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梦舟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来自中国的商品特别是手工艺品风靡北美,美国民众对东方帝国“异域风情”的好奇心,逐渐到达一个高点。他们希望看到更多反映中国人生活的物件,而且越来越不再满足于“见物不见人”了。
穿梭于东西方之间的精明商人们,及时发现了新的商机。
奢华精致“中国展”
1784年美籍商船“中国皇后”号成功首航广州后,美国人对中国艺术的兴趣日益高涨。两位背景各异的收藏家,及时满足了他们刚刚获得独立的同胞们的好奇心。
第一位是荷兰裔美国人胡克吉斯特,1795年,他随荷兰使团访问中国,可能是头一个去过北京并受到中国皇帝接见的美国人。这位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极有心计,在广州期间,专门请中国本地画师为他作画,得到38卷共计1800幅反映中国风物的绘画,内容涵盖中国的历史、神话、艺术、贸易、风俗等各个方面。
1796年,他回到美国后,在宾夕法尼亚州布里斯托市修建了一座有15个房间的大宅子,完全模仿中国建筑的风格,并起名“中国寓所”,里面放满他从中国带回的收藏品。在大宅子里服务的五个仆人,都是从中国带回来的,因此可以兼当“展品”。据说,只有乔治·华盛顿和拉法叶特(自愿支持北美独立战争的法国贵族)等少数尊贵的客人,才获得其邀请,一睹过这些藏品的真面目。
胡克吉斯特的在美国“中国寓所”轰动一时,可因为布置过于奢侈,维持花费昂贵,不久后便被迫拍卖了。他本人后来回到老家阿姆斯特丹,并在那儿去世。
另一位很早就靠在中国做生意而发财致富的,是费城商人N·邓恩。1838年,邓恩曾以“一万件中国物品”为主题,在费城博物馆展出他从中国带回的众多收藏品。这些展品可谓包罗万象,共占用了53个展柜,有大约1200件器物,其中包括50个跟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人像。展品内容涉及中国的城市、园林、动植物、乐器、书法、厨具,以及官员和仕女像等等。在三年时间里,该展览吸引了十余万美国民众前来参观。
平心而论,邓恩算是那个时代一位有良心的美国商人,他对鸦片贸易深恶痛绝。据说,他回美国举办“中国”主题展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纠正美国人对“中国”的负面印象,让“年轻气盛”的同胞对历史悠久、文明发达的中国有敬畏之心。
看完邓恩的费城展览后,美国著名政论家西德尼·费希尔曾评论说,它“展示了中国人生活的完美图景”,“没有什么比中国的艺术品更有趣、更辉煌”,中国瓷器“超乎寻常的美妙”。他甚至由衷感叹:“我以前从不知道中国人如此的奢华和精致。”
辛酸传奇“中国人”
不过,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美国老百姓,还不得不为谋生日夜操劳,懂得从艺术和文明角度来欣赏“中国”者,毕竟是少数。那么,普通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又是什么模样的呢?
1829年8月16日,一对“中国双胞胎”搭乘美国商船“酋长”号,越过茫茫大洋来到了波士顿。
这对名叫章和安(Chang and Eng)的所谓“双胞胎”,其实是一对连体男孩儿,他们腹部接近脐带的地方连在一起,共用一个肝脏和供血系统。他们也并非来自中国本土,而是在华人众多的东南亚名城曼谷附近长大,父亲是中国渔民,母亲也有四分之三中国血统。
在“酋长”号船长A·科菲的刻意宣传炒作下,这对“中国双胞胎”到来的消息,很快吊起了波士顿市民们的胃口。在科菲租下的可容纳千人的帐篷里,“中国双胞胎”穿着中式服装,仅仅表演一些简单的杂技,而现场每天差不多都人满为患,经常一票难求。
章和安“一炮而红”后,在大约十年里,又随马戏团辗转美国各地及古巴,乃至欧洲各国,所到之处都引发轰动,甚至一度被时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科菲船长及参与这项经营活动的团队,究竟从中捞到多少金,就没有人晓得了。
作为“中国”符号的这对“双胞胎”世界巡演多年后,再没回到故土,而是选择在美国东南部大西洋沿岸的北卡罗莱纳州定居,并且入乡随俗,取了个洋姓邦克(Bunker)。更奇妙的是,一对姓叶慈的白人姐妹向他们抛出绣球,这哥俩成了美国人的女婿。他们还收到一份特殊的结婚礼物——女黑奴“葛瑞丝阿姨”。兄弟俩成家后,在当地置了田产,安居乐业,先后共生育了21个子女。直到1874年,这对传奇般的“中国双胞胎”才在美国家中去世。
满足19世纪美国普罗大众的“中国”想象的,并非只有章和安。1834年,一位名唤“梅阿芳”的中国女子,步“中国双胞胎”后尘,搭乘“华盛顿号”商船到达美国纽约港。船主卡恩斯兄弟在纽约设立展览厅,摆上来自中国的家具、丝绸、灯笼、绘画、瓷器等等,让裹着小脚的“梅小姐”,或端坐品茶,或忸怩走动,同时对好奇的参观者有问必答。如此这般的“中国风情”,同样招徕大批观众,卡恩斯兄弟趁机大发其财。
这些早年由美国商人出于牟利目的,挖空心思向本国同胞展示的“中国人”,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那个年代美国普通民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或者可以推定:亲眼观看过“巡演”或者以此为茶余饭后谈资的美国人,大概都会想:哦,原来“中国人”真的低咱们一等。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