里用了13年,用时约是沃尔玛的四分之一。这种张力和成长速度的背后是什么?
生态平台与单极巨头的角力
在传统零售业时代,沃尔玛的崛起得益于供应链和配送环节的制度设计,以及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介入和把控,由此带来的规模化引发了马太效应,让这家公司获得了近乎垄断性的行业地位。而在电子商务时代,尽管这样的商业逻辑依旧适用,但作战主体已经由单一的巨头,转变为平台化的生态经济缔造者,这也是沃尔玛和阿里巴巴之间的本质差异。
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我们不是再造一个沃尔玛,而是从根本上重新诠释展现一个新商业模式。”中国传统的零售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并未诞生出一个类似于沃尔玛的行业巨头,根本原因不是市场需求不足,而是行业红利过度依赖于早起供给不足的市场状况,缺乏制度改革的动力。在电商模式袭来前,传统零售业并未筑起有效的壁垒,可以说淘宝这类电商飞速发展背后,是中国特殊的市场和经济状况。
有业内人士评价,电子商务的崛起过程中有三座大山:信任、支付和物流,十几年间,马云做的事情就是依次解决这几个问题。而这三个核心环节,后来也成为阿里生态经济所依附的基础框架。这两年阿里的扩张速度,说明了一件事:以生态形态扩张是爆炸性的,其覆盖范围的膨胀速度远大于单一企业,甚至是巨头。
在淘宝网创立一年后,阿里并没有止步于线上零售,推出了支付宝第三方交易平台。十年后,支付成了互联网企业构建生态圈的核心闭环,和大流量入口,沉淀着最有价值的交易数据。如今阿里自定义为大数据公司,通过支付宝后台强大的数据库和用户画像能力,进一步吸商家入驻,扩大生态范围。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宝则进一步串联了各种生活服务、智能城市功能,进一步巩固了阿里转向提供经济基础设施提供者的定位。而这个定位,意味着阿里想做的事情,不再类似于沃尔玛。随着支付宝接入更多生活场景,串联起整个社会运转体系,阿里在格局上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零售商。
马云认为,沃尔玛的模式,是自己买、自己卖、自己采购、自己做,阿里的理念则是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为公司外部创造社会上巨大的就业。“保守估计1500万以上的就业,还不包含其他各种各样衍生所诞生出来的就业。”他表示。
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阿里总交易额(GMV)达9640亿元,同比增长22.5%。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为8.49万亿元,阿里平台的交易量占全国社会零售总量的11.36%。“阿里在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等等方面,比传统经济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有更大的潜力。”国家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张新红表示。
技术驱动平台能力输出
近年来,中小企业被视为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动力,而阿里巴巴的定位,就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性服务,帮助其赶上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风口。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完成了电商、金融、支付、菜鸟智能物流、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基础商业设施的建设,并将这种能力对外进行输出。
事实上,实体零售商沃尔玛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技术驱动。据了解,沃尔玛是最早采用计算机跟踪库存的零售企业之一、最早使用条形码的企业。
此外,该公司创造性的通过EDI与供货商进行更好地协调,甚至发射了自己的通信卫星和使用无线扫描枪。技术的进步帮助沃尔玛提升了效率,并降低成本,从而形成了后来对零售商最关键的规模效应。
而进入了大数据(DT)时代,阿里巴巴所依托的技术,是阿里云、大数据、智能物流、支付和信用体系。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菜鸟网络刚刚正式对外宣布完成首轮融资,融资金额或超过百亿元,估值近500亿元。
无论在中心化入口或去中心化入口的商业模式下,走“小而美”路线的中小企业,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平台的力量,而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综合性技术。去年,阿里巴巴平台中诞生了一批新的创业群体,网红、中国质造、“创二代”、村淘合伙人等。这批创业者诞生的背景,是传统产业产能落后、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迫在眉睫,以及个性化IP兴起。
马云曾经提出过一个口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创业往往九死一生,“小而美”的创业也并非坦途,而阿里要做的就是输出自身的广告营销、流量渠道、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流等各种功能,降低平台上创业者面临的困难,从而扩大其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