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1月6日电(“中国网事”记者毛一竹)刑满释放后,王金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一个属于失足者的网站。从最初宣泄心中的苦闷,到真正帮扶刑释解教人员,王金云用8年的坚持不懈,把小小的网站变成了失足者的“网络家园”。
网络留言解答法律问题,网络小说鼓励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网络聊天劝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 在王金云和志愿团队编织的网络世界里,许多失足者渐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近日,随着第27名在逃人员在王金云劝说下投案自首,他的帮扶故事也在网上流传起来,感动了千千万万的网友。
自我救赎:“阳光下”创办帮扶网站
王金云的办公室位于深圳市中心围工业园,10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一分为二,一半用作帮扶刑释解教人员,一半堆放了产品。33岁的王金云带着2名专职、4名兼职人员,撑起了整个志愿团队的运作。
王金云说,在监狱的高墙下,最渴望自由的阳光,所以他的笔名叫“阳光下”,他和志愿团队共同的名字叫“阳光下之家”。他们的工作是为失足者提供投案自首、监狱帮教、就业安置、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及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
名牌大学毕业后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王金云,本以为拥有了一片光明的前途。没想到,因向同事转让出入境通行证,被以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起诉,2001年锒铛入狱。2003年刑满释放后,王金云没有消沉,而是积极地走上救赎之路。
8年间,他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帮扶失足者的网站“中华失足者”热线,考取了心理咨询师二级的资格证,用50天骑着单车走遍广东所有地市,到学校、工厂、监管场所等地进行普法宣传。他个人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6000小时,团队接听热线电话、回复电子邮件共45000多个,劝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27人
为维持网站和志愿团队的运转,王金云花掉了70多万元积蓄。从朋友开的公司里辞职后,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两家小公司,每年从收入中拿出15万到20万元投入“阳光下之家”。对王金云来说,做这些不仅为了证明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曾经像他一样面临困难的失足者。
记者在“中华失足者热线”网站看到,8年来网友的留言多达上千条。王金云和他的志愿者基本上每条必复。留言中,有的是刑释解教人员诉说困惑,寻求帮助,有的是服刑人员家属咨询法律问题,还有一些则是王金云的“铁杆粉丝”,对其挽救失足者的工作表达钦佩之情。
王金云说:“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当年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我希望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必须加强法制学习,增强法律意识,违法犯罪往往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对刑释解教人员不该有歧视。”
挽救他人:半年网聊终结5年逃亡生涯
11月2日晚,26岁的戴小华(化名)第一次走进“阳光下之家”办公室,用投案自首的方式,为5年的逃亡生活画上了休止符。给予他这份勇气的是素未谋面的网友“阳光下” 王金云。而戴小华是王金云劝服、选择投案自首的第27名在逃人员。
2006年底,在东莞打工的戴小华因姑妈去世返回湖南老家,不料回家后,却卷入一起打架斗殴事件。一名受害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害怕坐牢的戴小华,从此走上不归路,在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四处躲避,过着隐姓埋名、担惊受怕的日子。
今年4月,试试看的想法,他登录了“中华失足者热线”,通过网络聊天和网友“阳光下”进行交流。戴小华说,刚开始,我只敢以在逃犯朋友的身份请教法律问题,交流多了,便倾诉起逃亡生活的烦恼,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慢慢地,我觉得人生又找到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