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中国·燃情岁月:选择 记不同时代坚守信仰的6个共产党员
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 当革命失利时,他们坚定地跟党走;当国事艰难时,他们选择了回归;当改革转型时,他们坚守着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
在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中,多少次面临危机,多少次面临挑战,多少次面临考验。是什么,使中国共产党人每一次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信仰 6位共产党员的故事突出表明,只有崇高的信仰,才能使人作出正确的选择。
叶挺,贺龙 革命低潮中,理想主义者选择了理想
当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城头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时,叶挺已经是国军少将。
作为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叶挺曾率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连战连捷,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团长叶挺也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军衔。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共产党员的数量由近6万急剧减少到1万多 共产党人的鲜血,染红了中国。
党,面临着生死存亡;革命,到了危急关头。
面对屠刀,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叶挺,旗帜鲜明地站在了革命队伍之中,参与领导了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
与叶挺相比,作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贺龙,在南昌起义时,还不是共产党员。起义前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的贺龙,早已在北伐战场上名声远扬。选择革命,这位名将靠的是对真理的信仰。
“相信真理,父亲的选择一生都不曾改变!”贺龙之女贺晓明这样评价父亲当年的选择。
国民党右派势力想拉拢贺龙,共产党也积极争取他。听哪个党的,走哪条道路?贺龙把两个党的代表一起请到家中,让他们各自发表对时局和国家前途的见解。
出身贫苦而又苦于找不到救国救民之路的贺龙,被共产党代表的话吸引住了,他说:“我贺龙是从枪杆子里爬出来的,是个直筒筒,我觉得还是共产党的理论对!”
只要主义真,不怕时局危。南昌起义前三天,当周恩来向贺龙告知起义计划时,贺龙答,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而在此前,他已经拒绝了第4军军长黄琪翔和江西省主席朱培德的拉拢。
起义前一天,贺龙在营以上军官会议上说:“国民党已经死了。我们今天要重新树起革命的旗帜,愿跟我走的,我们一起革命,不愿跟我走的,可以离开部队。我们今后要听共产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
在女儿贺晓明眼中,父亲作出的是一个让全家永远为之骄傲的决定。 1927年8月底,在起义军南下受挫、处境艰难之际,贺龙宣誓入党。
就在叶挺率南昌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城后不久,叶挺的长子叶正大出生了。“这个名字,是父亲在1941年改的。”叶正大回忆,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叶挺被非法扣押。命运多舛,这位“北伐名将、抗日先锋”又一次在长达5年的囚禁生涯中品味了人生的冤屈。
叶正大记得,“皖南事变”后,父亲辗转各地,一直处于监禁之中。一天,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叶挺叫来他们围成一圈。“从明天开始,你们的名字全部改掉!”叶挺为原名福农的老大改名“正大”,老二福麟改为“正明”,最为疼爱的女儿则取名“扬眉”。
叶挺说,你们的名字合起来就是“正大光明、扬眉吐气”!他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
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奉命由重庆飞往延安时,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
那首写于牢中、被一代代后来者吟诵的《囚歌》,成了共产党员叶挺最好的墓志铭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