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1日电(记者 景如月、李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草原上,16支“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活跃在牧业生产一线,不仅成为边境牧民致富的得力帮手,也成为当地牧民与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手。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在乌拉特后旗草原深处的潮格温都尔镇查干敖包嘎查(村),见到了首支“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的当家人 嘎查党支部书记图门巴雅尔。谈起服务队的诞生,这位44岁的蒙古族壮汉直爽地说,原由是近年来这一地区开发热的兴起。
乌拉特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毗邻蒙古国,是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境旗,人口不到7万,草场总面积3650万亩。由于多年干旱等原因,草场退化严重,牧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牧户作为生态移民已转移出草原。
2008年前后,乌拉特后旗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风力资源吸引了一些投资开发企业,风电场建设、石油钻探、矿山采选、铺设道路等占用了部分草场。如何协调处理好牧民生产生活与开发企业的关系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在风电企业刚进驻时,因为占用草场等问题,牧民们隔三差五到企业建设工地讨说法。”图门巴雅尔说,在与旗领导、企业一起协商草场补偿款的过程中,嘎查“两委”感觉到,企业与牧民“合则两利,争则两害”。企业发展需要建厂房、修路、护路,需要吃水、用水、消费日用品等,企业的需求就是牧民的商机。于是他牵头于2008年8月成立了全旗第一个“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围绕风电企业、石油勘探队的需求,提供有偿服务,在为企业提供方便的同时,提高自身收入。
据了解,服务队统一承揽道路养护、拉水拉油、流动补胎、车辆维修、百货供应、餐饮服务等项目,统筹安排牧民出设备、出工,加入服务队的牧民都有提供服务的机会。服务队统一向企业收费、给牧民结账。2009年5月,服务队成为经济实体,财务结算和服务队伍规范化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