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8月13日电(记者庞书纬)“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没见有人读书。”不久前,印度工程师孟莎美《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中的描述,道出了当下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阅读较少的现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人认为,身边的青年中,“手机控”、“iPad控”越来越多,“书虫”却越来越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尽管比2011年的4.35本稍有上升,但仍低于大多数欧美国家,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与此同时,即使在高校集中的北京中关村附近,曾风光一时的“第三极”等书店相继停业。“十年前,我们书店每天开到晚上11点,好多人还不愿走。现在到晚上9点之后,基本上就没人了。”北京大学博雅堂书店主人杨彩霞说。
针对上述现象不少网友认为,除生活节奏加快和电子媒体冲击外,图书本身良莠不齐,也败坏了不少青年读书的“胃口”。记者在青海西宁走访多家书店,陈列在显眼处的常常是《伟大的励志书》《哈佛励志书》《玩转职场》等所谓“成功学”书籍。
点击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校内网络论坛兼职版,常常可以看到“编撰励志书,每千字100元”等征集“写手”的帖子。曾有图书策划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少所谓的励志书籍,都是通过登广告的方式招募大学生“编撰”而成。
针对中国青年逐渐远离阅读的现状,供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文理学院的中国籍学者杨丽君认为,可以考虑通过成立基金会等方式,对图书特别是经典图书的出版、销售等予以扶持。
杨丽君表示,“青年一代的阅读状况,关乎国民素养的维系和提高,不能简单地算经济账。”杨丽君说。
(原标题:一些中国青年“不阅读”现象引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