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焦东雨
12月24日,外交部长王毅在2014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上盘点了这一年的中国外交,称在去年外交成功开局基础上,2014年的中国外交又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在演讲中阐释了习近平主席此前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首先是旗帜鲜明地维护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政权属性,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第二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第三要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第四要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
而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两难的困境:如,在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后,中国外交如何在全球拓展并保护自身利益,同时在全球治理与区域安全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外交会否超越和摈弃传统的“韬光养晦”策略、“不结盟”方针?
在12月19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与全球治理论坛上,与会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贾庆国:
身份和利益的双重性
“中国外交现在确实面临着很多两难困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说。
崛起中的中国,其身份和利益在多方面是双重的,甚至是矛盾的。贾庆国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的国家;是一个普通国家,又是一个大国,而且弱的一面却越来越被忽略了。
“身份上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利益的双重性和矛盾性。”中国既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又有作为大国强国的利益。如,在国际气候峰会上,中国领导人要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在国内,中国领导人又大力推动节能减排。
这种双重性和矛盾性使得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首先,界定国家利益的难度在增大,做决策的难度在增加。
其次,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和方式,面临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中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既有在国际上主持正义的客观需求,又有维护自身海外利益的主观动力。尤其是中国在海外有越来越多的人和财产,这时候干预的冲动和压力,都在增加。
在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上,过去中国被指可以搭便车,现在没那么容易了。“现在中国块头越来越大,便车越来越不好搭。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提供车辆,需要埋单。”贾庆国表示,超级大国美国是通过维护国际秩序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这可能是中国未来不得不面对或者现在已经开始面临的问题。
再者,中国避免中外关系恶性互动的难度在增加。中国如果难以确定自身利益,就使得外界感到很困惑。于是,很多国家只能采取两面下注的政策,防范中国做对它们不利的事情,而中国只能回之以两面下注,于是双方关系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陈志敏:
外交创新而非革命
顺应形势,中国外交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院长陈志敏认为,这些变化只是创新而非革命。陈志敏总结有五个方面:
一是定位创新。特别强调大国外交,要有大国的自觉、诉求、责任。
二是制度创新。如,2013年3月,中国国务院决定重组国家海洋局,使国家海洋局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
三是战略创新。战略越来越明晰。陈志敏总结,中国外交战略就是通过中国梦凝聚民心;通过大国外交和底线思维展示中国意志;以金砖国家为依托,通过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一带一路”的战略,构建中国的海陆伙伴体系;通过新型大国关系稳定周边与主要大国关系;通过新型义利观和命运共同体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等。
四是手段创新。通过各种吸引力的手段来发展与各国关系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使用一些强制力量,推动中国外交目标的实现。“软的更软,硬的更硬”。
五是方式创新。双边关系层面开始强调所谓“亲疏外交”——关系好的不断加深合作,关系有问题的晾在一边。多边外交层面,开始在外部建立一些具有“替代性潜力”的新机制,比如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但陈志敏认为,这些外交创新并未构成外交革命,后者意味着一国在结盟、政策目标、主权、力量使用等问题上的逆转。
王逸舟:
升级版外交的新取向
对于中国外交近两年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态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称之为“邓小平时代外交的升级版”。
王逸舟认为,升级版的中国新外交在继承了“强调守拙”和“强调坚忍,不卑不亢”两点精神外,体现出五个方面的新取向。
一是更加注重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套规则。随着利益的全球拓展,中国现在特别重视国内与国际对接,包括国内讲党纪国法、以法治国,国际上有联合国宪章,各种国际法,包括外空法、极地法、生态保护、人权公约等。“这些过去不太重视,现在我觉得越来越注重了,哪怕不能完全对接,起码是某种程度的契合。否则国内发展要受挫,或者国际上会不理解中国。”
二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中国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手段,包括速度都超出以往。“不仅要有大棒子,威慑力,也要让别的国家感觉到中国的到来、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吸引力。”
三是大力营造、积极引导周边新秩序。王逸舟预计,整个亚太(地区)的秩序,尤其是中国周边地区的格局,会在未来几十年内产生重大改观。
四是努力开拓战略性新边疆,特别是全球制高点。王逸舟表示,中国在极地、外空、大洋,包括网络、互联网金融等方面都有后来居上的态势。
五是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