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江西赣州7月11日电(记者 杨爱国)赣州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红色故都。7月初的赣南大地已是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树木葱郁。
在甜叶菊田地里拔草、在蔬菜水果大棚里摘西瓜、在果园里听果农讲种植经验、在养殖场听农民讲养殖方法……作为中央新闻媒体采编人员“赣州行”活动的成员,记者通过在赣县南塘镇黄屋村几天来的接触与实践,通过走访村民和体验田间劳动,切身感受到赣南人民勤劳聪慧、热情好客的乡土民风,体验着基层一线农民劳动的艰辛,感受到赣南900多万淳朴的老区人民正依靠自己的双手和“苏区精神”打造自己的绿色家园。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苏区精神”在这里延续。
回乡创业模范罗景星:“我深深爱上这片红土地”
48岁的黄屋村村民罗景星10多年前回家乡办起了自己的果园和养殖农场。他热情好客,性格豪爽,被记者们亲切地称为“老罗”。
在黄屋村几天时间里,他给记者们当临时司机和讲解员。他其貌不扬,但阅历相当丰富,皮肤长时间在农田劳作晒得黑里透红。我们在与他的聊天中知道:因为家里兄弟姊妹多,家境不富裕,从15岁起就出外打工做装修等工作有20年,在江西吉安、广东广州等地闯荡漂泊。10多年前,他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返回家乡创业。他开辟了脐橙果园,养殖鸡、鸭、猪等产业,从生活中找到了乐趣。他说,自己深爱着养育自己的这片红土地,永远忘不了先人们的贡献。他的叔爷爷参加了红军长征,并为中国革命献出生命。他要继承先人们的传统,把自己家乡建设好。
我们乘坐老罗的“皮卡”车在狭窄的丘陵道路上起伏颠簸,看到了绿油油的果树长势喜人。谈起创业的艰辛,做事低调务实的老罗说,近些年依靠政府乡村政策扶持,他种了100亩脐橙,在6个池塘里养鱼,养猪600多头,养鸡1500多只。平时管理人员就几个人,只有农忙时节临时雇村民来做工。他还说,近些年村里的变化特别大,他自己还在果园里新盖了瓦房。谈到成功的经验,他说,重要的就是看准的事就要去做,感受创业成功的酸甜苦辣,这样人生过得才有意义。自己回乡创业,得益于一个招商引资的机会,但最重要的是“想为乡里做点事情”。
在农村要想富,先修路。不过,老罗在与记者聊天中也透露出了自己的隐忧,就是道路基础设施还需加强。目前,从村里通往果园的道路遇到雨天泥泞难走,很影响水果运输,过去也曾因此蒙受损失。他希望政府在扶持果园开发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
记者在赣州采访期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是中央支持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得知这一好消息后,罗景星的干劲更足了,他说,自己更有信心带动全村人民一起致富。“儿子目前参军入伍,现在福建服役,希望儿子将来回乡创业。”
创业者黄兆华:因地制宜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今年43岁的黄兆华是黄屋村村民。他曾在赣州赣南画院做摄影师工作,在那里7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学会了很多本事。他逐渐感觉到,自己的家乡经济还需要推动,在外漂泊也不是长久之计,决定在2009年回乡开始养殖甲鱼、养殖鸡和承包土地种茶树。
如今,黄兆华的养殖场已初具规模,养殖了甲鱼2万只、五黑鸡3000多只,绿壳蛋年产290只,他还承包了油茶树500亩,散养鸡700只,平时管理人员只需要几十人,农忙时节使用季节工,预计3至4年之后的年收益达到100万元人民币左右。我们在他的种植场地看到,他在养殖池塘边建造的两层自住房屋还没有完全建好。看得出,他对养殖产业充满信心。
据了解,黄屋村是典型的赣南丘林地形村,长期以来以在家种植果业或出村劳务输出为主。全村人口2900多人,外出务工1300多人,种植植物主要以水稻、甜叶菊、蔬菜瓜果为主。
黄兆华说,发展要走循环经济的路子,比如养殖业方面,可以养猪,猪粪可以作为饲料。谈到他自己的长期计划,他的经商理念是希望村里农民更多人开展养殖业,形成规模效应。
他认为,当地以地形以丘陵为主,雨水相对丰富,适合种植茶树等,因地制宜。希望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推动家乡的发展。
小学教师吴海莉:希望村里小学生都受到好的教育
黄屋村黄屋小学有着100多年的历史,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优秀生,如今在不同行业领域成为主力军。今年只有19岁的吴海莉是黄屋小学教师。两年前从宁都师范学院毕业的她回到了家乡任教。
吴海莉个子高高,有着典型南方女孩的外秀质朴。说起自己的工作,她说,学校的条件比两年前好多了,两层楼的校舍是今年春天建起来的,以前都是土结构的瓦房。平时住校,周末回家看父母。她教五年级英语和一年级语文课。她说,与孩子们在一起感到很快乐,在这里就读的孩子们很听话,天真烂漫,感觉就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我们走访黄屋小学当天,是学校放暑假前的最后一天,当天学生们到校领取“考试成绩单和家长报告书”。黄屋村干部当天来学校看望慰问困难学生。吴海莉说,自己的恩师就是这所学校校长黄益群,目前村里留守儿童约占学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全校有13名教师。吴海莉说,黄益群校长在教学岗位上工作了40年,是她的榜样和从事教育工作的动力源泉。她说,想为自己的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将自己所学知识回报家乡,希望村里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尽快长大。
据校长黄益群介绍,全校在校生300人,黄屋村的适龄学习儿童的入学率为100%,全校有6个年级,开设语文、算术、英语三门课程,每班50人左右。他说,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正人正道、内涵发展”,希望孩子们乐学静悟,能胸怀大志,博学远航。黄校长说,目前这个学校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但教师工资水平偏低,学生就学条件设施有限,希望得到改善和提高。
大学生村官刘静:我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
刘静是江西井冈山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2010年毕业后先在赣州市一家企业工作,去年10月通过考试来到赣县当村官,同时任南塘镇黄屋村党支部副书记。她是村委会里最年轻的女干部,主要工作是协助村书记与其他干部做好村里的全面工作,组织远程教育的学习培训,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推进新农合新农保、管理村里的信息平台、广播,农家书屋等等,她在镇里还兼任其他工作,平时感觉十分忙碌。
谈起她的选择,她说,大学毕业后希望使用自己的知识回报家乡,事先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回家乡工作,也是家庭父母的愿望,就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距离家近一些。她说,她是从在村里任职后到现在一点一点地看着村里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以及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南塘镇黄屋村还是市级“三送”精品示范点。“三送”就是“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是赣州市近年推出的干部联系群众、政府为民排忧解难的措施。刘静说,“三送”成为联结村民和干部的一个平台。当村官是与基层老百姓打交道,要的就是有耐心。这里民众淳朴,民风朴实。与老百姓交朋友,在与他们接触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村官工作多而杂,就怕自己工作做的不好。
刘静说,最开心地就是看到村民老表们对自己开怀地笑,她喜欢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虽然有时感觉身体有些累,但能为基层民众办事,心里还是高兴的。这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
据了解,在赣县就有数十名像刘静一样的村官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基层一线,去年赣县招收了25名大学生村官。如今这些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基层干部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