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北川11月21日电(史春东 尹晓丹)踏入北川新城,风景如画。羌式风情的民宅透出现代的气息,处处是绿地绿水。街道虽不宽,但路网密集,充满活力。这座由山东青岛援建的新城,勾勒出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最新模式。
新北川今年二月举行开城仪式,目前有四万左右的新居民入住小城。“5·12”汶川地震前,他们曾分散住在半山坡上,或河谷边等处,罕见的自然灾难让他们再也不能回到原地。
去年底至今年初,灾民们纷纷迁入了新居,开始过集体居住的“城市”生活。记得今年春天记者踏访,灾民们充满期待,但同时也担心自己对新生活“水土不服”。
19日下午,记者走访新北川。走近新城,一股全民健身的新风扑面而来。在社区“大家庭”活动现场,居民脸上很灿烂。尽管他们的舞步还有一些生疏,但我们看到了新居民身上已经有了新滋味、新体验与新感觉。
新北川体育中心的广场热闹非凡,上百人在这里锻炼习舞。记者看到,这里的舞者多了一些不同,他们没有城里人的“洋味”,用解放鞋代替了运动鞋、自己编织的毛衣做了运动装。领操的老师“1,2,1;1,2,1。”教着最简单的健身舞步,有的人在一边围观,边看边学,最后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队伍中来。跳操的人越来越多,志愿者们用笑脸给居民鼓励。
在跳健身操的圈子中,唯一的一位“老男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许兴春大伯今年已经59岁,地震前住东升村,是个地道的种田农民。地震中房屋垮塌,许老伯住进了镇上的板房,从那时起他就想学操,但碍于男士的面子而不好意思。现在搬到了新北川住进了新房,社区活动让他有机会接触健身操。虽然只跳了五个月健身操,但他已经成了社区生活的骨干,许老伯对记者说:“今天我是来学新操,回去后领我们小区的居民晚间集体跳操。
北川县健身舞蹈协会的组长陈大姐说:“过去人们住进新城,感到很孤独。现在健身活动多,以居民小区为单元的社区活动都开展了起来,居民非常踊跃地参加活动。”
新北川的群众体育活动能开展起来,北川羌魂文化传播中心与中国心志愿者团队有功劳。志愿者、中心的刘剑峰副主任感慨地对新华社记者说:“通过走访,我们了解了灾民对于健身方面的需求愿望非常强烈。最初我们请老师组织活动,想从体育锻炼活动开始为灾民提供帮助。现在公益组织中国儿童基金会、乐施会开始关注我们,与我们合作,支持我们的行动,我们更有信心帮助居民去适应新的社区生活。”
北川县教体育局副局长张定武对新华社记者说:“灾民们住了新房,改变了生活起居习惯,他们是否适应,怎么帮助他们适应生活,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过去居民通过体育锻炼战胜困难,有了精神重建。今天面对新生活,社区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开展帮助灾民积极地适应新生活,体育锻炼又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社区体育锻炼活动门槛低,参与度高,居民们彼此不再陌生,新居孤独感通过集体的体育活动得以消除,这也是我们在灾区重建的一个探索。”
新北川灾民怎样融入“城市”新生活?社区体育“大家庭”锻炼是“捷径”,这是记者在北川新城采访中收获的突出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