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听民声)莽人期待产生首名大学生 走近莽人系列报道之四
新华网昆明9月7日电(记者伍晓阳、黄小希)仅有的2名在读高中生,承载了689名莽人的“大学梦”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许多莽人流露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望,他们期待尽快产生莽人中的第一名大学生。
毕业于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的龙树芬,目前是莽人中学历最高的人之一。她2003年中专毕业后,到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完小当了一名教师,成为莽人中为数不多的有稳定工作的人。知识改变命运,在龙树芬身上体现得很真切。
她对莽人的教育状况感到担忧。她说:“我们这里封闭落后,如果不多学先进的知识,更加跟不上外面的变化。”
过去,莽人村寨没有学校,也没有教师和学生。原来莽人聚居的坪河下寨,2004年以前没有一人上过学,村民集体出工、分派任务等还用原始的“刻木记事”。村里曾派两人去会计培训班学习,但这两人没学多久就跑回了家。
两年以前,政府将坪河中寨、坪河下寨搬迁到现在的平和村,并在这个自然村新建了一个小学校点,龙树芬选择了到这个校点教书。她对记者说:“我们莽人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多数孩子听不懂其他民族语言,如果其他民族老师来教,他们说话孩子们都听不懂。”
与龙树芬情况相似的是,今年18岁的陈自林,在2008年被送到红河卫校参加乡村医生培训,回来后在平和村卫生室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如今,在莽人中,从小学到初中的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还产生了几个高中生和中专生。莽人新村龙凤村的村支书罗云祥介绍,他有个弟弟在云南民族中专学习,还有个妹妹在红河卫校学习,一家就出了两个中专生。
但令龙树芬和罗云祥等人遗憾的是,截至今年,莽人尚未产生一名大学生。
目前,有2名莽人高中生在金平县中学就读,许多莽人把产生第一名大学生的愿望寄托在这两人身上。
稚嫩的肩膀能不能承担如此“重任”?州里分管教育的同志告诉记者,正在考虑对莽人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如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方式,帮助莽人早日实现“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