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财经 > 正文

伦敦人为什么少开车了

0
分享至

王昀

北京呈现“APEC”蓝,那个蓝透亮、柔和、匀细、净美,引发全球赞叹。11月10日,在为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领导人及配偶举行的欢迎晚宴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辞中用很长篇幅谈了一个词——APEC蓝。

事实说明,只要人为,雾霾可治。从全球经验看,小汽车的保有量和使用率等,是城市环境与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人认为,不应为小汽车一味创造条件。但相关政策究竟如何实施?

事实上,人们逐渐减少对小汽车的使用,正是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近年来发生的情况。不久前,针对交通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与途经上海的英国伦敦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交通部研究院特聘专家彼得·琼斯(Peter Jones)进行了一次对谈,以期得到对中国城市有启示的政策经验和发展借鉴。

《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特地对这场对话进行了记录和整理,以飨读者。

从优先发展机动车,

到讲究城市质量

何建华:近年来,中国首都被戏称为“首堵”。北京宽敞的长安街,有时竟然变成“停车场”。中国其他城市,如上海、广州、杭州,拥堵局面也与之类似。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的财富增长,中国也快速变成“车轮上的国家”,很多中国家庭拥有了私家车,汽车成为私人财富的象征。汽车保有量急剧扩大,给城市带来令人烦扰的交通拥堵和雾霾。不过,我们也从电视新闻中知道,这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难题。请问教授先生对全球普遍的交通拥堵现象怎么看?

彼得·琼斯:交通拥堵的压力来自两方面。其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其二是城市交通的车辆保有量不断增长。

在欧洲,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城市车辆保有量增长这两个现象,相隔近百年才先后出现;而在中国,二者同时发生。在欧洲,我们有更多时间解决交通问题,但在中国,交通压力的问题迫在眉睫。

但我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随着城市发展、人们收入提高,在私家车保有量和使用率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待拥堵问题的态度和对策也与时俱进。我们做了一些调研,发现交通政策大致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政府鼓励人们买车、修建高速公路、提供更多停车位,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但这也导致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诸多问题。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修更多道路不能缓解交通压力,人们试图寻找新的解决之道,这就进入第二阶段:政策从“如何满足车辆对道路的需求”,转向“如何使人们更好地在城市里流动”。比如,不是让车子获得更多通行可达性,而是鼓励替代性交通方式。在北京,为减少空气污染和交通压力,已建造了500公里以上的地铁。我相信上海也停止了道路的大规模扩张建设,转而投资地铁等公共交通。

但我认为,京沪两地的差异在于对土地的利用。北京更像美国的城市,更为“车辆导向”。因城市比较分散,若要建设能满足每个人需求的公共交通,会比较困难;而上海更像欧洲的城市,其城市结构决定了它更易提供便捷的城市交通方式。因此,上海的公共交通使用率高于北京。由此,城市结构、土地资源的规划和使用,是影响城市交通方式的一大重要因素。

在欧洲西部的城市,以及美国东海岸城市如纽约、波士顿,乃至韩国首尔,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已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在此阶段,人们追求干净、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城市道路被视作居民在城市移动的载体;而在第三阶段,它们更多被视为公共空间乃至城市宜居健康环境的一部分。因此,第三阶段的城市更容易吸引高学历人才,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产业投资。

在伦敦的金融中心,四五十年前,人们建起高楼时,会关注有多少停车位;而现在,人们却要求减少停车位,以保证城市环境质量,吸引更多投资。为营造更良好的城市环境,我们减少了使用汽车的空间,增加了自行车骑行空间和公共空间。我们减少了在第一阶段建造的基础设施,如拆除一些高速公路。在第三阶段,车辆保有量出现了下降趋势。伦敦的车辆数开始减少,因为人们有了更多骑行和乘坐公交的舒适空间。我们不再优先发展机动车,而是讲究城市质量。

何建华: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关于汽车与出行的观念在转变,不再追求对汽车的拥有,而是转向城市生活环境质量。

