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顿获奖会进一步深刻改变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
就在朋友圈里还有人感叹近年来每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都少不了美国人的时候,2015年的得主终于有了变化。只不过是,这次获奖的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是在美国的英国人。所以,关于本届诺奖得主国籍,在各大网站相关消息的标题里,既有标明英国经济学家的,也有不少冠以美国经济学家,也算相映成趣。
迪顿以研究不平等和缓解贫苦著称,这很难不让人想起另外一位研究“大饥荒”、贫苦和社会选择并获得过诺奖的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森的祖国印度恰巧曾经是英国的属国。令人称道的是迪顿居然也写过一本《伟大的印度贫困辩论》。尤其在国内存在对经济学只追求经济效率,不追求社会公正的误解下,不得不让人感叹,来自英联邦的这两位诺奖得主堪称经济学家的“业界良心”。
虽然迪顿和森关注的主题接近,但在方法上却大相径庭。经济学有两大基本分野,既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前者就以福利经济学为代表,其代表人物就是森,而迪顿是后者的典范。
实证经济学最具典型的就是实证计量,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次就颁发给了计量经济学家简·丁伯根和拉格纳·弗里希——他们分别被称之为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和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甚至有人评价,经济学被承认为一门科学,是从计量经济学开始的。事实上,半数以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在计量模型上颇有建树的经济学家。尤其是近几年,微观计量的发展很快,特别是PnaelDaat模型、离散及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微观计量已吸引了大量经济学家和计量经济学研究者的兴趣,其方法论也可以用于研究非常广泛的经济和金融乃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近年来宏观计量、金融计量方面的经济学家都先后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比起一般的实证主义者,迪顿似乎又是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1980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并成为经典的论文题目就叫《近乎完美的需求系统模型》 (也有人翻译为“近理想需求”),而后来被定义为迪顿-米尔鲍尔体系是现在有关消费者需求的经验分析的标准,以支持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政策进行全面的福利分析。迪顿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标准和贫困水平的研究也秉承这一方向。
回顾经济学发展历程,从个体的消费者需求出发将计量模型扩展到收入和储蓄,并确定公共政策,曾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迪顿的贡献是微观经济理论进步和社会进步结合的一个完美典范。
其实经济学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从个人理性发展到集体理性,也就是说在坚持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前提下如何增进企业、组织、社会的整体效率和福利。一般而言,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得好,才会有资格获得学派殊荣,比如公共选择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货币学派等等。所以说,迪顿获奖虽然说算冷门,但无疑是名至实归。
迪顿获奖会进一步深刻改变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经济学不但注重效率,也追求平等,经济学不但能解释世界,也能够改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