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2日电(记者钱彤、孙奕)1971年11月30日,一条新华社发布的公告震动了世界,它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于1972年2月21日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
尼克松访华40年过去,依然健在的亲历者已为数不多。近日,记者访问了曾参与这一“破冰之旅”的中国外交工作者,拨开历史尘烟,回顾那段非同寻常的往事。
大局已定:“中美适当改善关系是有利的”
在尼克松访华消息发布后,外交官赵稷华隐约觉得,他将参与到这一历史事件中去。此时,赵稷华与中美接触已有一定渊源:于1971年调入外交部欧美司美国处后不久,他便参与了“乒乓外交”的翻译工作,并在其后参与了基辛格两次访华工作。
此时,原本参与中苏边界谈判的外交官丁原洪也被调至美国处,转而研究美国问题,成为工作组一员,为尼克松来访做准备。
自上世纪50年代,丁原洪就参与了中国对苏联、东欧等国外交工作,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后,他又参加了中苏边界谈判。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尼克松于1969年就任总统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在当时的背景下,中方研判,苏联相较美国对中国威胁更大,中美适当改善关系是有利的,决定接过美方发出的希望改善关系的一些试探。”丁原洪回忆。
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借口“肚子痛”经巴基斯坦秘密访华。同年7月16日,中美双方发表公告:“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同年11月30日,新华社受权发表公告,宣布了尼克松访华的具体时间。
事实上,基辛格秘密访华前,就有中方工作人员秘密进驻到钓鱼台四号楼。当时中美隔绝、敌对多年,中国正值“文化大革命”,找不到立刻能投入工作的美国问题专家,周恩来总理和外交部欧美司司长章文晋便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材料,为此后的中美交往做准备。
“我们阅读了此前多轮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资料,还看了《六次危机》等尼克松的著作。”赵稷华回忆,“但那些资料后来基本没用到。尼克松来访谈到的内容跨越了(大使级会谈)那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