彼得·琼斯:这样的观察符合实际情况。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对汽车与环境的观念正在发生很大变化。

在1971年的伦敦,40%以上的出行者采用自驾车。1990年代中期,这一数字上涨到46%。但2010年这一数字下降到35%。人们愈发富裕,但开车频率越来越低。我们更多使用替代性的出行方式,如自行车、地铁、步行等。同时,城市生活愈加丰富多彩,人们愿意花更多时间享受旅途的快乐,使用替代性的出行方式到达目的地。巴黎、维也纳、哥本哈根和柏林等欧洲城市,均是如此。

再分析一下第三阶段政府采取的政策。对大多数城市来说,有四个关注点:交通事故率、交通拥堵、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气污染。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严格管制达到目的。但其实,上述问题都可以通过降低小汽车的使用水平来解决。

所以,在第三阶段,城市需要进行财政支持和相应立法。从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我们可以对此进行推动。

第一是交通管制,如停车位管制、车流管制等。这些可通过空间或价格杠杆完成,如收费、罚款。第二,我们也可努力使公共交通更便捷高效,如发展公交车、铁路,或鼓励本地市民骑自行车、步行。第三,土地的合理使用十分重要。如果一块区域内有居民区、办公楼、学校,人们就可以减少出行需求。如果能使人们更便捷地骑行或步行至汽车站、地铁站等交通点,政策也就能有效地起作用。我觉得上海这一点做得较好。但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北京的某些地铁站点设计得不太合理,应需要考虑不同建筑之间人们的通勤可达性。第四,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例如,网络购物使人们得以足不出户购买商品。在伦敦,地铁站有收取快递的站点,人们上班时可在网上订购商品,下班后可在离家最近的地铁站收货;此外,在家办公也能减少道路交通压力;3D打印技术对交通和物流也有影响,3D打印机使人们无需上网跨洋订购某些货物,可以购买本地的3D打印产品,只需支付软件费用。

随着政策出台,人们的交通出行行为也开始改变。在第一阶段,买车是身份的象征,人们会驾驶以彰显地位;在第二阶段,随着公共交通发展,人们开始混合使用私家车和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在第三阶段,随着自身态度改变和政策引导,人们开始放弃或减少使用私家车。

一年前,我来上海参加研讨会,探讨如何鼓励人们减少私家车出行。人们告诉我,在中国,让人们放弃开车出行是不可能的。我回答说:“其实方法很简单,哪一天你们的市长乘地铁出行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台下的人都笑着说:“那样的事不可能发生。”我回答:“所以这才是问题所在。”在欧洲,很多有身份的人都很愿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因此这也为更多人接受。总之,态度改变十分重要。在伦敦,交通拥堵依旧不容乐观,但人们的满意度还是提升了,因为人们居住的环境变好了。

交通管制与拥堵费收取

何建华:教授先生,人们一谈到交通,往往就会自然想到一个词:管制。能否介绍一下英国乃至欧洲国家交通管制的具体细节?

彼得·琼斯:管制交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管制停车位;二是控制交通流量。

就前者而言,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解决:其一是物理空间方面的措施,如限制停车位数量;其二是管理,对已有车位,我们可以对其使用者权限(由谁)、停车时段(什么时候)和停车时长(多长时间)进行管理;其三是价格手段,根据停车时长收取费用;其四是技术手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提供停车位的具体信息,让车主了解车位实时信息。

现在,在伦敦市中心,每个停车位都安装了传感器。传感器能感知车位上是否有车,提供相应实时信息。实际上,市中心10%或20%的交通事故,是在人们寻找停车位时发生的。伦敦提高了市中心的地面停车价格,以保证空余15%的停车位。此外,我们还提供实时停车信息,间接减少事故发生率。

当然,交通政策有其局限性。在很多西欧城市的市中心,20%至30%的行车是横穿市区的,不需要停车位,也就不受到交通管制;在市中心,还有很多私人停车位,同样不受公共政策约束;而在西欧,政府也受到当地居民的强大压力,因为居住在街道两旁的住户需要停车位。总而言之,控制停车位是一条有益的解决途径,但非一剂万能药。

