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7月27日专电(记者 王橙澄)喧闹的歌舞表演能让你看到真实的少数民族文化吗?商铺林立的千年古镇还能打动游客吗?专家建议,文化遗产地在旅游开发中不要过度迎合“快餐文化”,从而失去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当前,许多文化遗产地在旅游开发中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不仅用歌舞表演、节庆等舞台化表现方式替代真实的文化遗产展示,甚至让当地居民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杜晓帆说:“福建土楼中的居民如今已不再饲养鸡鸭等家禽,因为游客反映踩到鸡屎很不高兴。居民集体变成了演员,文化遗产地也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周俭认为,文化遗产地在旅游开发中,不应简单地以游客为“上帝”。政府、旅游企业、游客以及文化遗产地的居民都有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责任。
专家建议,一方面,文化遗产地应准确把握自己的文化价值,保持鲜明特色;另一方面,要教育旅游者尽可能尊重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景观,减少干预,避免失去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专家们还表示,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应是动态的,特别是将人作为主体的村寨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应在核心文化特征不变的基础上不断增值,留下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