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中医体检通过仪器辨识,将体质大致分为九类。但对于一些名老中医来说,这样分类过于简单化。
“两千年来,中医辨证论治,都是遵循老祖宗留下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的八纲辨证方法,每个人的情况是非常复杂且多变的,简单地将人分为九种体质,在临床上很难掌握。”上海市名中医沈丕安教授说。
沈丕安说,自古以来,中医结合五脏,将人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主要都是因为外邪,用现代医学来说就是各种病毒导致慢性感染,体质下降。中医的重要治疗原则就是“邪去则正安,邪不去则正不安”。清初著作上有“有病则病受之,无病则损伤正气”。因此,临床上首先要祛外邪,把体内大量毒素去掉,在康复期才能进补。“我有一个病人,很向往去长城,以前就是拄着拐杖,后来经过治疗,他去掉了拐杖,登上长城,而他从未吃补药,只是把体内的病邪去掉。”
沈丕安说,亚健康人群,很多都是体内有痰、瘀、湿、毒,比如中年人营养过剩,体内痰、瘀、湿较多,高血压、脂肪肝都是体内的痰湿积聚,高尿酸就是一种毒素,所以首先要通过活血化瘀、化痰祛湿、清热解毒的方法祛除这些毒素。而现在的误区是,体质辨识,将康复医学与治疗医学混为一谈。不论体内有没有毒素,一味进补,这样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造成损害,临床上很多人就是乱吃补药闹的。
中医体质养生学中“气虚质”是这样定义的,“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沈丕安认为,中医的“气”的范围很大,五脏都有可能气虚,消化不良是脾气虚,呼吸系统疾病是肺气虚,而肾是先天之本,老年人都有肾气虚。很多疾病都可以是气虚,而乏力大部分是病邪造成的,而不是体虚,所以如果简单地把一个人归为气虚,则太笼统了。
再比如“瘀血质”,中医体质学定义为“瘀血质是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沈丕安认为,血瘀是一种病邪,要用活血化瘀的方法祛邪,有的人每天吃三七化瘀,而三七即是化瘀药,也是止血药,吃多了到后来会出血的。所以,每个人的情况是复杂而且多变的,中医的精华就是辨证论治,要根据自身情况、当时的情况不断调整治疗,很难用一种方法来治疗一种体质类型的人。
对于中医四诊仪进行的中医体检,沈丕安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学会曾经组织上海名老中医与高级工程师合作研究中医脉象仪,但是后来因为和临床结合不起来,没有成功,不了了之,“对于传统中医四诊,可以继续结合现代高科技进行研究,但是在不成熟的时候,马上上市使用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