而从控制交通流量出发,同样有四个解决角度。其一,物理空间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限制车辆流量,降低道路承载量。例如在瑞士苏黎世市郊,设有交通信号,显示有多少车辆可进入城区,以减少城区道路拥堵。因此,通过管制可保护本地居民或本地商业活动,使其不受日间外来车辆影响。这个案例也包含了第二个角度,即从使用权来控制交通流量。

其三是价格杠杆,即征收“拥堵费”或“道路费”,要求车主支付高峰时期道路的使用费。其典型案例是伦敦、斯德哥尔摩和新加坡。

其四,即信息技术应用,这一点也十分重要。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道路交通状况,并知晓所需费用。

以上政策也有缺陷。比如,瑞士的市郊管制往往导致早高峰时段外来车辆排长队进城的现象。此外,如果仅允许特定车辆进入特定地段,则其他车辆不得不绕道而行,可能会造成更多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我们要将以上措施综合使用,在平衡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范式。

何建华:交通拥堵费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有专家提出,上海也应考虑借鉴这一措施。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欧洲交通拥堵费的具体细节?

彼得·琼斯:要实行交通费收取,很重要的一点,是弄清这笔费用为什么收取、怎样收取,要使人们理解这项措施。我们考察了不同的交通费方案,基本可归纳成两种模式:其一是“使用费”,是基于车主享受了道路服务而收取,其二是“污染费”,是基于车辆产生的不良影响而收取。在伦敦,我们收取的“交通拥堵费”,即从上述第二点考虑出发。

交通拥堵费实施效果如何?我们知道,车辆行驶速度和车流量的关系并不呈线性相关。当车流量上升,达到某一值后,平均车速会急剧下降。所以,当我们适度减少车流量,道路行车的速度就会有很大提高。在英国,遇上学生放假日,道路交通状况就会大大提升——其实学生放假期间,总车流量仅减少了15%,但人们的出行速度和舒适程度却大大提升。

如果某个城市考虑征收交通拥堵费,就要发展相应的支持系统,如替代性交通方式,以使人们有更多出行方式的选择;此外,也需要有测评机制,衡量在某区域实施交通拥堵费后产生的消极影响。举例说,比如在某个区域征收交通拥堵费,人们就会倾向于把车停在该区域外围,步行进入该区域。但这会对原本该区域内的居民或商户造成麻烦,所以我们应该在区域内设置一定停车位。

在伦敦,如果对环线道路征收拥堵费,人们就会倾向从支路走。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就我所知,北京也考虑过征收环线的拥堵费,但通过实验模型发现,人们会抄小道,开车穿过居民区,造成更严重的拥堵、污染。因此,我们对拥堵费措施应作全盘考虑。

我认为,中国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技术是成熟的,但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接受度。具体来说,政府应关注如下几方面:第一,市民都不愿被征收所谓“交通拥堵费”;第二,我们很容易知道同型号、同样使用率的汽车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一样,但不同的汽车,造成的交通拥堵程度不同,事实上,只有少数车辆造成了交通阻塞。所以,关于每辆车到底造成了怎样的拥堵,即拥堵费的公平性,也颇具争议。当地居民可能抱怨通勤市民造成了交通拥堵,而后者又可能把问题归咎于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

经济学会说“边际成本”。随着车子数量增加,拥堵成本大大增加。从经济学理论看,致使拥堵成本蹿升的是最后增加的少量汽车,所以人们往往觉得,超出车流限额量的少数车该为拥堵费买单。但政策却是,每位车主都该为拥堵买单。从经济学理论看,最后那些多余的汽车出行该承担交通拥堵的责任;但从政策角度出发,征收拥堵费是为保障公平,并减少人们开车出行。从社会层面看,不能说这部分“多余的”汽车出行不重要,就该被征收费用。比如,家庭贫困的人开车带母亲去医院看病,从经济角度看,这也许是多余的、无意义的车辆使用行为,但它仍具有社会意义或对家庭的重大意义。

