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伦敦12月13日电(记者王亚宏)“在2008年,我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当巨大的钢铁蜘蛛等艺术品出现在街头时,大家都惊呆了!” 这是英国利物浦,2008年“欧洲文化之都”。日前跟中国记者话说当年,年近五十的利物浦旅游局局长布伦戴尔仍然满脸兴奋和骄傲。
这份骄傲甚至渗入到这个英国海港城市的周遭。利物浦东边小城克鲁的火车站墙上写着这样的大字提示语:“这里距离 欧洲文化之都 35英里”。
利物浦大学社会学家加西亚说,2008年以前,利物浦在很多人眼里是“过期”的城市形象。以“欧洲文化之都”为契机,大规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当年7000多场活动成为利物浦“文化立市”的前奏。文化之城,是利物浦现在的新名片。
利物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遍西方的甲壳虫乐队的故乡但非成名的舞台。它一度的辉煌浓缩在世界文化遗产、城西建于160多年前的阿尔伯特老码头。2008年前后,这个40多万人口的城市投入40亿英镑(约合397亿元人民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
当年,一大批博物馆、剧院等文化场所或新建开张,或重新整修。如现在已成为城市地标的“利物浦一号”巨型购物中心就是当时兴建的,1.06万个座位的利物浦回声体育馆建设也在那时完成。布伦戴尔说,这些建筑使利物浦文化设施“硬件”上了一个台阶。
而“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更重要的遗产是提升了利物浦人的信心。布伦戴尔说,“通过那些活动,大家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人们都变得更加自信。”
调查显示,2008年后,利物浦85%的居民感到城市更宜居了,他们也变得更爱文化艺术,博物馆和画廊的参观人次增加了10%。
利物浦的人气也旺了。本世纪处,全球媒体对利物浦的关注日益下降,而且负面报道比重超过正面,“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改变了这一态势。调查还发现,99%的游客喜欢利物浦的“文化氛围”和“宾至如归感”,这在英国所有旅游城市中居首。
利物浦当年的“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呈现出一个多彩的城市及其充满朝气的文化生活,吸引逾1500万人次游客,给地区经济带来8亿英镑(约合79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然而,利物浦的文化发展并没有随着活动的结束而停下脚步。
市议员布拉德利认为,延续2008年“欧洲文化之都”的辉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利物浦一直努力保持了积极的势头。2009年,它举办了上百场免费文化活动,吸引公众广泛参与“文化立市”的进程,其中和纽约合办的滨海文化节影响颇大。去年和今年迄今,利物浦也各举办了上百场活动。
利物浦完善文化设施的努力2008年后也在继续。今年7月,利物浦博物馆建成开放,这个坐落于阿尔伯特老码头北端的博物馆耗资7200万英镑(约合7亿元人民币),馆藏开放面积8000多平方米。工作人员瑞恩说,博物馆周末各日人流量可达1.5万人次,今年预计接待近百万人次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