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倪元锦)“北京市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科学试验,加强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气象科学依据。”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17日在全市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上透露。
林克庆指出,首都气象公共服务能力近年不断提升,但基础设施薄弱、观测环境保护不力的问题依然突出,全市一半以上国家气象观测站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实现“首都气象现代化建设”急需全面加快步伐。
据了解,首都气象目前已能为交通、电力、供暖、农业、旅游等20多个行业提供服务;建立了多部门信息共享、预警联动和应急响应机制,可及时发布农业干旱、城市内涝、森林火险、地质灾害、重污染天气等极端天气预警;在缓解水资源紧缺、防御冰雹灾害等方面,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明显。
“2013年,北京24小时分区县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8%,气温预报准确率达76%,暴雨预警平均提前38分钟,并初步开展分区预警。首都气象服务已进入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需实现气象精准预报,开展大气雾霾治理,落实气象分区预警。”林克庆说。
林克庆同时指出,首都气象预报预警核心科技水平难以满足精细化预报需求,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如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国外已达到1公里、1小时分辨率,北京目前只有3公里、3小时分辨率;而北京分区县预警业务则刚起步,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不足。
林克庆透露,到2015年,北京应基本实现监测预报精准化,自动监测达到5分钟、1公里时空分布,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气温预报准确率80%以上,局地暴雨、雷电、冰雹预警提前1小时以上发布,沙尘、高温、雾霾天气预警提前1天发布,持续严重雾霾天气预警提前3天发布,观测站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不少于3个,完成多部雷达组网布局。
今后两年,北京将新增气象自动观测站200个以上,人工气象观测站全部达到国家基准站标准,新增3部多普勒天气雷达、5部风廓线雷达,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立体式、高密度全天候气象观测网;扩充高性能计算能力,到2015年底完成40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建设,加强其对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的技术支撑,确保气象预报信息精细到乡镇和街道。
(原标题:北京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试验 建立健全气象观测及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