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阿坝州5月12日电(王志艳)“5 12”汶川特大地震,让“蜀道难”的四川交通遭受前所未有的损毁。四年来,四川把加快恢复灾区交通和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相结合,实现了四川交通史上投资增速最快、引资规模最大、开工项目最多的局面,一举形成四川交通新格局。 5月12日,汶川地震四周年,由安徽省援建的最大工程阿坝州牟泥沟隧道工程正式通车。
5月12日,汶川地震四周年,安徽灾后援建的最大工程阿坝州牟泥沟隧道工程正式通车。新华网 王志艳 摄
岩壁上,照明灯正待安装,一辆装满石渣的大卡车仍在轰鸣声中紧张作业。穿行的过程中脚步和呼吸也变得沉重起来。正在指挥布置开通仪式现场的项目总工杨庆良穿着黑色的羽绒服,正值春暖时节,这身装束与穿着单衣的记者们对比鲜明。“山里早晚温差大,最冷的时候达零下26度”,杨庆良说,高海拔山地作业要面对气候、高原反应等众多难题,但为了能早点建成通车,工人们“最冷的时候也没停,不同岗位的工人24小时轮番作业。” 牟泥沟隧道总长1835米,工期两年,2009年9月24日起修建进口,2011年9月28日打通出口。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通车,为祭奠逝者,也为给生者安慰。离牟泥沟几公里外的川主寺还活跃着另一支援建队伍,是负责成兰铁路工程CLZQ-6-1标段的中铁电气化局。成兰铁路位于四川、甘肃两省境内,全长457.62千米,其中四川境内长377.8千米,总工期长达8年。该工程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从成都至兰州只需4小时左右,将成为一条绿色生命救援通道,对于改善灾区交通运输条件有积极的作用。
插入图2:
中铁电气化局负责的成兰铁路工程CLZQ-6-1标段平纵示意图。新华网 王志艳 摄
自2011年3月1日开工后,46岁的项目经理郭正安一直奋战在这里,“铁路将经过24条断裂带,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施工难度比青藏铁路还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看也可能是最高的,尤其我们还有很高的抗震要求”,郭正安介绍,在海拔3500米左右的高度,这里的近400名工人每天要作业十几小时。同时,因该段铁路毗邻的G213国道是旅游线,交通运输繁重,材料运输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困难。不亲身经历无法真正体会到他们要面对的种种艰难,也正是更多像他们一样默默辛劳的援建者,创造着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