在英国,每年需交付道路税。人们对道路的使用,其实是免费的。目前,政府向车主征收了大量税,汽油费用中,一半用于交税。但未来10-20年,汽油税收入将因使用高效能汽车、电动汽车等而明显减少。因此,政府将开始征收道路费,用以修建和维护公共道路。

公路署目前也在考虑对部分高速公路和主要的城际公路收取交通费。我个人认为这有一定局限性。高速公路路段针对点到点的汽车运输收费,因此是可测量的、可行的;但向城际道路收费,可能会变成社会问题。比方说,人们可能每天需要通过城际道路到达居民区,例如女儿到母亲家为她做饭。如果收取使用费,人们往往会难以承受。所以,交通费的征收是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十分敏感的议题。在欧洲许多城市,道路拥堵费的提案都未获通过。

可以具体考察这些拥堵费提案失败的原因。首先,拥堵费可能是个政治性话题,如政党为争取投票而向民众承诺不收拥堵费。第二,交通拥堵费往往因城市领导人坚定和强硬的立场才得以实行。第三,阻碍交通拥堵费获批实施的原因,还有其本身目标的模糊性。有人说收取的目的是减少拥堵,有人说是改善空气质量,还有人说为增加财税。对此,公众会感到疑惑。政府需要证明,征收拥堵费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英国,来自法律的质疑也是负面的:人们交了钱,却无法确保看到实际好处。在那些尚未采纳拥堵费政策的城市里,人们还担心收费的公平性,如哪些空间收费、哪些人实际获益。对很多人来说,缴费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他们需要开车,但他们缴了费,也没有看到道路状况有所改善。

何建华:那么政府应该如何使公众接受拥堵费?

彼得·琼斯:我们发现,在伦敦,在政策施行前后,民众支持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在政策正式施行点之前,民众支持度呈下降趋势;而当政策真正实施后,支持度会上升。所以,要实施收取拥堵费的官员,可以像当初的伦敦市长那样,相信民众最终会支持自己,从而坚定地实施政策;也可以借鉴斯德哥尔摩,政策实行6个月后,让公众比较实施前后的感受;从公平性角度看,也可以对特殊人群,如当地居民或残疾人,采取免费或打折收取拥堵费的方式。

收取拥堵费之前,也要改进其他替代性的出行方式,如地铁或公交车;我们还应让公众很清晰地了解到这些拥堵费的用途,比方用于道路建设、改善出行环境等。

如果计划征收拥堵费,要考虑到,这不仅是收取一笔钱,而是提供更好公共服务的保证。怎么从积极的角度体现政策对人们的好处,而非一味向人们收钱?对此我有一点个人的想法。可把这项费用命名为“区域停车费(Area Parking Charge)”。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想进入某个区域,就要支付一定费用,同时可以在该区域内享有一定免费停车时长。例如,支付10英镑“区域停车费”,可进入该区域且免费停车两个小时。如果采取这项措施,那些本想从该区域内横穿而过的司机,可能选择绕道而行,因为他们觉得仅仅穿

P9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寺庙住持在出租房内被抓获,竟是23年前温州一命案逃犯且已生儿育女

