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搭巴
就在你阅读下列短短几行字的瞬间
——地球上共有40个人和7亿蚂蚁同时诞生。
——地球上共有30个人和5亿只蚂蚁同时死去。
人类:哺乳类动物。
身高:1至2米。
体重:30至100公斤不等。
妊娠期:10个月。
食物类型:杂食。
现有数量估计:超过59亿。
蚂蚁:昆虫类动物。
身长:0.01至3厘米。
体重:1至150毫克。
产卵期:根据精子存量可随时产卵。
食物类型:杂食。
现有数量估计:超过亿兆。
——埃德蒙·威尔斯《相对且绝对百科知识全书》
《相对且绝对百科知识全书》并非真实存在,它出自法国作家贝尔纳·韦伯所著《蚂蚁帝国》三部曲。
引述上述内容,是为了在评介法国动画电影《昆虫总动员》(Minuscule - La vall e des fourmis perdues)时,作为参照系。
说句题外话,本片的中文译名过于恶俗,法语单词“minuscule”指“非常微小的,极其不重要的”,这个单词在英语里含义相同,属于英文里的高阶词汇。“La vall e”是山谷的意思。“des fourmis”的意思是蚂蚁。
关键难翻的是“perdues”,英文版翻译为“lost”,大致意思是“失败的”、“失去的”、“不知所措的”。电影的中国运作方大概不清楚该怎么翻译,又搭上《爸爸去哪儿》作为合作伙伴,于是自认为这电影就是个低幼片,索性就贴上《玩具总动员》、《汽车总动员》的套子。只能说该片的中国运作方实在是“Tu es perdue”(你们太失败了)。
本片最大的特色在于“没有台词”,这一点自今年1月29日于法国上映以来,就把各国影评人看得心花怒放,向来走高冷路线的法国杂志《T l rama》给出“完全正面”的评价,《世界报》、《费加罗报》、《回声报》等法国主流平媒更是将法文里的形容词发挥到了极致,完全不去考虑有关“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的行规。
在8月22日中国公映前,本片也曾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放映过,并且作为“法国电影周”的开幕片,当时就曾在上海电影圈内引发一场有关溢美之词的搭楼大赛。
如果你对法国电影有认识,就会知道,这是一部继承了法国喜剧传统的电影,拍得还算中规中矩,创新之处无非就是把哑剧引入动画片,并且3D化了。导演之一的托马斯·萨博承认,本片他复制了许多经典电影的场景,是他借动画的方式向大师们致敬。
吹口哨的褐蚁,你是否想到了安德烈·布尔维尔,时不时瞪眼的红蚁又会不会令你缅怀起路易·德费纳斯。
还是稍微挑些刺,这并非是一部完美到可以捧上天去的经典。
法国哑剧传统里,吹口哨以表明角色心态变化,是被允许出现的声响。这在《昆虫总动员》中发挥到了极致。
只是,蚂蚁能发出声音吗?
蚂蚁和其他昆虫一样,是依靠触角辨别气味的,由于触角是一对,因此既能辨别气味的强度,也能辨别气味来源的方向距离,成虫互相交换反哺的食物,通过其气味互相了解对方的健康和营养状况及对方发现的食物等信息。
本文开头引述的《蚂蚁帝国》一书中,贝尔纳·韦伯的描述是符合现实的,毕竟他是记者出身,追求的是真实。
并不是说电影里,蚂蚁通过吹口哨的方式交流就显得多么的荒诞与不合理,梦工厂等都拍过有关以蚂蚁为主题的动画电影,它们说着英文,谈着恋爱,也没有揭穿,工蚁是无性的。
只是本片号称追求真实,还原大自然的一切,如果真如此,那么就请还原出气味交流的方式。
其次在于火。
我宁可相信《蚂蚁帝国》中,昆虫们对于火的描述——任何生物胆敢使用火,所有其他生物都应联合起来消灭它们。
本片应该在片头和片尾都用当地语言严正告诉看电影的小朋友:不要玩火柴。
另外再说一点,为什么褐蚁是正义的,而红蚁是反派。
无论是《昆虫总动员》还是《蚂蚁帝国》,普罗旺斯山岭中的褐蚁都是“好人”,这是因为它们是本地物种。而红蚁来自南美,它们又称为“军团蚁”,是随木材贸易到了法国,由于是外来物种,在法国缺乏天敌,并因适应力强,导致大量繁殖,逐渐改变了法国本地的生态平衡,所以它们不得不是邪恶的。
所以,褐蚁战胜红蚁,是人类的美好祝福,人们希望自己造下的孽,不会给自然带来太大的伤害。事实上,褐蚁的确抵御住了红蚁的入侵。只是这是极少数成功的案例,更多的情况是外来物种令本土物种濒临灭绝。比如非洲蜂已逐渐令野生欧洲蜂灭绝,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中华野生蜂的活动范围,因为蜂蜜加工业大量采用采蜜量大的外来物种,导致前者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到了秦岭深处。
当小朋友问你,为什么褐蚁住在蚁穴内,而红蚁待在混凝土建筑内,你要跟他(她)讲讲环保知识,并把家中养着的巴西龟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