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湾中小学营养午餐项目爆发索贿丑闻。因营养午餐业者通过支付现金或回扣等方式,向学校校长和评选委员行贿,以达到中标目的,导致十余人收押。在此之前,台湾营养午餐的负面新闻就曾多次占据媒体版面,但论及营养午餐遭遇的最大争议,却与弊案无关;争议的核心在政府应在营养午餐上扮演什么角色。
台湾“教育部”曾于2009年编列预算,拟推动中小学免费午餐项目,令岛内240万中小学生全部受益。此一项目经费每年约170亿新台币,数目堪称庞大,其最鲜明的特点是“雨露均沾”,并无“排富条款”,故项目尚未开始就遭遇诸多质疑。因用公共财政补助富人子弟午餐,显然无此必要,且台湾财政赤字高企,更为反对声浪提供了口实。最终“监察院”以不符合公平正义原则为由,提出纠正,导致“教育部”全面免费午餐计划尚未启动即告夭折。
其实,台湾各地政府一直有财政预算,补助低收入户及残障家庭学童的营养午餐,有的地方政府因财力不足,还会鼓励社会善心人士认养贫寒学童午餐。换句话说,政府在贫寒学生营养午餐问题上,并没有缺位,大家反对的只是其过于大包大揽以至于滥用纳税人钱财的越位。
由此来反观大陆目前关于免费午餐的争议,或许有借鉴意义。大陆政府于前不久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拨款达一百六十多亿元,很多人将其与此前媒体人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行动相提并论,争论亦由此而生。反对者大多是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拥趸,对市场配置资源能力信心满满,对政府干预和社会福利则嗤之以鼻。但我总疑心,对市场的过分迷信,和此前对计划的态度一样,更多是被洗脑的结果。主义常常具有遮蔽常识的效用。具体到免费午餐项目,值得辨析的问题是:贫寒学子应否吃上营养午餐?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是最基本的生存权与健康权,和所谓的高福利无涉;这个项目由政府还是民间来做?如果以让民间机构参与为由,反对政府介入,那相同的逻辑是否可以推导出政府应该退出义务教育,交付“希望工程”?从民间“免费午餐”行动看,募得款项较实际所需相距甚远,故此一项目如义务教育一样,由公共财政承担成本最好。税收流入免费午餐,并不必然意味增税,它可能仅仅是财政预算的重新分配。另外,社会需要捐赠领域所在多有,民间慈善热情,不愁没有其他去处。
大陆政府营养改善计划,限于农村,且从贫困地区先行试点,故无台湾“监察院”纠正的不符公平正义问题。但台湾营养午餐频传的丑闻,却几乎可以预期将在大陆重演,反对政府介入者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但说到底这是另一层面的问题。台湾经验可供镜鉴之处,还包括政府可以通过诸如“认养贫寒学童午餐计划”等方式,鼓励民间善款襄助。政府和民间在此议题上,并非必然排斥关系。
(作者为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