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生态保护,首先得要讲科学,不能将生态保护弄成作秀、弄成自以为高人一等、崖岸自诩的道具。
早报首席评论员 沈彬
一次“放生”引发了公愤。有注册地为深圳的一位微博女网友发了一组放生图片,其中竟然有五步蛇等毒蛇!之后警方介入调查,认定放生地点不是深圳公园,而是广东英德市的荒山上。这次虽然是虚惊一场,但2012年6月,的确有人在河北兴隆县放生数千条蛇,导致蛇爬进村民家中,引发恐慌。
这里不谈佛教理念,也不说放生是否形成“捕杀-买卖”的黑色利益链。单从科学、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放生的问题真不小:有人将买来的陆生龟投入海里“放生”;有人放生鳄龟、巴西龟等外来物种,导致物种入侵,诱发生态危机。总之,不分物种、不分环境,一放了之,自以为积下了“功德”,分明种下业报。
近年来,环保、生态日益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理念。放生、喂养流浪猫、解救流浪狗、反对皮草、反对杀戮野生动物等,正在成为日常化的公共议题。但“小清新”离不开“赛先生”,讲究生态保护,首先得要讲科学,不能将生态保护弄成作秀、弄成自以为高人一等、崖岸自诩的道具。
比如,城市喂养流浪猫,往往被贴上爱心的标签。实际上问题并不简单。虽然在主人身边的猫咪非常温顺,但是一旦遇到猎物,猫就会展现出它身为捕食者的凶狠一面。英国估计有900万只猫,其中800万只宠物猫每年就至少捕杀2.75亿只动物,相比之下,备受争议的英国注册猎人,每年杀死狐狸、野兔等动物2万多只,和猫的战绩相比相差万倍。据估计,野化猫至少对35种鸟类、36种哺乳类、7种爬行类和3种两栖类造成直接威胁,其中一些已被列为“极危”物种。
现实是,在“爱心”的名义下,近年大学校园里流浪猫泛滥,校园鸟类面临生存危机。也正是因为流浪猫、狗对特定区域的生态多样性、社区安全防疫,有相当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动物保护法律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也不会听任流浪动物无限繁殖,他们会对流浪动物进行干预,包括实施捕捉-绝育-释放技术(TNR),甚至直接捕杀。而之前中国几个城市提出对无人认领的流浪狗实施“人道处理”时,却遭到了一些人的抗议阻止,这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口号深入人心,但不是说野生动物就绝对不能杀。比如,上个月有媒体在网上煽情地描写海豹被残酷杀害的过程,呼吁“救救海豹”。但事实是过去北极地区的海豹靠北极熊和爱斯基摩人控制数量,现在是靠加拿大政府核发的捕猎许可证控制。
再如最近马云在英国猎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事实是运动狩猎在西方是相当成熟的行业。基于对生物种群的精确统计,政府会公开出售狩猎指标。狩猎者也严格遵循“避免使用不能让动物迅速死亡的武器”以及“打公不打母,打老不打幼”的原则,并不是滥杀一气,也不会损害生态平衡。而且运动狩猎不菲的费用,也被用于生态保护事业,这笔收入对于非洲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其实,中国政府也曾公开出售狩猎指标,但不少人在没有弄清基本情况时,就基于情感下了判断。
生态保护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不能全凭“正义的直觉”来做出判断。而生态科学教育,又是中国公民教育中缺失的一环。所以,就会有人抱着保护生态的目的,做出破坏生态的事。
既然动物福利、生态保护等成为中国的日常化公共议题,就不能用卖萌代替说理、用撒娇代替科学,要让“赛先生”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