寺庙住持在出租房内被抓获,竟是23年前温州一命案逃犯且已生儿育女

澎湃新闻
2024-04-16 09:26:40
玉山县政府办:“提灯定损”涉事违建房屋确定拆除,目前正研究拆除方式

玉山县政府办:“提灯定损”涉事违建房屋确定拆除,目前正研究拆除方式

纵览新闻
2024-04-15 19:54:05
广东江门潭江特大桥突发事故,已致2人死亡

广东江门潭江特大桥突发事故,已致2人死亡

粤见世界
2024-04-15 15:03:12
重庆3号线一地铁站石砖脱落砸中孕妇 家属:心跳停两次,胎儿情况未知

重庆3号线一地铁站石砖脱落砸中孕妇 家属:心跳停两次,胎儿情况未知

奔流新闻
2024-04-16 06:39:09
“与醉汉冲突被刑拘”的职校男生正办取保候审,其父:愿出医疗费和解

“与醉汉冲突被刑拘”的职校男生正办取保候审,其父:愿出医疗费和解

极目新闻
2024-04-15 23:58:19
“战略性怀孕”的风,吹到了国央企

“战略性怀孕”的风,吹到了国央企

互联网大聪明
2024-04-15 17:05:42
教育风向已经变了,“得数学者得天下”,单科决定胜负的时代来了

教育风向已经变了,“得数学者得天下”,单科决定胜负的时代来了

李老师讲最真教育
2024-04-15 20:31:00
突发!特斯拉宣布10%大裁员,万人将失业

突发!特斯拉宣布10%大裁员,万人将失业

超电实验室
2024-04-15 17:22:06
四川女篮外援坎贝奇禁赛一场无缘G3 内蒙古女篮:正义不会缺席

四川女篮外援坎贝奇禁赛一场无缘G3 内蒙古女篮:正义不会缺席

醉卧浮生
2024-04-16 09:45:30
太精致,女生举报送水大爷进女寝不宜,导致无人送水让表白墙炸窝

太精致,女生举报送水大爷进女寝不宜,导致无人送水让表白墙炸窝

东东趣谈
2024-04-15 17:37:57
日月谭天丨警惕!“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跨出危险一步

日月谭天丨警惕!“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跨出危险一步

环球网资讯
2024-04-15 23:47:04
美军印太司令:若中国武力收台,美国将摧毁中方火箭军与核武库

美军印太司令:若中国武力收台,美国将摧毁中方火箭军与核武库

口说名人堂
2024-04-14 18:10:03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快速下破7.28关口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快速下破7.28关口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4-16 09:24:10
曝小卡膝盖肿胀让快船担心!专家看好独行侠晋级 官网预测比分4-2

曝小卡膝盖肿胀让快船担心!专家看好独行侠晋级 官网预测比分4-2

罗说NBA
2024-04-16 06:39:14
四川女区长被男友抽打致死,生前哀求:别打了,我再也不敢了

四川女区长被男友抽打致死,生前哀求:别打了,我再也不敢了

安妮Emotiong
2024-04-11 20:29:27
美国奥运男篮名单已确定11人!詹杜库领衔:仍有一个名额待定

美国奥运男篮名单已确定11人!詹杜库领衔:仍有一个名额待定

罗说NBA
2024-04-16 07:17:17
江西惨烈车祸:奥迪车主当场死亡,肇事车辆疑新车,时速140以上

江西惨烈车祸:奥迪车主当场死亡,肇事车辆疑新车,时速140以上

叶公子
2024-04-15 21:16:56
开始抓人了

开始抓人了

量子熊猫
2024-04-16 00:39:14
刘强东突传大消息!

刘强东突传大消息!

中国经营报
2024-04-15 18:47:20
12306回应“卧铺下铺挂帘”,下铺别人到底能不能坐?

12306回应“卧铺下铺挂帘”,下铺别人到底能不能坐?

环球网资讯
2024-04-16 09:29:09
2024-04-16 12:08:49

财经要闻

同比增5.3%!中国一季度GDP超29万亿

头条要闻

特朗普疑在庭审现场睡着 美媒:他靠椅子上 头不断下掉

头条要闻

特朗普疑在庭审现场睡着 美媒:他靠椅子上 头不断下掉

体育要闻

他被杨瀚森"打爆" 却有望成为NBA状元?

娱乐要闻

44岁霍建华街头骑单车,状态真好!

科技要闻

特斯拉吃老本,马斯克裁14000人,刚开始?

汽车要闻

广汽本田极湃2溜背造型 本田人间清醒!

态度原创

游戏
家居
亲子
本地
公开课

《冰汽时代2》测试版PC配置需求公布:至少要1050Ti

家居要闻

浮光载笔 柔和与留白奏响温润序章

亲子要闻

顺产,用尽一生的力气,撕心裂肺般疼痛。

本地新闻

我和我的家乡|文明海城的京剧魅力

公开课

反抗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