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8月8日电(记者杨春南 肖思思 马晓澄 毛一竹)2008年8月7日,广州第一批援建队伍踏上汶川威州镇。如今,在中国的西南大地上,矗立起一座汶川人和广东援建人员共同铸就的丰碑。站在汶川的土地上,面对她沉重的昨天和崭新的今天,人们不能不做这样的沉思:汶川的苦难和欢乐,见证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和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西南高山峡谷之中崛起现代城镇
记者近日走访“5·12”大地震后的汶川县城发现,一个高规划、高起点、高投入及文化超水平、医疗超水平、教育超水平的“三高三超”的现代城镇已经在我国西南高山峡谷之中崛起。在短短的三年援建时间内,汶川人民和广东援建人员共同拼搏,坚持恢复与发展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安全与节俭相结合、重建与理想相结合、经济与民生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长远效应的“广东-汶川”灾后重建全新模式。
四川省委认为,灾后重建看汶川,汶川重建看威州。记者日前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沿213国道驱车来到由广州市负责灾后重建的汶川县城威州镇,在乡村、街道追寻援建者的足迹。
在汶川博物馆里,屏幕循环播放地震当天的情景:大地摇晃、山石滚落、房屋倒塌、满目疮痍 已经无数次讲解的尚贤春在看到这一幕时,与观众一同落泪,哽咽地说:“感谢广东人民的无私大爱,才有了今天汶川在废墟上的迅速重生。”
今天,汶川街头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怀着与尚贤春同样的情感。在地震中,曾经与死神较量过的伤痛、失去家人的撕心裂肺,恐怕没有多少人能真正体味,记者也最不忍触碰。然而,汶川重建给他们带来了温暖。他们感激地用手指指向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学校、医院、桥梁
作为主力军,广州援建一开始就坚持民生优先理念,一批民生工程的建设成为灾后重建的第一战役。在原来的阿坝师专地块上,一座现代化小区 阳光家园安置房拔地而起。小区共有824套住房,建筑风格以川西羌式建筑为主,采用8度抗震设防。
尽快恢复城市功能是灾后援建工程打响的又一个战役。广州投资5.8亿元,建设学校、医院、文化体育、阿坝州首座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25个项目。汶川县人民医院院长汪松柏告诉记者,该医院完成重建后,现在已经成功评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阿坝州最好的医院。随着一座座高水平的小学、幼儿园在废墟上矗立,一度失学的汶川孩子又回到了更美好的校园。
文化和幸福工程是灾后重建的第三战役。记者看到,当夜幕降临时,居民们来到新修建的锅庄广场,围成一个一个圆圈,跟着大屏幕的画面和现代化音响设备的节拍翩翩起舞。居民们成群结伴来到富有羌族民居建筑特色的西羌文化街,坐在街上的酒吧里,伴着旁边岷江的水流声,唱歌、喝酒、聊天,恍然置身于富庶的江南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