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40年后,难忘尼克松访华时刻
1972年2月24日,李先念(左四)与夫人林佳楣(左二)和姬鹏飞(左七)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左五)和夫人(左三)游览长城。【美国《纽约时报》2月21日文章】题:40年后,回忆尼克松访华(作者约翰·伯恩斯)
【美国《纽约时报》2月21日文章】题:40年后,回忆尼克松访华(作者约翰·伯恩斯)
这是历史性时刻,是那种我们这些作为驻外记者的人这辈子大概再也不会见到的场面。40年前的那天上午,理查德·尼克松抵达北京机场,中国总理周恩来迎接了他。
这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我看到“空军一号” 明快的蓝色和白色以及机身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字样,中美两国的国旗在冬日的风中飘扬,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响有点跑调的《星条旗永不落》,还有舷梯上那历史性的握手。周总理的仪表风度一如既往,完美无缺;尼克松却为拍电视画着浓妆,似乎是在吸取自己与约翰·肯尼迪电视辩论时没刮胡子的教训。20来岁的我面对这一切手足无措,紧张至极,能做的只是在笔记本上胡乱写下难以辨认的几行字。
这并不重要,因为那个天空碧蓝的日子的所有细节今天仍然如此清晰。在那以后,我常常回味中国人给那个严肃的时刻偷偷加入的一点恶作剧色彩。停机坪边上竖着一块再显眼不过的巨型布告牌,俯视着 “空军-号”的驾驶舱,电视镜头在播放那次著名的握手时也拍到这块布告牌。牌子上是毛泽东语录,文革“大字报”式的红底白字: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
如果那块牌子再大点,或许还会加上同一段语录中更直接的语言: “我们说 帝国主义是很凶恶的 ,就是说它的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帝国主义分子决不肯放下屠刀,他们也决不能成佛,直到他们的灭亡。”但是,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话都不多的中国人一定感觉他们已经把观点表示得足够清楚,尽管很多与总统一起访华的记者都没有注意到他们发出的这条讯息:中国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以平等身份欢迎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领袖,但不愿哪怕稍稍屈一下膝盖作为结束二三十年疏离的代价。 >>>点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